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因此,教育的核心就是喚醒。教育的本質在於發現和發展自己的潛力,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會有盲區,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和挖掘,教育就是扮演這個角色,即喚醒,只有被開發教育才有它存在的意義。
喚醒什麼?喚醒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喚醒學生對自己生命的感悟、靈性和欲求。想像一下,如果學校從教室開始,從每個細節開始,都重視文明禮儀教育,為每個人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師生們耳濡目染,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那麼校園文明禮儀不僅不會再因被「鎖住」而受束縛,而是會出現一種和諧現象,即每個人都努力成為文明小主人,熱愛校園中的公共財產。
要消除校園不良風氣,就要加強文明禮儀教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解決教師「庸懶散貪」的個人問題,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通過榜樣引領方向,鼓勵教師成長。一把鎖,鎖的是教育的文明,扭曲的是教育的價值,不如換一把鑰匙,開啟德行教育,開啟學生的心靈,讓教育之樹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好的教育是引導、喚醒和探究,管理也是如此。對於學校的教師,學校領導在管理的過程中常以「三不四要」框架限制教師的行為,在課堂上不準這樣,在辦公室不準那樣,每一項規定都是在告誡教師「不準」「不允許」,而忽視了從正面來調動積極性、去培養教師的德行操守。這樣,教師在許多約束條件下容易產生厭惡和抗拒心理,管理效果就會事倍功半。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是為了培養不同的人才,喚醒人們對知識的渴望。一旦教育染上了利益或欲望的色彩,這樣的教育就沒有意義了。教育總是以人為本,以傳遞知識為目的,然後在社會中實踐,被社會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