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彭澤平 姚 琳
摘編: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指導、改進實踐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使命。
教育學術研究在當下應承擔怎樣的使命?這是直接關涉到教育學術活動品質與價值發揮的關鍵問題,需要每一個教育學術研究者認真思考與追問。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大潮中,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教育學術研究者,必須建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積極響應時代召喚,為我國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義不容辭
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作為以教育學術研究為業的教育學人,必須具有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身份自覺,在教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努力打造具有原創意義的教育學術精品,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科學。
要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教育學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引領,把個人學術興趣、追求與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積極關注和回應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重大教育關切,走出校園和書齋,深入教育實踐一線,貼近實際、生活與群眾,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握中國教育的實際,並在此基礎上,找準事關社會民生、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一些全局性、戰略型、前瞻性的教育問題,整合多種研究方法,實現多學科融合,推動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深入探索與揭示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不斷開拓新的理論視野、作出新的理論概括,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寶庫,提升中國教育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服務國家教育決策責任重大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教育決策唯有以科學的教育學術研究為依據,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育決策失誤的發生,降低教育改革運行成本和失誤風險,保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穩定、有序和協調,最大限度地捍衛教育的公共利益。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