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昌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祇。歷史,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黃銅文昌帝君雕刻,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會。迎神會的日期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兩日分別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傳是張亞子的生日,黃銅文昌帝君,一般由官方舉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舉行,相傳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據傳,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傳世之著作有陰騭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等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之。
今, 得晟徵集到一尊宋代文昌帝君坐像,特來分享。
此件宋代文昌帝君坐像,高31cm。文昌帝君面容祥和,頭戴官帽,身穿袍服,革帶束於腰間,衣紋飄逸,細節表現一絲不苟,左手自然下垂搭於腿前,左手靠於胸前。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的「傳神寫意」的雕刻手法,刻畫細膩,線條流暢,圓勁有力,形神兼備,獨具風格神韻。
雕刻工藝精煉樸實,包漿溫潤,品相保存較好。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祀奉日益普遍。
從造像的每一個細節皆可看出其做工精緻,透過脫落的外層紅色保護老漆碎片,仍然可見古老的鎏金痕跡和純淨的銅胎質地,這一應出自官宦人家供奉的銅造像,經過幾百年仍保存如此完好,實屬難得。所以這件藏品極具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值得被藏友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