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2020-08-27 教師吧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01-

學會認知——著重在邏輯思維

1. 「知」在這裡不僅是指「知識」,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認識的對象。

2. 「認知」不僅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包括學會認識、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 學會認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

4. 學會認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覆、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

-02-

學會做事——著重在操作思維

1. 學會做事,將從傳統意義上的掌握某種狹窄的勞動技能,轉向注重培養勞動者的綜合能力。

2. 學會做事,主要不僅指獲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行為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能力。

3. 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過程中養成科學素質的基礎上,培養適應未來職業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03-

學會共同生活——著重在情感思維

1. 學會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

2. 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3. 學會共同生活,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係,同時也意味著學習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4. 學會共同生活,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

-04-

學會生存——著重在交往思維

1. 學會生存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2. 學會生存,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那麼,我們都教給了學生什麼?

我們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了嗎?面對這個問題,為數不少的教師會覺得很尷尬。

我們只教給了學生知識,枯燥乏味的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書本上的知識。

學生也都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知識。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為教學死的知識,我們的教育機制恐怕難脫干係。

在應試教育機制下,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味追求考試的分數,教學重知識而輕能力。過於看重教育的標準化,一個標準、一套教材、一份試卷、一種答案、一個評分標準、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差異性。

我們可能只記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卻不知道培根還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識在書本之中,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識關乎事物,智慧卻關乎人生。擁有知識的人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裡發現靈魂。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決不能急功近利,只考慮學生的現在和學校的眼前利益,我們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培養學生適應、立足、服務、貢獻社會的能力,我們需要教給學生:

  • 良好的行為習慣

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聞媒體採訪了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影響他們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大多數獲獎者都說到是小時候老師和爸爸媽媽告訴自己不亂吃零食,飯前要洗手,手帕要疊整齊,做事要有條理,有始有終,對人要誠信……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和未來。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 自主的學習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得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 做人的品質

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無論賦予教育怎樣的意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

不管學生將來能成為什麼,我們首先是要他們「成人」,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要義。

  • 生存的本領

哈佛大學的成功智慧,在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先學會生存,才能學會生活。」

對於哈佛大學來說,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遠排在教授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前,只有擁有傑出的生存本領,才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相關焦點

