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者,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2020-08-27 燈塔體育

開頭對話導入

教師1:作為體育老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教師2:課都被佔了,能教學生什麼呢?

教師1:假如你的課沒有被佔,你最該教學生什麼?

教師2:當今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教師1: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作為體育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個問題。

1.教給學生認知

「認知」不僅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同時也包括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的工具、求知的手段。學會認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和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體育老師在課堂中教給學生認知,從來不會一蹴而就。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充滿求知慾,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例如:學習一個動作需要泛化、分化、鞏固化和自動化四個步驟,需要反覆的去練習,糾正動作,再練習,再糾正動作,最後形成規範的動作。認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覆、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

2.教給學生做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體育技能,教給學生鍛鍊身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而教給學生做人也是體育課的教學目標。先做人後做事,做人是做事的保證和前提。

在體育課中,如果有的學生沒有學會老師教的動作,已經學會的同學是嘲笑這位同學,還是發自內心的鼓勵和支持這位同學?同學摔倒了,其他同學是無動於衷還是立即去幫助需要幫助同學?當一起做團隊項目時,同學之間是相互鼓勵,培養班集體意識還是每個人各個顯示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體育老師在體育課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方向,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利我利他利社會有價值的好人。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3.教給學生做事

當代雷鋒李素麗曾說:「認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可以把事情做好。」

學會做事是指用一種善始善終的態度認真地對待和處理各種事物,堅持不懈併力求完善。通過體育課中的堅持滲透教育學生做事要用心,並能堅持下來。

體育是磨練意志、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體驗、戰勝困難,挑戰自我,最終取得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給學生什麼是堅持,凡事不服輸,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堅持的力量。全力以赴地用心做事,通過體育課中的堅持不懈教育學生要用心做事,勝不驕敗不餒,持續努力、持續進步方有可能持續成功。

4.教給學生與人共處

學會共處將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徵,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程度越來越高。它的意願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工作。學會共處,有著同樣深刻的內涵。

體育運動中,教給學生共處,要學會關心同學,與同學、家長和老師分享成功的喜悅,通過體育團體活動,學會與人共處、與人合作。當體育課上學生發生矛盾時,體育老師站在更高的格局以身作則教給學生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處理矛盾,解決衝突。與人相處,不只是一種社會關係,它也意味著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與人相處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體育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

5.教給學生生存

1972年,埃德加·富爾任主席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題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調研報告。該報告發表後迅速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著作之一。

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體自由。教給學生在活動中努力求生存、求發展、作貢獻,最後成功地實現自己的生存價值。通過在體育課上的學習,例如:健康的概念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其中,良好的社會適應與生存有很大的關係,只有很好的適應社會,才能更好地生存。例如:通過遊泳的學習,學會在水中如何自救等。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教育。體育課上體育老師通過遊戲、比賽、集體活動等實踐活動教會學生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6.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鍊和接受的體育教育,是貫徹人的一生的體育。學校體育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是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中間環節,對實施終身體育起著很重要的啟蒙和橋梁作用。而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運動習慣的參與意識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的前提。學校體育是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徑,對養成享用終身的良好體育習慣有重要的意義。體育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確立終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為主導思想,把終身體育意識真真切切地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讓每位學生終身受益。

教師1:作為體育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認知、做人、做事、生存、共處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等等。

教師2:是的,體育老師教給學生還遠遠不止這些……

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完善的人,體育塑造人格,體育成就人生。體育能帶給人們無限的可能!

盧梭曾說過:誤用光陰比虛度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體育教師肩負很大的重任,體育老師在教學生體育鍛鍊的同時最應該教給學生認知、教給學生做人、教給學生做事、教給學生與人相處、教給學生生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等。除此之外,體育老師還要教給學生更多真善美的具有正能量和陽光心態的東西。

