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

2020-12-13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彭澤平 姚 琳

  摘編: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指導、改進實踐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使命。

  教育學術研究在當下應承擔怎樣的使命?這是直接關涉到教育學術活動品質與價值發揮的關鍵問題,需要每一個教育學術研究者認真思考與追問。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大潮中,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教育學術研究者,必須建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積極響應時代召喚,為我國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義不容辭

  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作為以教育學術研究為業的教育學人,必須具有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身份自覺,在教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努力打造具有原創意義的教育學術精品,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科學。

  要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教育學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引領,把個人學術興趣、追求與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積極關注和回應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重大教育關切,走出校園和書齋,深入教育實踐一線,貼近實際、生活與群眾,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握中國教育的實際,並在此基礎上,找準事關社會民生、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一些全局性、戰略型、前瞻性的教育問題,整合多種研究方法,實現多學科融合,推動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深入探索與揭示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不斷開拓新的理論視野、作出新的理論概括,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寶庫,提升中國教育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服務國家教育決策責任重大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教育決策唯有以科學的教育學術研究為依據,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育決策失誤的發生,降低教育改革運行成本和失誤風險,保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穩定、有序和協調,最大限度地捍衛教育的公共利益。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

相關焦點

  • 緒論寫作之一: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怎麼寫?
    關於免費下載論文,網上好多方法的可行性都很低,對於國內一般的文獻查閱,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用知網或者愛學術。愛學術的優點在於,完全免費,不用下載文獻,直接能夠在線閱覽,缺點在於更新慢,很多最新的一手資料無法找到;而知網、萬方、維普等才是最樸實無華的途徑,現在淘寶上的知網帳號也比較便宜,一般都能夠滿足同學們的下載需求。
  • 課題研究目的或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的區別
    科研課題申報中,很多人不清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的怎麼撰寫。經常把研究目的或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三者相互混淆。以下講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研究目的或意義研究的目的或意義是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即問題的提出,是研究的意義與理由。
  • 科學研究從哪方面著手可寫出創新性學術論文
    一般來說,沒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是沒有學術價值的,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也不是真正的學術論文。因此,學術論文應當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性表現在與已有研究論著不同的新發現上,包括新論點、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或新材料等。
  • 盧革宇教授:堅持求實創新,堅守學術誠信,做有意義、有品位的科學研究
    大學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同時,創造新的知識和產生優秀的學術成果也是大學的重要使命,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增強創新意識,做有品位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貴在創新,依據研究屬性不同,創新具有不同類型:原始創新、前沿創新、技術創新、集成創新、應用創新等等。無論何種屬性的創新,都需要創新主體具有創新意識、提出創新思想、進行創新實踐、產生創新成果。
  • 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以古代文學研究為例,中國學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義,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學術基礎之上的,這與國外漢學家有很大的區別。本文從七個方面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希望能夠在中國學術走向國際的同時,讓海外漢學家也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學者的研究。
  • 陳來:20世紀儒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意義
    而是希望把儒學的學術研究作為一個問題,以儒學的現代發展為主體,探求何以學術研究成為20世紀儒學的基調;討論20世紀儒學學術研究對儒學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有何意義,起了何種作用,具有何種限制;並由此討論現代儒學與傳統儒學的不同特色,以及這些特色所以形成的歷史環境與制度條件。有幸的是,長期以來,已有不少學人對這一類問題有過多樣的深度觀察和思考,我們將在回顧這些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來提出進一步的看法。
  • 加強學術規範 促進學術創新
