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2020-08-30 吉報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01-

學會認知——著重在邏輯思維


1. 「知」在這裡不僅是指「知識」,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認識的對象。


2. 「認知」不僅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包括學會認識、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 學會認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


4. 學會認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覆、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


-02-

學會做事——著重在操作思維


1. 學會做事,將從傳統意義上的掌握某種狹窄的勞動技能,轉向注重培養勞動者的綜合能力。


2. 學會做事,主要不僅指獲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行為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能力。


3. 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過程中養成科學素質的基礎上,培養適應未來職業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03-

學會共同生活——著重在情感思維


1. 學會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


2. 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3. 學會共同生活,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係,同時也意味著學習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4. 學會共同生活,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


-04-

學會生存——著重在交往思維


1. 學會生存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2. 學會生存,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那麼,我們都教給了學生什麼?


我們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了嗎?面對這個問題,為數不少的教師會覺得很尷尬。


我們只教給了學生知識,枯燥乏味的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書本上的知識。


學生也都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知識。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為教學死的知識,我們的教育機制恐怕難脫干係。


在應試教育機制下,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味追求考試的分數,教學重知識而輕能力。過於看重教育的標準化,一個標準、一套教材、一份試卷、一種答案、一個評分標準、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差異性。


我們可能只記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卻不知道培根還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識在書本之中,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識關乎事物,智慧卻關乎人生。擁有知識的人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裡發現靈魂。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決不能急功近利,只考慮學生的現在和學校的眼前利益,我們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培養學生適應、立足、服務、貢獻社會的能力,我們需要教給學生:


01


良好的行為習慣


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聞媒體採訪了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影響他們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大多數獲獎者都說到是小時候老師和爸爸媽媽告訴自己不亂吃零食,飯前要洗手,手帕要疊整齊,做事要有條理,有始有終,對人要誠信……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和未來。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02


自主的學習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得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03


做人的品質


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無論賦予教育怎樣的意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


不管學生將來能成為什麼,我們首先是要他們「成人」,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要義。


04


生存的本領


哈佛大學的成功智慧,在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先學會生存,才能學會生活。」


對於哈佛大學來說,培養學生的生存本領遠排在教授具體的知識技能之前,只有擁有傑出的生存本領,才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來源 | 教研網

