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少教」學生「多學」,這才是最理想的課堂狀態

2020-09-10 去上學一辦學平臺


什麼才是有效教學?這個過程是複雜的,結論更是眾說紛紜,但時至今日,我們研究有效 教學,仍然要把「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作為基本綱領。


教師少教學生多學

把課本研讀權還給學生


學生在課堂上基本的學習方式是什麼?應當是研讀課本。當教學往往用教師講讀取代學生對課本的研讀,這是「教師多教學生少學」的表現。要顛倒這「一多一少」,就必須把課本研讀還給學生。具體的做法應該是內容而定,從結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個「讓」:


一,一冊書學完,讓學生通讀一遍,並把重點反覆研習幾遍;


二,一冊書用完,能讓學生在書上有大量的圈點和批註;


三,一學期結束,能讓學生將課本摸舊,一眼看去就能認出是自己用熟過的書。


把自主學習時間權還給學生


學生「多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和「訓練」。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三重意識」:


其一,「學為主」意識;

其二,「學而會」意識;

其三,「學在先」意識。


只有教師具有這「三重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權才能得到保障。



把學習活動的空間權還給學生


學習是什麼?答案是多元的,但從狀態上講,學習是學生生命的「知、情、意」統一的求知活動。


教師總喜歡用苦口婆心的酣暢淋漓,代替學生自我奮鬥的生動活潑,以「自我感覺」滿意來取代學生的感覺。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空間權的剝奪。把學習活動的空間權還給學生,我們認為應當做到「四統一」:


在活動空間上,做到自動與互動和諧統一;

在內容空間上,做到「入書」與「出書」和諧統一;

在範圍空間上,做到「入(課)室」與「出(課)室」和諧統一;


在教學的維度上,做到知識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和諧統一。


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與「多學」相伴的是「多問」,在操作上,要設定「三個一」的評價標準:一是沒有學生發問的課算不上好課;二是「答必正確」的課不是真正的好課;三是把學生教得「提不出問題」的課也不能算是好課。

把學習的體驗權還給學生


學生「多學」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體驗學習,傳統教學全部問題的肯綮都在於體驗的失敗。要解決好這一問題,我們認為要確立「三個尊重」意識:


其一,尊重學生的各種體驗權利,創造條件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


其二,尊重學生的體驗學習方式,讓學生適當走點彎路,允許學生犯點錯誤,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


其三,尊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獲得的規律,不要將現成果子摘下來還要削掉皮切成塊甚至做成果汁再餵到學生嘴裡,不要把教學視為一種恩賜。



實行「五要五杜絕」,限定教師「少教」


一讓學生腦、眼、耳、口、手、筆動起來,以杜絕「滿堂灌」;二要摒棄缺乏價值的提問而激勵學生發問,杜絕「滿堂問」;三要減少單一「看」屏幕的時間,以杜絕「滿堂投影」;四要讓學生動起來,以杜絕「滿堂靜」;五要給學生留出恰到好處的思考「空白」,以杜絕「滿堂鬧」。


實施「三六有效講經」,促使教師「精講」


六個講好:講好重難點,講好規律,講好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


六個不講: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麼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打岔,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於講話。


為「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找好抓手


課堂教學中的「載體」,在傳統教學中,凸顯的是課本和黑板,在當代教學中,凸顯的則是多媒體屏幕和展臺。為了實現「少教多學」,我們作了如下的分類和排序:


第一載體,為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重組而編制的學案,或題案,或學、教、練三合一的課案;第二載體才是課本、試卷(套卷)、其他學習資料;而課堂練習簿、黑板、媒體展臺,則列為第三載體。


「教」要信奉兩句「教經」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與誇美紐斯的「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可以說是兩句「教經」。我們「少教」的主旨就是為了學生的「多學」乃至「不教」。


如何實現這一主旨,又想起釋迦牟尼留給弟子們的兩句話:「自以為燈,自以為靠。」佛祖謝世,傳給弟子的法寶就是:自己點亮自己的燈,自己當自己的靠山。


作為文明傳遞者,教師留給學生的法寶依然應該是「燈」和「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直接作用的無疑是智力,讓智力發揮作用的還有三種元素,一為非智力因素,二為元認知,三為強勢智慧。教師應當著力促使學生點亮這三盞心燈,壘造自己的三座靠山,更好地生發智慧,達到「多學」而至「不教」。這才是教師智慧之所在。



