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應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2021-02-08 博雅人文

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

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

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




文 | 龍應臺 圖 | 林風眠

博雅人文(ID:boyarw)


我今天想說的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01

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

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


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快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


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從不在我們的學程設計裡。






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他在1941年就指出當時的大學課程設計是有問題的,因為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縱觀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擷取而有所發明,對複雜繁變者宜如何應對而知所排解,非有閒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




在你們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諸位想必學到了各種技術,但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學是否教了你?


大學課程不容許學生有時間做個人修身的「獨思」,它同時不允許學生有獨處的空間。四年或七年大學生涯,大半在喧譁而流動的群聚中度過,難有空間自己對自己檢討、探索、深思。


對此,梅貽琦感嘆極深:


人生不能離群,而自修不能無獨……至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於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鑑戒而已。


「慎獨」,其實就是在孤獨、沉澱的內在宇宙裡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處境,剖析人我之間的關係,判別是非對錯的細微分野。「慎獨」是修煉,使人在群體的沉溺和喧鬧中保持清醒。這,大學教了你嗎?「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在不在大學的課程裡?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紐約市立大學今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人。他送給畢業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比別人打拼。如果你比辦公室裡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請過一天病假──你就一定會成功!」


他舉自己的父親作為典範:「我父親就是這樣,他從早幹到晚,一周七天,一輩子從不休息,幹到最後一刻,然後跑到醫院掛號,就地死亡。」


我看了報紙對這段「金玉良言」的報導,不太敢置信,心想,會不會這位老兄意在反諷,卻被居心不良的媒體拿來做文章?於是我找出他演講的現場錄像,從頭看到尾,發現他真是這麼說的,老天,而且極其嚴肅。


我想,如果你是以紐約市長這種哲學來培養自己的,我會很恐懼有一天落在你的手裡。醫生被稱為醫「生」而不被稱為醫「死」,是因為,他必須對「生」要有所理解。




02

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

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


我不知道在你們的制式教育裡,有多少文學的培養?你們全都在搖頭,表示沒有。我認為,文學應該是大一必修課程;文學,應該是所有以「人」為第一對象的學科的必修基礎學之一。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


讀過加繆的小說《瘟疫》的,請舉手……七十人中只有四個,比例很低。2003年,我因為「非典」爆發而重讀這本小說。小說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描寫一個城市由於爆發瘟疫而封城的整個過程。瘟疫傳出時,鎖不鎖城,有太多的重大決定要作。


加繆透過文學所能夠告訴你的,不可能寫在公共衛生學的教科書裡。醫學的教科書可以教你如何辨別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繆的文學教你辨別背叛和犧牲的意義、存在和救贖的本質。


多少人讀過卡夫卡的《蛻變》?對不起,我覺得《蛻變》,也應該是醫學院學生的大一必讀。你的醫學課本會告訴你如何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開藥,但是,卡夫卡給你看的,是這個憂鬱病患比海還要深、比夜還要黑的內心深沉之處──醫學的任何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學的χ光照給你看,心靈的創傷纖毫畢露。


是的,文學,是心靈的χ光。它照得到「空」。


將來的醫生,請問你具備嗎?




03

分手也是緣分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七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背著花花綠綠布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


他不停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舍地痴痴看著他。我也記得十六歲那年,他到美國做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著他背著年輕人的背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面,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逐漸認識到,原來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就是註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但是很快的,這些畢業生也會發現,其實,他們從今天開始,也在看著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離他們而去。


