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你問中國的學生:&34;大部分會回答:&34;然而,他們只知道比爾?蓋茨迅速暴富的發家史,對其崇高的責任感卻知之甚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大潮中,家長和學生唯一的目標是拿文憑,找一個能掙更多錢的工作。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甚至夢想。而道德品質、文明素養……統統被拋在了腦後。
這是教育的目的嗎?
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誰教育?……
近些年來,關於教育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然而,我們越是恆久地思考教育的根本問題,離教育的本質似乎越遠。
十幾年前,我們開始大談特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但今天,家長和學生似乎更忙了,壓力更大了,牢騷更多了,留學、上北大清華、當官掙錢、藝術輔導班等更是勁風蔓延。
我們不得不重新折回到教育的原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2009年9月4日,溫總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教育考察時說道:&34;
溫總理的話明確反映出了教育存在的問題:現在教育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能與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適應,不能符合我國對人才發展的需要。
然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家長根本理不清這些問題,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老師做了什麼,老師的教育怎麼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循循善誘,孩子有沒有吃好、喝好……而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發展的家長卻寥寥無幾。
就像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媽媽,當她看到孩子在錄音機前自學英語,而我們的老師在一旁並沒有幹預太多時,她質問道:&34;
試問,是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灌輸好,還是讓孩子養成自學的能力好?在傳統教育導向中,媽媽越忙、越積極,老師越努力、越有愛心,則說明家長和老師越負責任,越敬業。而結果卻截然相反--孩子完全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法,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兒童的成長。
當然,我們所講的兒童的成長並非單單指知識的成長、技能的成長……而是包括品德品行、與人溝通交往、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等在內的能力,即生存能力的成長。
我相信,如果我們以孩子的素質提升、生存能力的成長為導向,將其作為衡量的核心,我們的教育效果會更加理想。
素質和知識可以兼得
近幾年來,減負的呼聲不絕於耳,究其原因,意在通過減負來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孩子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是,孩子真的能減負嗎?減負真的能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嗎?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似乎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會的!
因為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孩子的學業太重,而是自我學習能力太差,任何東西都是別人&34;送來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的內容不能有效吸收……這些都是學習能力太差導致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這樣,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甚至走向一個&34;的狀態,我們只知道孩子現在好像學業太重,上學的&34;越來越激烈,就業的前景越來越不樂觀……卻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回頭看看我們周圍,培訓班市場風起雲湧,我們讓孩子學公共英語,學奧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嗎?我相信很多教育專家和家長是知道的,否則,素質教育也不會提這麼多年。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明知故犯呢?因為家長們一頭霧水,教育觀念太多,不知道該如何教育,應該學什麼呢?上奧數?學公共英語?……家長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能把握一條清晰的主線和目標,教育就會很簡單。
首先,家長要知道自己希望孩子未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讓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讓孩子上學……實際上,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在社會上獲得優質的生存能力,而不是讓他考100分。
其次,無論是什麼教育方法,家長衡量的標準都應該是對孩子未來生存能力是否有幫助,也就是孩子能力的成長。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完全是以孩子知識的增長作為衡量標準--孩子成績越好,能力越強。但結果卻並非如此。
有這樣一則報導:1979年6月,中美教育交流團在考察兩國學校教育後,很快總結出兩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美國的學生基礎知識淺薄,課堂自由、散漫,整天高談闊論;反觀中國的學生,不但基礎知識紮實,課堂認真聽講,而且晚上挑燈夜戰的刻苦精神尤為可嘉。所以,最終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美國教育已病入膏肓,可以預見,再過20年,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將遠遠地把美國甩在後面。
然而,20年後,我們並沒有在科技、文化上超過美國,這期間,美國培養出了四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而中國是零。當然,諾貝爾獎不是一切,但是它在世界文化、經濟、科技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力,卻是舉世公認的。
雖然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為什麼佔到全球人口將近1/4的中國,卻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科學巨擘呢?
能力不夠完備,即素質與知識不能兼得!
我們現在大部分教育都是知識的增長,但是知識的增長不一定會帶來能力的增長。在常規教育中,我們說智商很高,達到了考大學的能力,但這種能力往往不完備。前些年,經常聽說十幾歲的孩子考上大學,但後來這些孩子都銷聲匿跡了。一個11歲的孩子考上天津大學,但卻被拒收了,因為生活不能自理,母親必須陪著去讀書。
學習是能力的一種,當能力達到時,學習不會有問題。自然教育通過實踐驗證了知識是能力附帶的結果,素質和知識可以兼得。
筆者所培訓的自然教育第一期素養隊的孩子們的目標是直接上小學二年級,素養隊訓練一年期滿時,他們用四個月的時間學完了小學一年級語文、數學、英語的全部內容。老師只教給他們第一課,剩下的所有課程都是孩子自學完成(如果他們不會,會來請教老師)。因為只有為期一年的素養訓練,如果再學一兩年,相信他們會越學越快,大概只需兩三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小學六年的全部課程。
學習不是最大的問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的增長會帶來知識的增長,當孩子具備完備的能力,即具備能夠與人溝通交往、身體健康、生活自理、良好品德品行等能力時,無論是10歲還是15歲考上大學,對他都沒有障礙。如果家長們把這個目標定下來,就會知道怎麼做。
所以,不管報紙、電視媒體,你的鄰居或者你的競爭對手,他們說什麼、做什麼、宣傳什麼、持有什麼樣的觀點,只要你把握住教育的主線和目標,你就可以給你的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