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考學子祈福,香火最旺盛的寺廟非七曲山大廟莫屬。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每年高考前夕,全國各地的人遠道而來,大廟門前香火鼎盛,盛況空前。
中國歷代以來都是一個重文的國家,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拔官吏和知識分子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經之一。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無比強大的統攝性,使萬千中國讀書人都十分重視科舉考試,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以求金榜題名,獨佔鰲頭。
而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很多家有高考學子的家長在高考前夕前往各地文昌宮和觀音殿、關帝廟為孩子祈福,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考上心怡的學校。
四川梓潼的七曲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素有「北孔子,南文昌」的說法,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大廟始建於晉,建築氣勢恢宏,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朝初年,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群。
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依山而建,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建築文物。
由於大廟在布局上,依山造勢,不局限於中軸線布局,顯得極其宏偉壯觀,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輝映,既為祭祀聖地,風景名勝區,又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聞名遐邇的翠雲廊古柏是怎麼來的呢?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說奇蹟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
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後人造就了這條翠雲廊,翠雲廊上的古柏,是活著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迴廊兩旁的錦旗是心想事成,學生已經考上好大學,前來還願的家長贈送,可以看到這裡香火的旺盛程度。
許願樹上掛滿了祈福的紅飄帶,現在七曲山大廟都開始統一管理,許願、還願、點燈祈福都是統一價格,門口有導遊帶領進去參拜,拜祭的手勢和語言都有規範的模式。
十年寒窗苦讀,每個莘莘學子都希望自己能學有所成,但願七曲山大廟能如你所願,考上好學校,有個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