相關焦點

  • 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本文圍繞教育究竟要教什麼這一話題而展開。可以說,在過往的教育史上,諸位教育大家都未曾停止過對此問題的思考。
  • 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 作為一名教育者,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開頭對話導入教師1:作為體育老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教師2:當今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教師1: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作為體育老師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個問題。
  • 【薦讀】作為教師,我們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教育究竟應該教給人什麼?
    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甚至初中和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不同階段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肯定不一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教給人的具體東西或是重點的東西恐怕也不一樣。但縱觀人成長的一生及其需要,這些教育顯然又應該是相互銜接和融合的,也應該圍繞一些共同的東西來開展。這些東西又是什麼呢?
  • 清華教授錢穎一:除了知識,教育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創造力 = 知識 × 心智模式」——近日,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七屆年會」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提出這一假說「公式」。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過於局限在「知識」上。那麼除了知識,教育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追問:除了知識,教育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 一名老師的吶喊: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老師,我本科學的是經濟,碩士學的是環境工程,你說我畢業之後,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老師,我以後應該做什麼?」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們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我們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西方的先賢們,早就提出過,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從哪兒來?我是誰?我要去哪兒?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 教育最應該教的是什麼?
    教育作為國之重器在社會發展中起著絕對的影響力,育人目的是教會做人,而並非恃才傲物譁眾取寵,作為國人,有一點淺見分析應該做的是什麼!一、三觀培養教育 試問一個國家若作為未來的中堅力量的一群人若三觀有偏差,那國家的未來,以及他們的下一代還有什麼希望?
  • 除了專業知識,大學還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逐漸劍走偏鋒,過分強調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過分強調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做準備。大學作為高深學問之地,僅僅教授專業知識就足夠了嗎?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大學還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呢?正如耶魯大學的理察教授所說,我們的大學如果僅僅把專業知識教給學生,那是一種巨大的失敗。
  • 最硬核的老師VS最難管的學生: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中式教育中有哪些應該保持下去的寶貴傳統?感覺外國人的師生之間有點像客戶關係,老師得千萬百計令學生滿意,討學生高興才行。學生學不好,必定是老師沒教好,是老師無能造成的。鄒老師卻只講了15分鐘就過去了,英國學生表示完全跟不上。他們去找原來的數學老師哭訴,說中國老師好變態,教的太快了,他只顧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教更多的知識,也不管我們能不能聽得懂!
  •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理察·萊文:「大學有義務幫助社會,讓這個社會像大學一樣,成為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實現自己潛力的地方」。
  • 教師「少教」學生「多學」,這才是最理想的課堂狀態
    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把課本研讀權還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基本的學習方式是什麼?應當是研讀課本。當教學往往用教師講讀取代學生對課本的研讀,這是「教師多教學生少學」的表現。要顛倒這「一多一少」,就必須把課本研讀還給學生。
  •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現代流行的洗腦跟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過去的社會中,社會信息量不大,傳授知識主要是師教書傳,社會價值觀相對統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知識,學生應該學習什麼知識,基本上差異也較小。第一點:為了利益如德國納粹的宣傳不是為了德國人民的利益,而是為了納粹黨本身的利益;如傳銷為學員灌輸傳銷的賺錢能力,但誰才是真正賺錢的
  • 高材生自殺、弒母、投毒、殺人事件時有發生,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被害人也就是吳謝宇的媽媽,是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教師。為人嚴苛,極度自律,是個完美主義者。她也把這份嚴苛和自律帶給了孩子,不僅養出了一個學霸,更養出了一個心理扭曲的人渣。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什麼?這是我們每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都在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這裡的孩子上學極其自由感覺這裡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遊樂場學生們有聚在一起玩手機的打遊戲、玩桌遊的甚至還有翻跟鬥和跳舞的即使在課堂上也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東西但學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師的兢兢業業為前提 出現在鏡頭中的老師負責教小學三年級她講一堂主題為
  • 什麼才是真正的放養式教育?
    所以為了保護我們自己,走在馬路上的時候,要遵守交通規則,這樣人和車才可以在馬路上和平相處。所以說,哪有什麼放養教育,不過是一些父母為了偷懶找的藉口而已。如果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複印件上出了問題,我們要去改的應該是原件。
  • 教育教學思考: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一個人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此話說得頗有些道理,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進行深思。忘得最慘的是老師的分析、講解,幾乎一句也沒記住。如此說來,語文書白念了?語文老師白教了?不是。那麼,語文和語文老師給我留下了什麼?我認為給我留下了語言,留下了較好的語感,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更給我留下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回顧自己在學校裡長達16年的語文學習,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啟蒙老師——小章老師。
  • 「零歲教育」教什麼才合適?
    ,其「從何時開始最適宜」已經成為了最熱點的問題,有的教育專家提倡「零歲教育」,即從寶寶出生那天開始就進行適時、適當的早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教育不是始於出生那一刻,而是始於懷孕期間。因此,如果以出生那一刻為中心的話,零歲教育應該涵蓋它的之前(懷孕期間)和之後(1歲以前)的這一段時間。零歲教育,教什麼如何讓零歲教育變得簡單?我想我們首先應該來思考零歲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到底應該教給孩子什麼才算是實現了真正成功的零歲教育?
  • 這才是好的教育該有的方式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但是長期來看,枯燥的教學方法以成績論成敗 ,造成老師和同學們的壓力很大,而且只要考試考得好,學生、老師、家長、學校都會滿意,這就是書中寫到的教育的誤區:教育變成了為得高分,為獲獎而服務,外在的結果改變了教育的初衷,而真正好的教育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要求學生們必須考出好成績或者得什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