相關焦點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本文圍繞教育究竟要教什麼這一話題而展開。可以說,在過往的教育史上,諸位教育大家都未曾停止過對此問題的思考。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陽信縣河流鎮中心小學呂磊從浙江大學學習歸來,感觸頗多。可以說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論的提升,理念的轉變,教學的反思的過程,在這一周的學習中,聆聽大師的講座,感受名校的風範,現談談自己感觸最深的三點。
  • 【薦讀】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家長朋友們,我們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時候,常常會說:「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我們許多老師們教育學生也這麼說。大家靜心想一想,我們說「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大家是不是也在淡化教育別人同時的利己性?是不是在強調我們教育者施教的利他性、合法性?因為是「為你好」。站在家長、教師、學生三個不同個體的立場上,教育的目的,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 中小學教師作為教師教育者: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同時,荷蘭的中小學教師教育者的工作內容,一方面包括對於師範生的實踐教學活動進行指導,同時還參與師範生相關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班級管理、合作學習、課程設計與學生指導等課程由中小學教師擔任教師任教。[7]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國也都積極實踐中小學教師參與教師職前培養工作。
  • 第十九課  教師能教給學生什麼
    ,一名語文教師。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訓練學生考試之外,我能教給學生什麼?其實現在考試越來越技巧化,越來越模塊化,再加上一些校外專門考試機構的存在。    其實訓練考生應考,真用不了,三年多長的時間。
  • 論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交流是教育的重要基礎,家長,老師,管理者其實都有交流的訴求,而且多方之間其實不應該有隔閡;當孩子還需要一定的監管,獨立進入社會之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之間都可以是雙向的教育關係,應該多研究多學習多實踐有效的交流方式;進入社會之後,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應該對教育者之間的交流、相互教育保持一個開放式的心態。
  • 高校教師教育者的知識結構探析
    教師教育者教學活動的複雜性、實踐性、對象的成人性、示範性對其知識結構提出三層次要求:第一層次的「教」要求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高深的專業學科知識、紮實的教育理論知識;第二層次的教「教」要求具備關於如何教學的學科教學知識、教師教育教學法知識,這是教師教育者區別於其他教師最顯著、最專業的知識特徵;第三層次的教「學教」要求具備關於學習者的知識、元認知知識。
  • 讓學生填寫家長職務,教育者難避功利之嫌
    (9月4日《海峽導報》)    新學期開學後,很多學校要求家長填寫《學生情況表》,這是一個必備的程序,家庭住址與父母的聯繫方式一應俱全,有利於加強家校聯繫,有利於教師與家長的及時溝通,為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學校讓學生填寫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基本信息,這完全可以理解。但還要讓學生填寫父母的職務,可能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 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與家長溝通交流?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與家長溝通交流你知道嗎?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時機、方法、形式都會有所不同。一、幼兒園老師跟家長的溝通方式一般有如下方式。1、家園聯繫欄,目的是公布班級的學生在園生活、學習、活動的內容安排,還有一下溫馨提示,育兒知識。2、家園聯繫卡,老師對幼兒每周或每天在校情況給予評價,給家長一些建議,同時家長了解了孩子在校的表現後,也告知老師孩子在家的表現,或可以給老師一些建議。
  • 中北大學學生作弊後跳樓,如何做更有溫度的教育者?
    作為教育者,你相信「性善論」還是「性惡論」?你是否相信我們的學生都心懷善意,願意學好?如果我們對人性沒有這種善意的基本假定,那我們就會誇大懲罰,而且認為人人都需要威懾警示。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的教育者往往實施公開的懲戒。
  • 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一名合格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應該有哪些素質?
    作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已經默默耕耘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在五年裡見過不同的學生,也感受過不同的學習態度,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很多人自己下降的地方,但是我能夠從中吸取到經驗,讓自己的經驗能夠得以發揮,這才是一個教育者最根本的特徵!
  • 《教育的情調》: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是成為智慧教育者的關鍵
    教育學指向的是一種能積極地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的能力。」也就是說,智慧的教育者應該是敏感而機智的,他們會針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行為。所以,教育就不只是老師向孩子傳授知識,而是「成年人與孩子相處的一門學問」。這本書由教育學家馬克思·范梅南和李樹英合著。
  • 作為一名高校新教師,究竟應該側重教學還是科研呢?
    那麼,作為一名高校新教師,究竟應該側重教學還是科研呢?下面是來自多位網友討論……這個問題目前在高校人事工作中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除非你應聘的是三本、專科這樣的純教學類高校,你進入高校後首先要保證的是你的科研!第一,博士剛畢業或者博士後剛出站進入高校時,通常還比較年輕,家庭負擔小,創新能力強,工作幹勁足,因此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做點科研,等年齡大了,恐怕就沉不下心來了。
  • 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教育的看法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恪盡職守,熱愛我的職業。我把每一個孩子都看做是自己的孩子,愛護他們,教育他們。何為教育,家長們認為,只是學校教育是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才是重中之重。孩子的學習主要依靠模仿來獲得,家長在家庭裡的舉動,孩子會通過模仿,再現出來。家長的一些說話方式,孩子也會學習,比如說髒話,罵人,打架發脾氣等不良行為。作為教師,我這麼認為,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的,目的是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 作為一名校長,最需具備的能力是什麼?
    作為一名校長,最需具備的能力是什麼? 文/伊人獨酌 首先聲明,我不是校長,寫這些文字,純是有感而發。 第二、合格的校長,不應是只會埋頭耕地的老黃牛,而應該是學校發展的領頭人,應具有出色的領導力。領導力又主要體現在決策力和執行力兩方面。
  • 正教育 | 教育者,要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精彩導讀作為教育者,也許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有許多具體的課業要抓,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乃是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