    ,形成學術共同體,對於維護創新、促進創新和實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在揚州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規範與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研討會暨第四屆校—刊融合發展論壇上,與會代表圍繞學術規範的意義、學術規範與學術創新、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機制及影響、期刊發展與高校學術隊伍互動等議題展開研討。學術規範是學術創新的基石揚州大學文學院院長陳軍表示,學術規範是學術創新的基石,離開學術規範談學術創新、學術繁榮是非常危險的事。
  • 遼寧師範大學舉辦GIS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活動
    近日,遼寧師範大學舉辦GIS(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活動。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以「土地利用視角下的人居環境健康」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分享,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創造潛能及學術交流能力。
  • 「真正的學術研究,每一天都在創新」
    他的學生中,很多都已成為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歷史學人才不能只研究過去的典故。研究歷史的目的是關照現實,學術研究最終要指向資政育人。」白髮蒼蒼的張海鵬堅持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每一天都在創新。」
  • 學術創新是艱辛的(學術隨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於學術而言,創新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說,無非是對未知的探求。如果一味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
  • 學術道德:根本在於回歸科學本義
    學術道德源於內心的熱愛和尊崇    「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問題可以從教化,或更高層面的道德信仰、意識形態或傳統文化角度提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科學專家尤西林指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實質是公共倫理,而不是個體更深層次的信念道德,公共倫理可以推行外在的規範和教育,而信念道德卻與科學研究有特殊關係。
  • 2020「李端棻與近代教育創新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南明區舉行
    圖為研討會開幕式現場——趙松 攝影11月21日,由中共貴陽市南明區委宣傳部、貴陽學院、貴州師範大學、貴州省史學會、貴陽市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2020「李端棻與近代教育創新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市南明區舉行。
  • 學術論文引言的寫作如何體現創新性和科學性
    創新性和科學性是學術論文具有的主要特徵,而引言作為學術論文的開場白,目的是向讀者說明文章的研究目的,引導讀者領會文章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引言中體現出論文的創新性和科學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者由於寫作不當,未能在引言中體現出論文的創新性和科學性,很可能會使讀者對論文的內容失去興趣而不去閱讀全文,影響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一、在引言中指出學術論文的創新性。一般來說,一篇學術論文要具有創新性,就應在該學科領域內容或方法探索上有新發現、新發明,而不是簡單重複他人的研究。
  • 從學術規範的視角論「好的學者」與「好的研究」
    學者遵守學術規範,所進行的學術研究才有價值,才能與國內外同行進行有效的交流,才能體現出學者對學術的貢獻,才能促進學術創新和知識增長。    學術規範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制定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是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
  • 學術研究與學術功底
    學術研究工作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從事學術研究的理論工作者,其職責就在於能推動學術的發展,所得的研究成果能為學術積累提供具有實質意義的增量。如果一位理論工作者,在學術研究中沒有建樹,未能言人所未言和創造以往所沒有的而又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未能通過自己的研究提供知識增量或為提供知識增量做貢獻,那麼,這位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   學術研究工作的特點,要求理論工作必須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學術靠真功,厚實的學術功底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必備條件。這種所謂學術功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寬廣的知識面。
  • 義理·考據·辭章的現代學術方法論意義
    但在論學層面上,義理、考據、辭章的統一仍然沒有超越漢學、宋學的藩蘺而上升到方法論層面,使之重新整合,交相為用,因此,在姚鼐和桐城派那裡,義理、考據、辭章的意義還比較狹窄,沒有根本的創新和突破。不過,姚鼐和桐城派古文家要求把鮮明的思想觀點、確鑿的事實材料、精練的文字表達相統一,實是一種嚴謹踏實的學風,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 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鬱創新氛圍
    早在2002年3月,由各院(系、所)輪流組織承辦的博士生學術論壇就在清華校內全面展開,師生集中周末時間進行學術交流的形式得到廣泛好評;以校內論壇經驗為基礎,清華又於2003年10月發起並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9大學科300多名博士生的參與規模令人印象深刻,會上發表的《首屆全國博士生論壇學術宣言》更是有力帶動了全國範圍的博士生學術交流;2005年9月,清華再做創新之舉,推出「首屆清華大學國際博士生學術論壇
  • 「自主創新大講堂-科學館專場活動-數獨之美與創新能力」學術交流...
    見圳客戶端 ·  深圳新聞網12月30日訊2020年12月26日下午在市科學館,深圳市數獨協會舉辦"自主創新大講堂-科學館專場活動-數獨之美與創新能力"學術交流活動,活動由市科協擔任主辦單位,市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團市委、深圳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深圳清華校友 TAI協會等擔任支持單位。
  • 張頤武:學術研究還須遵守規範
    該教授所做的語言比較也相當生硬和簡單,根本不可能作為英人英語源於湘西的證據。筆者認為,在這種議論背後,關於規範學術研究的話題值得重視。首先,該教授的觀點在受到輿論譏諷和批評的同時,顯然也沒有得到相關方向的學術共同體認可。他的觀點雖然有其同好,但多數相關領域的學者顯然無意把他的觀點作為一種獨到的學術觀點進行認真討論。
  • 活動目的及意義
    活動目的及意義(一)針對社會:在當今快節奏、物質第一的時代,文化缺失成為一種社會現實,社會亟需一些有文化內涵的正能量來沉澱人們內心的浮躁,舉辦尋找中國最文化家居品牌,能引領中國傳統文化回歸,引導人們重視和欣賞我們自己的文化。(二)針對行業:家居業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無序競爭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