  • 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一名老師的吶喊: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們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我們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西方的先賢們,早就提出過,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從哪兒來?我是誰?我要去哪兒?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而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與悲哀。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本文圍繞教育究竟要教什麼這一話題而展開。可以說,在過往的教育史上,諸位教育大家都未曾停止過對此問題的思考。
  • 最硬核的老師VS最難管的學生: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學生和老師尚且講平等呢,何來班幹部這一說?老師都未必能管我,你憑什麼管我?感覺外國人的師生之間有點像客戶關係,老師得千萬百計令學生滿意,討學生高興才行。學生學不好,必定是老師沒教好,是老師無能造成的。他們去找原來的數學老師哭訴,說中國老師好變態,教的太快了,他只顧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教更多的知識,也不管我們能不能聽得懂!
  • 作為一名教育者,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教師2:當今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教師1: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作為體育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個問題。通過體育課中的堅持滲透教育學生做事要用心,並能堅持下來。體育是磨練意志、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體驗、戰勝困難,挑戰自我,最終取得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給學生什麼是堅持,凡事不服輸,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堅持的力量。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 【薦讀】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教育究竟應該教給人什麼?
    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甚至初中和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不同階段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肯定不一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恐怕也不一樣。但縱觀人成長的一生及其需要,這些教育顯然又應該是相互銜接和融合的,也應該圍繞一些共同的東西來開展。這些東西又是什麼呢?
  • 老師應該如何看待學生對待老師的愛
    網上一段因為學生沒有給老師送花,遭到老師責罵的視頻,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滔滔,上蔽天日,下掩河湖,勢頭正旺。對於這個事件,當事老師完全是不識時務,不自量力,咎由自取。再說什麼都顯得蒼白無力。但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在工作中怎麼看待學生對老師的愛,的確是一個時時刻刻要注意的自己選擇的問題。學生對老師的愛,怎麼變成了老師的選擇呢?
  • 教育最應該教的是什麼?
    教育作為國之重器在社會發展中起著絕對的影響力,育人目的是教會做人,而並非恃才傲物譁眾取寵,作為國人,有一點淺見分析應該做的是什麼!一、三觀培養教育 試問一個國家若作為未來的中堅力量的一群人若三觀有偏差,那國家的未來,以及他們的下一代還有什麼希望?
  • 七年英文|老師隨筆:什麼才是真正的英語教育?
    這種理念在中國並不常見,許多家長也並不能理解,但是在七年,我找到並實現了所謂「真正的」英語學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國內的教育總是無數的「匆忙」,家長們會匆匆忙忙地去給孩子報各種各樣地輔導班,意圖通過五花八門的各種考試或是在各種比賽中摘得頭籌。現代社會中,尤其是一些大城市裡,似乎「教育」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 林美娟老師:真正紮根的教育是心的教育
    為什麼好的學校想辦法爭生源,老師花同樣的功夫,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如果只想著教生源好的學生,這是功利性的教育思維。真正能磨練老師能力的是像我們班黃龍海這樣的調皮蛋。所以說,最不好教的、最難搞的孩子,才能把老師的本事練出來,要這麼想問題才對的。你們能在我們班的調皮鬼這裡練出來,回去再帶孩子,就能把他們「玩透」了,怎麼還會有玩不了的問題呢。
  • 什麼老師才是好老師?
    杜威認為:「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形成人格」,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裡提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一定要等到你課本都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全部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學到的。」許多德國人認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現代流行的洗腦跟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過去的社會中,社會信息量不大,傳授知識主要是師教書傳,社會價值觀相對統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知識,學生應該學習什麼知識,基本上差異也較小。而且我們教育的孩子,老師教育學生,是以孩子和學生的未來利益為主。這是洗腦與教育之間的第一個區別。
  • 老師和學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二是老師相對於中小學生,在力氣、體型上明顯佔優,所以才會有一些惡性的校園體罰出現,才會有男老師性侵女學生事件的出現。但反之,學生去把老師屁股打爛、學生把老師大腿抽紅的事件,很少吧。所以,單從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老師明顯就是強勢群體了,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女生群體才是弱勢群體,所以對於這部分要尤其注意保護。
  • 智課教育韋曉亮:學校和機構「賦能」老師,老師才有「能量」賦能學生
    第二,老師狀態是有波動性的。他本身的情緒或者身體狀態會影響整個課堂的質量。  第三,靈活性較差。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認知能力,不同的學習節奏,但老師不會根據不同的學生定義不同的節奏。  第四,老師決定了整個教育機構提供給學生的教學質量。一個老師決定一個企業口碑質量,這是企業最不願看到的,可純靠人的時候就是這樣。
  • 教育教學思考: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一個人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此話說得頗有些道理,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進行深思。忘得最慘的是老師的分析、講解,幾乎一句也沒記住。如此說來,語文書白念了?語文老師白教了?不是。那麼,語文和語文老師給我留下了什麼?我認為給我留下了語言,留下了較好的語感,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更給我留下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回顧自己在學校裡長達16年的語文學習,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啟蒙老師——小章老師。
  • 家長和老師,並肩努力,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往往出在自己身上,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作用遠遠在老師之上。家長和老師彼此尊重、相互悅納、友善地解決問題,並肩努力,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父母怕麻煩 有多少父母說過這句話:「老師,孩子就交給你了。」
  • 教培老師都應該學的獨特教育方式,每天4問,輕鬆提升學生成績
    有的學生依靠父母,有的學生依靠自學,有的學生依靠教培機構,有的學生依靠網網際網路!無論哪種方式,只要能夠真正的理解透徹,其實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今天,奇碼星球就和大家來聊聊教培機構如何提升學生成績!有沒有什麼獨特的教育方式呢?答案是有的,教培老師只要在授課時每天4問,就可以達到非常不錯的效果!第一問,教培機構有什麼好事發生?第二問,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教育部門出手了,老師懲戒學生合法
    想當年,我們對於老師的話說一不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怎麼學就怎麼學。在我們心中,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威嚴、也最值得信賴的人。可如今,孩子對學習不上心,對老師不尊重,對學校不留戀,越來越難教了。可為什麼現在孩子這麼難教呢?那是因為背後有家長撐腰,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