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護道天尊
降魔護道天尊,也稱高明大帝、祖天師,即道教創立者張道陵。《祖天師誥》說:本來南土,上訴蜀都。先獲皇帝九鼎之丹書,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 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奪福庭治而化鹹泉,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雷霆都省,太玄上相,都天大法王。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武當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真武大帝也稱玄武、玄龍,盤古之子,於玉帝退位後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戰國典籍已有記載。《楚辭遠遊》有「召玄武而奔屬」之句,洪興祖《楚辭補註》卷五說:「玄武稱龜蛇,位在北方,故說玄,身有鱗甲,故說武。」 玄武作為神的地位,在漢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仍視玄武之形象為龜蛇,仍視玄武為四方護衛神之一。玄武信仰之興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於宋代。北宋開國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遼國的威脅,為了提高防禦入侵的自信心,乃乞靈於北方大神玄武的護佑。
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視北方真武為王朝的保護神而加以崇奉。元代開國之初,在北京等地創建真武廟、昭應宮。元代皇帝將真武之「真君」號升格為「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稱:「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 明成祖時崇奉真武尤盛。此時,崇奉真武的道教經書也愈來愈多。
萬曆《續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將歷代皇帝和道士加給真武的封號排成100字,其封號之長,無論在皇帝中或其他神靈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和它相比擬的。後經元明諸代之倡導,真武廟祀幾遍天下。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也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東晉寧康二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稱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
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裡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是,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