​​​​

相關焦點

  • 課堂如何讓教師「少教」,學生「多學」?
    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班級教學制時,就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 今天,我們研究有效教學,應當仍然要把「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作為基本綱領。 教師少教學生多學
  • 《「先學後教,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
    「先學後教,少教多學」呼籲教育工作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去,並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好準備。「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上具有明顯優勢,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 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
    啟發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一地位,幫助他們發掘出自身的潛力,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提出問題,把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
  • 盧志文:理想課堂的14個必要認知
    盧志文:顯然,導學案由教師編制,其使用對象卻是學生,這和過去的教案不同。教案,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是教師編制的供自己使用的課堂教學路線圖。導學案,則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案,是教師編制的供學生使用的導學路線圖。兩者的視角不同:教案,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導學案則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
  • 盧志文:理想課堂的14個必要認知
    盧志文:顯然,導學案由教師編制,其使用對象卻是學生,這和過去的教案不同。教案,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是教師編制的供自己使用的課堂教學路線圖。導學案,則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案,是教師編制的供學生使用的導學路線圖。兩者的視角不同:教案,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導學案則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
  • 北京中關村一小陳成軍:"勤思善想"是為了"少教多學"
    少教,不僅是數量的減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巧,教得更有效——陳成軍名師畫像突破原有課堂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34;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於每一節課。數學閱讀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也就是讀題、審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我一般會找中學的入學測試真題、可以用不同思路分析解決的綜合問題來講解,從不同角度選擇合理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實際獲得、水到渠成。
  • 池金鑫:初中思想品德課自主探學中落實「少教多學」有效策略
    這就需要我們做到「少教多學」, 改變了原來的一直由教師「包辦代替」的學習狀況,將課堂空間讓給學生,強調以學生自主探學為主,讓學生讀書「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轉變,實現量到質的飛躍。在此,我結合一年多「五學」教學模式探究實踐來談談在自主探學環節中落實「少教多學」的有效策略。一、自主探學環節中教師要有「人本觀念」,突出「主體參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 前教育部發言人建議語文教師少用或不用多媒體-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
    增加了一觀就是當下優秀多了,專家更多,含金量真的少了,不可信名頭!  18:07,王旭明再次更新微博。@王旭明:一天有感:真實真情真心真意呼籲:全國人民學語文,語文教師也要學語文,優秀語文老師更該學語文!學會語文和說話,走遍天下都不怕。贊同請轉發,謝謝。
  • 教師不再是主導 「翻轉」的課堂學生更樂學
    隨著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的大舉進軍,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格局被徹底打亂。記者了解到,在北京一些中小學,翻轉課堂已經成為學校常規的教學手段,並帶來教與學的新變革。那麼,什麼是翻轉課堂?它與傳統課堂有何異同點?如何實踐翻轉課堂?本期,我們就此展開討論。■對比觀察課堂怎樣「翻轉」到底什麼是翻轉課堂?
  • 光明日報刊文談新加坡教育:「少教多學」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光明日報刊文談新加坡教育:「少教多學」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PISA2015年測試結果中,新加坡學生在三個測試領域得分均高居榜首,引起國際教育界的關注和討論。
  • 985大學的課堂上,為什麼玩手機的學生少?
    在論壇上,看到一個問題:普通二本院校的課堂上,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玩手機?我是一名高校教師,我平時到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接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重點大學的課堂上,玩手機的學生少?把自己的時間用在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目標上,課堂上浪費時間玩手機的少。另外,重點高校的學習氛圍本來就好,課堂上認真學習的人多了,玩手機的就少了。以我教的課為例,課堂上是有玩手機的,但認真學習的佔絕對高的比例,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筆記都記的非常認真。
  • 學養——教師「教」的底氣
    多年來,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無疑引領著輿論的導向,研究怎麼學的問題仿佛是佔據改革前沿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成長在一線,發展在一線的特級教師,我深深感覺到,對於更多教師來說,研究教師的「教」應該比研究學生的「學」更為重要。看到我這樣的觀點,也許很多人內心就泛起了漣漪——難道說「教」比「學」重要?我以為,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因為,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教師在課堂上,在學生的學習中都是佔有主導地位的。
  • 浸入式英語課堂如何學與教?專家談教育信息化教師的作用
    會上,中學特級英語教師劉兆義分享了題為《教育信息化如何為英語學與教賦能》的演講。他提到,信息化時代經歷了從IT、DT向AI發展的過程,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在於提升老師的信息素養。  劉兆義認為,老師是促成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而教育信息化帶來了O2O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讓過去單一教師的促成因素,變為多種基於網絡的教與學形式,從而能更高效地促進教與學。
  • 臨河回校「構築理想課堂」 英語教師公開課
    臨河回校「構築理想課堂」英語教師公開課
  • 用興趣使學生不要再游離於課堂之外
    但在VB程式語言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工具,來激發學生對程式語言的興趣愛好,並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是每一位現行教師所面臨和探索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大肆實行的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又沒能納入高考的範疇之內。所以很難引起學校、老師以及學生的重視。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想講,學校不重視構成了信息技術在學校的發展狀況。
  • 「課堂革命」的核心是教師
    好教師成就好學生,好課堂成就好未來。教師是整個課堂改革的核心力量,擁有強烈改革願望的教師,也可以締造一間幸福教室。教師能否實現轉型升級是課堂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
  • 「網」來智慧課堂改變教與學
    原標題:「網」來智慧課堂改變教與學  ■本報記者 衝碑忠 特約通訊員 田明   隆冬時節,地處河西走廊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一派蒼茫景象。然而,在中小學校園裡,「網際網路+教育」改革創新的熱潮不減。   今年,甘州區確立了區域「以學為主」的智慧課堂教學改革為主幹,以智慧校園建設和智慧教師建設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發展戰略,大力構建智慧課堂。   藉助「網際網路+」實現教與學方式轉變   甘州區是張掖市經濟文化中心。「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讓甘州區看到了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創新的契機。
  • 鄭重建議全國語文教師少用或不用PPT
    增加了一觀就是當下優秀多了,專家更多,含金量真的少了,不可信名頭!  18:07,王旭明再次更新微博。@王旭明:一天有感:真實真情真心真意呼籲:全國人民學語文,語文教師也要學語文,優秀語文老師更該學語文!學會語文和說話,走遍天下都不怕。贊同請轉發,謝謝。
  • 紅嶺小學 轉變教與學方式 讓課堂靈動有趣
    作為「羅湖教改」育人模式改革中的關鍵一環,「課堂革命」是羅湖教育這兩年重點突破的核心項目。「羅湖教改」方案明確要求實現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主線、以學情為依據、以習得為重點、以思維發展為目的,並以此構建了基本教學思想和「先學後教」基本教學原則。
  • 且學且思且行,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要包辦代替
    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帶著學生學學生字,讀讀課文,然後提出幾個方面問題學生回答,一節課就這麼結束了。試問,課堂上孩子學會思考了嗎?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了嗎?我們講究一課一得或一課多得,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習得了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能力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之中,這也是大多數孩子學習倦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