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於學術而言,創新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說,無非是對未知的探求。如果一味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
魯迅曾經把文化的發展比作「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乾涸,也必腐敗的。」學術同樣不能永遠「維持現狀」,而必須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始終奔騰向前。客觀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也應該不斷地發展變化;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也就沒有止境。
拿歷史學專業來說,這本來是一門研究既往歲月的學科,它的考察對象是過去的人和事,甚至千百年以前的人和事,一切似乎早已塵埃落定。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率循成說,不需要進行新的探索、新的研究了呢?當然不是。事實上,人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認識,由於歷史的、社會的種種局限,也由於歷史資料的無法窮盡,所以永遠總是不完整的,不可能最終完成。胡錦濤同志說:「浩瀚而寶貴的歷史知識既是人類總結昨天的記錄,又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嚮導。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在以往歷史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歷史。」對於今天的史學工作者來說,責無旁貸的使命和任務,就是要在歷史資料的發掘和掌握、歷史現象的判斷和分析、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等方面,不斷擴展新的視野,取得新的進展,作出新的概括,達到新的境界。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學術研究工作。
學術創新是艱辛的,任何一位嚴謹的、具有科學責任心的學者,都會對學術創新的甘苦有深切體會。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決不是天馬行空、隨意臆測,決不是無根據的空想瞎說。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同時,學術創新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學術成果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對於歷史學來說,則是要符合歷史的真實,接受客觀歷史實際的檢驗。二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傳統。對傳統必須做辯證的、科學的分析,好的就堅持、就繼承;壞的或者錯的就否定、就摒棄,並用新的觀點、新的結論取而代之。學術就在這種辯證對待傳統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不斷前進。
當前,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大大加強,學術空氣空前活躍,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確有一些人用膚淺的、浮躁的目光和態度去對待學術創新,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就可以輕易「建構體系」,任意「創立新說」,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勇氣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觀點。這種譁眾取寵的做法,雖然打著「創新」的旗號,其實是對創新的褻瀆,於學術的發展有害無益。對於這樣一種現象,實在值得我們重溫一下恩格斯的如下一段話:「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鑽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裡只說空話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