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

2021-02-19 博雅人文

△耶魯大學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

理察·萊文:「大學有義務幫助社會,讓這個社會像大學一樣,成為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實現自己潛力的地方」。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理察·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在萊文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正如《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其作品曾入選《時代》雜誌評選出的1923-2005年「100本最佳英文小說」。

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03

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並總結出了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1.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2.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5.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7.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8.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11.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12. 記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相關焦點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 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說教育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就是要引導出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學會探索和發現未知的事物,學會如何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黑死病和文藝復興這兩個事物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思考;很多人都知道文藝復興,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文藝復興興起的真正原因。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現在的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從小就接受各種學前教育,報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讓孩子從小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真正教育孩子要做什麼?沒有幾個家長有明確的目標。那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儒家講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我覺得作為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應該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內心世界,多關注他們的自身感受,培養孩子各種感知力,建立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而不是挫敗感。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這是教育的目的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誰教育?……近些年來,關於教育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我們不得不重新折回到教育的原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然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家長根本理不清這些問題,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老師做了什麼,老師的教育怎麼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循循善誘,孩子有沒有吃好、喝好……而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發展的家長卻寥寥無幾。
  • 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
    就是這樣的教育目的,讓我們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每個社會時期都有每個社會的要求,封建社會的教育讓普通的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可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只履行「教」的義務,「育」這件事往往是留給家庭來做,或者是學生為老師的日常影響,所以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培養孩子什麼?
    廣義的教育,指凡是能夠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稱之為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類型具體包括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 《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我雖算不得什麼學者專家,但我明白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大學》一書乃是儒家經典,「四書」之首,讀者何止千萬,若是讀完此書,竟然打胡亂說,豈不貽笑方家。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被青年教師激情演講震撼了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是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是終身學習的興趣,是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除了傳授給學生必備的知識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具備勝任學科與職業的綜合能力。
  • 什麼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回答什麼是素質?素質就是事物本來的性質。素質就是本質上的、基礎上的、不容易改變的東西。和這個相反的是個什麼東西呢?昨天考試了,今天就忘了。也就是說,考生考試的東西,很多都不是自己的東西,是從老師那裡借來的東西。所以,很多考試考的並不是素質。
  • 西周時代發展教育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那時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現在教育制度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教師的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西周的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原始社會教育兒童的方法,到了西周時期貴族教育子弟的學校,已經較為完備了,有所謂小學和大學。而「禮樂」和「射」中,射為重要的,因為貴族的教育制度目的,是為了把貴族子弟培養成為統治者。而禮樂是當時貴族鞏固內部組織和統治人民的重要手段,貴族把子弟培養成為軍隊的骨幹,可以保護既有的特權,而「射」正是軍事訓練,所以舉行「射禮」就是進行軍事訓練和選拔人才。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字面意思是教導培育。所以,從國家層面來講,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國家的未來教導培育人才,或者說教導培育未來對國家有用之人才。為未來育人,育未來有用之人。把教育目的再細化開來,我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教導培育,應該放在重中之重。
  • 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而接受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讀大學的時候,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今日之大學較往日有何不同?接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其實都不是,這些只是附加品。教育從來不會說這樣話,只是鼓勵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好作業,考高分」「做個優秀的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接受教育仿佛僅僅是為了擁有一個漂亮的分數,一份穩定的收入和一個體面的工作。教育的目的和意識,操心了也是瞎操心,你又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也無法對教育產生影響。將目光專注在自己身上才是更有效的思考。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把孩子逼成什麼了?|北大 渠敬東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
  • 什麼是真正的的快樂教育
    什麼是真正的的快樂教育 2020年9月10日 網上有這樣一篇文章,而且還獲得了太多網友的點讚和支持,大有滅殺「快樂教育」的態勢。這篇文章是《時隔多年,再聽「快樂教育」,來自一位教了20年語文老師的忠告》。
  • 杜威: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 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麼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
  • 最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真正、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 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家長的教育孩子目的和自己要獲得的「好」是什麼呢?首先是應該真的為自己的孩子現在與將來打算,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捫心自問,我們家長的教育僅是為了孩子好,就沒有附加自己的虛榮嗎?教師認真教育學生的目的是什麼?又需要得到什麼「好」?
  • 真正的教育是什麼?
    ,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多使用堅定的詞彙,當前高三孩子出現的迴避的心態不願回到學校正是長期教育過程中在孩子遇到困難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懦弱,所以家長這時候推孩子一把才是真正的幫助到孩子。真正不談輸贏的教育是一種大氣的教育,是一種沒有功利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育如何不談輸贏、淡泊名利?我們首先就必須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這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不就是我們天天說的大道理:政府辦學校就是為了提高人口素質,傳承文化,推進社會進步等等。但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違背這一教育宗旨的行為並未沒有得到應有的糾正。
  • 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今天中午,才知道常州十歲小女孩——繆可馨墜樓死亡的消息。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篇作文,題目叫《《三打白骨精》讀後感》。這篇作文被一位從教20多年,本應受人尊敬的袁老師批得體無完膚。我一直都是從這個角度考慮,並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直到這次我把繆可馨的情況看完,震驚了。我不相信這是孩子的問題,我們的教育一定出了什麼問題!至於小姑娘的作文到底怎麼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是,小姑娘自己讀後的感想有何不妥?孩子不應該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出來嗎?袁老師是對孩子個人感受也有標準答案,還是對正能量有標準答案?
  • 什麼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甚至說他們的焦慮還可能更多,因為他們可能更沒有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教育孩子。根據我國調查顯示,那些越有錢,學問越高的父母,他們內心對於幼兒的焦慮也就越大,因為他們見識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好,一些家庭往往會覺得能夠進入外國學校,得更得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