在這個意義上,畢業,確實是人生多麼重大的時刻。它,對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個快樂奔向前程的時刻,也是一個跟纏綿的記憶、跟溫馨的歷史分手的時刻。所以對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儘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種畢業,一種開始。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χ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χ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醫生了。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學校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全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點評學校教育的文章自然汗牛充棟。作為教育實踐者不得不說,全日制學校也是一座冰山,外人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龐大部分是外行無法知曉的。多數批判學校教育的文章儘管10萬+,但除了情緒宣洩並沒有太多價值。個人更願意看那些在全日制學校多年從業的行家文章,就算批評也能說到點兒上...
  • 龍應臺在臺大的演講: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我認為,是你們從幼兒園到大學長達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畢業典禮,同時是「自主性」教育的開學典禮。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仰觀宇宙之大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
  • 教育最大的騙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01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昨天,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坐地鐵的時候,旁邊有兩個媽媽各自帶著小孩。
  • 教育究竟應該教給人什麼?
    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甚至初中和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不同階段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肯定不一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恐怕也不一樣。但縱觀人成長的一生及其需要,這些教育顯然又應該是相互銜接和融合的,也應該圍繞一些共同的東西來開展。這些東西又是什麼呢?
  • 教好作文只需盯住兩件事
    近來讀民國時期作文教學的文章,才知道我認為最重要的「兩件事」,一點也沒有新鮮感,前人早在七八十年前就轟轟烈烈地說過了。增強「寫作動力」我們有三招:第一招:發表。發表了,學生才明白什麼叫「用筆說話」;發表了,學生才明白寫作如此美好,能帶來尊嚴、榮耀和自信。怎麼讓全班學生不斷發表作文呢?我們自己編輯出版的《班級作文周報》,每個星期出版一期,每期發表學生作文一萬字左右,每個學生每個月都有機會發表1至2篇作文。夥伴在讀,家長在讀,每一期的佳作做成「美篇」推送,這樣,學生拿起筆來寫就有了「讀者意識」。
  • 【首推】招教公告,我們應該看什麼?
    那我們可以一起了解一下,想成為教師到底應該經歷一些什麼?一般來講想要成為教師都是需要通過考試的(筆試+面試),那怎麼考就成了我們所關心的內容了。我們的教師招聘都是通過公告發布,進行人才的層層選拔,實現教師的聘任。所以大家首先就是要學會看公告。一般來講每個地方的公告發布都是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設置的,所以大家考哪裡就看哪裡的公告。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本文圍繞教育究竟要教什麼這一話題而展開。可以說,在過往的教育史上,諸位教育大家都未曾停止過對此問題的思考。
  • 小學的教育是否很好教,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為什麼小學的教育很難做,卻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小學的教育難教的話,難在哪裡?下面小晨來帶大家論一論。小學教育難教,因為小朋友還沒有定型。大家想必都聽到過一句話,小朋友都是天真無邪的。什麼叫做天真無邪?就是對世界還沒有初步的認識,也沒有一定的固定的三觀認知。這時候的小朋友去到學校還是白紙一張,它對世界認識的基礎是基於小學的這段教育。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如果就此批評教師沒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對教育的苛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教育的誤解。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
  • 龍應臺: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事情
    「明知故問」故問社我今天想說的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01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02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我不知道在你們的制式教育裡,有多少文學的培養?你們全都在搖頭,表示沒有。
  • 吳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的誤解!
    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的確有教師把一些被社會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培養成了合格的公民。我也常看到有關改造罪犯的教育,和那種靈魂拯救者的胸襟相比,一些職業的艱難似乎微不足道。
  • 教育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因何備受爭議?
    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都流行著一句爭議極大的名言,這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於這句名言,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讚頌這句話的專家(磚家)那是真的多,他們常常樂此不疲的在各種場合提起這句話,並且把自己的「成功」和這句話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一方面也能告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要隨便質疑自己的學生。
  • 我們的公共管理有多少「不教而誅」?
    「不教而誅」在我國古代,是遭到大眾譴責的公共管理行為。孔子說過:「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那麼「不教而罰」呢?「不教而遭災」呢?  最近有兩件事讓我對「不教」的概念有所思考。
  • 吳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的苛求與誤解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可是,如果就此批評教師沒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對教育的苛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教育的誤解。教育本身是科學,既是科學,就不可能有「絕對」;既是科學,也就存在許多需要探索的問題,也必然存在我們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們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既是科學,它也將允許失敗(雖然所有的失敗也是相對的)。
  • 教育最應該教的是什麼?
    教育作為國之重器在社會發展中起著絕對的影響力,育人目的是教會做人,而並非恃才傲物譁眾取寵,作為國人,有一點淺見分析應該做的是什麼!一、三觀培養教育 試問一個國家若作為未來的中堅力量的一群人若三觀有偏差,那國家的未來,以及他們的下一代還有什麼希望?
  • 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我們應該這樣教小孩子畫畫
    應該如何去教導他們學畫畫!思考良久不得其法,只得慢慢摸索小心試探。首先我得先認識清楚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不一樣,他們的能力是什麼,能夠畫什麼,能夠從繪畫中獲取些什麼。我翻閱了中外古今的藝術大師藝術簡歷,從小習畫的不多,也有半路出家學畫畫得,像大畫家梵谷近三十歲開始習畫,三十七歲就去世了!
  • 【薦讀】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