文昌帝君是道教正神,又名文星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人間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還被稱作文昌星或文星,古時候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宮名,屬於紫薇垣,它包含六顆星在《史記·天官書》中說:「鬥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過去幾乎每個地方都建有文昌閣或者文昌帝君廟,用來提供讀書人的拜祭,來祈求功名和好的生活。
過去的儒生對文昌帝君的信奉和對聖人孔子的信仰一樣虔誠。
那麼為什麼佛教怎麼會推崇文昌帝君呢?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到:「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篇文章是教化人們的善書,在開頭就包含了佛、儒、道精神的內涵。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說了佛教的輪迴觀;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是說了在入世、入仕的過程中,保持一個士大夫儒家治世的良知,對待社會盡職盡責,盡善盡美的過程;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是道家說的天官賜福 上天賜以福報的原因。
對文昌帝君信仰的內涵就是藉助儒家在治世過程中,行「陰騭」之事,積「陰德」之功。
《文昌帝君陰騭文》文化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它與《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都是道教勸人行善的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中國文化教人行善去惡的範本,它通過入世為基礎,講述了佛教「因果觀」體現了佛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理念,勸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行善得福的原因,從而讓世界達到一個理想的「和諧」環境。
《文昌帝君陰騭文》教育人們:「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印造經文,創修寺院(佛教說的法布施)……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簡直和佛教提倡的如出一轍。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種因果是因為種了善因得到的善報。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找到自性,不在迷失,然後生出出離心,回歸的佛性,不再輪迴於六道之中。文昌帝君輪迴十七世說明他還沒有生起出離心,或者說沒有緣分遇到佛法,只能憑藉自己積累的福德在人世中享受富貴,如果在人世中有一念之差就可能墮落了。
那麼文昌帝君是怎麼輪迴的呢?
在《文昌化書》裡對文昌帝君的輪迴做了說明:一開始文昌帝君死了以後魂魄飄遊人間,來到了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年紀五十歲左右,正在拜天求子。於是帝君就秉承天意投胎到這個姓張的家裡,這個時候正是周朝初期,帝君長大後對家鄉落後的民族陋習不習慣,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後來又跟著一位有德望的老人學習「唐虞大訓」數篇。很多人來跟帝君學習,帝君就成為老師了,這就是周禮的初成吧!後來帝君曾經輔佐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
在《文昌化書》裡說:「文昌帝君出生的張氏是黃帝的後裔,文昌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巳年,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這是文昌帝君的出處。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佛、道、儒三教聖人,都有救世的普世價值,雖然採取的方法不一樣 ,但是想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想建造一個和諧、融洽、理想的社會環境。針對這個世界來廣泛的弘揚,什麼樣的人根據不同業緣選擇不一樣的方法,儒家那些大師也曾經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佛教的五戒也對應儒家的五常。慈悲、寬恕、憐憫、捨得這些詞語不都是三教共用、共有的思想精華嗎!
我們拜祭、信仰、推崇文昌帝君不就是在尋找一個緣分,來找到、找回我們的初心嗎?來得到、達到一個自我救贖或者推廣救人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