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01-
學會認知——著重在邏輯思維
1. 「知」在這裡不僅是指「知識」,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認識的對象。
2. 「認知」不僅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包括學會認識、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 學會認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
4. 學會認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覆、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
-02-
學會做事——著重在操作思維
1. 學會做事,將從傳統意義上的掌握某種狹窄的勞動技能,轉向注重培養勞動者的綜合能力。
2. 學會做事,主要不僅指獲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行為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能力。
3. 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過程中養成科學素質的基礎上,培養適應未來職業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03-
學會共同生活——著重在情感思維
1. 學會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
2. 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3. 學會共同生活,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係,同時也意味著學習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4. 學會共同生活,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
-04-
學會生存——著重在交往思維
1. 學會生存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2. 學會生存,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那麼,我們都教給了學生什麼?
我們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了嗎?面對這個問題,為數不少的教師會覺得很尷尬。
我們只教給了學生知識,枯燥乏味的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書本上的知識。
學生也都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知識。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為教學死的知識,我們的教育機制恐怕難脫干係。
在應試教育機制下,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味追求考試的分數,教學重知識而輕能力。過於看重教育的標準化,一個標準、一套教材、一份試卷、一種答案、一個評分標準、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差異性。
我們可能只記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卻不知道培根還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識在書本之中,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識關乎事物,智慧卻關乎人生。擁有知識的人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裡發現靈魂。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決不能急功近利,只考慮學生的現在和學校的眼前利益,我們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培養學生適應、立足、服務、貢獻社會的能力,我們需要教給學生:
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聞媒體採訪了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影響他們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大多數獲獎者都說到是小時候老師和爸爸媽媽告訴自己不亂吃零食,飯前要洗手,手帕要疊整齊,做事要有條理,有始有終,對人要誠信……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和未來。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得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無論賦予教育怎樣的意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
不管學生將來能成為什麼,我們首先是要他們「成人」,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要義。
哈佛大學的成功智慧,在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先學會生存,才能學會生活。」
對於哈佛大學來說,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遠排在教授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前,只有擁有傑出的生存本領,才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