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創新是艱辛的(學術隨筆)

2020-12-15 搜狐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於學術而言,創新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說,無非是對未知的探求。如果一味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人云亦云,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

魯迅曾經把文化的發展比作「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乾涸,也必腐敗的。」學術同樣不能永遠「維持現狀」,而必須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始終奔騰向前。客觀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也應該不斷地發展變化;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也就沒有止境。

  拿歷史學專業來說,這本來是一門研究既往歲月的學科,它的考察對象是過去的人和事,甚至千百年以前的人和事,一切似乎早已塵埃落定。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率循成說,不需要進行新的探索、新的研究了呢?當然不是。事實上,人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認識,由於歷史的、社會的種種局限,也由於歷史資料的無法窮盡,所以永遠總是不完整的,不可能最終完成。胡錦濤同志說:「浩瀚而寶貴的歷史知識既是人類總結昨天的記錄,又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嚮導。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在以往歷史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歷史。」對於今天的史學工作者來說,責無旁貸的使命和任務,就是要在歷史資料的發掘和掌握、歷史現象的判斷和分析、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等方面,不斷擴展新的視野,取得新的進展,作出新的概括,達到新的境界。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學術研究工作。

  學術創新是艱辛的,任何一位嚴謹的、具有科學責任心的學者,都會對學術創新的甘苦有深切體會。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決不是天馬行空、隨意臆測,決不是無根據的空想瞎說。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同時,學術創新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學術成果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對於歷史學來說,則是要符合歷史的真實,接受客觀歷史實際的檢驗。二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傳統。對傳統必須做辯證的、科學的分析,好的就堅持、就繼承;壞的或者錯的就否定、就摒棄,並用新的觀點、新的結論取而代之。學術就在這種辯證對待傳統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不斷前進。

  當前,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大大加強,學術空氣空前活躍,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確有一些人用膚淺的、浮躁的目光和態度去對待學術創新,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就可以輕易「建構體系」,任意「創立新說」,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勇氣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觀點。這種譁眾取寵的做法,雖然打著「創新」的旗號,其實是對創新的褻瀆,於學術的發展有害無益。對於這樣一種現象,實在值得我們重溫一下恩格斯的如下一段話:「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鑽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裡只說空話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

相關焦點

  • 學術隨筆不是誰都能寫的
    好在一種新的文體正紅火,名曰學術隨筆。既然是隨筆,就可以不受論文體例的束縛,怎麼有趣怎麼來,不必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也不必掉書袋,玩學術魔方,搞長篇大論。不過,這學術隨筆也不是誰都能寫的。    看看現在是什麼人在寫學術隨筆?    一種人是學術大師。大學者如季羨林、張中行等,微言大義,字字珠璣。
  • 提升學術研究的境界(學術隨筆)
    如果把學術研究分為知識增長、方法更新、境界提升三個層次,那麼最難也最可貴的是境界提升。學術研究的境界包含豐富的內涵,如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優、人優我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崇尚真理、寬容失敗,鍥而不捨、矢志不渝、精益求精、勇於創新,等等。當前,一些學者在學術研究中存在視野不寬、開掘不深、與現實聯繫不緊等問題,這與學術研究境界不高有直接關係。
  • 加強學術規範 促進學術創新
    ,形成學術共同體,對於維護創新、促進創新和實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在揚州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規範與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研討會暨第四屆校—刊融合發展論壇上,與會代表圍繞學術規範的意義、學術規範與學術創新、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機制及影響、期刊發展與高校學術隊伍互動等議題展開研討。學術規範是學術創新的基石揚州大學文學院院長陳軍表示,學術規範是學術創新的基石,離開學術規範談學術創新、學術繁榮是非常危險的事。
  • 學術研究與學術功底
    如果一位理論工作者,在學術研究中沒有建樹,未能言人所未言和創造以往所沒有的而又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未能通過自己的研究提供知識增量或為提供知識增量做貢獻,那麼,這位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   學術研究工作的特點,要求理論工作必須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學術靠真功,厚實的學術功底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必備條件。這種所謂學術功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寬廣的知識面。
  • 【新書推薦】賈鵬濤整理 |《楊寬學術隨筆》
    賈鵬濤本書為楊寬先生一生未整理零散學術隨筆類文章的選編,內容主要包括呂思勉著作的出版說明、博物館學、小品文及其它,所選文章均為首次整理出版。楊寬先生1932年,楊寬先生在上海私立光華大學跟隨呂思勉先生學習,自此以後,就與呂先生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
  • 學術 · 自覺 · 友善 · 創新:學術型高中理念體系的建構與發展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東北師大附中」)有著70年的厚重歷史,時間帶走的是幾代附中人的青春和汗水,沉澱下來的是成為學校氣質和靈魂的理念——教師在自覺中發展,學生在友善中成長,課程在創新中前行,學校在學術中提升。70年來,教育家辦學是東北師大附中貫串始終的教育信仰。從學校層面看,從實驗性學校到研究型學校再到學術型學校,學校始終堅守學術發展定位。
  • 漲價倒計時4天 | 來學術創新學院 365天進階學術達人
    為了提高廣大學術科研群體的學術創新能力,幫助其建立完整的學術體系,2020年學術志團隊重磅籌劃了【學術創新學院學術通識體系課程——攀登大課】,這套在線課程能夠幫助廣大科研群體提升學術認知、建立整全框架、發展創新能力!經過一年的發展,實際購買已將近1700用戶。
  • 「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不過是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但是,這不是一篇學者閒暇時的隨筆,而是正式發表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上的嚴肅學術論文。從簡介看,該作者韓東屏先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二級教授,長期在倫理學領域深耕,著述不少,還是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這說明作者不是民間科學家,而是嚴肅學者。
  • 發揮學術期刊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
    【諍言】學術期刊是在科技文化創新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產生的,其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發表創新成果,推動創新發展。在過去100多年中,87%的世界科技創新成果首先在科技期刊上發表,同時又成為引領和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出版有了長足進步,初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期刊出版體系。儘管我國已是一個期刊出版大國,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學術期刊在推動中國創新發展中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 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鬱創新氛圍
    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鬱創新氛圍新聞中心記者 程曦  2007年8月21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中國大陸高校,來自臺灣地區的高校以及來自澳大利亞、德國、丹麥、英國等國家的學者和博士生齊聚清華園
  • 是什麼影響了科研和學術創新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科研和學術創新」?這個問題,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因素,從現實情況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其中前四條是主觀原因,後三條是客觀原因。  底蘊不深  根深葉茂,本固枝榮。所謂「創新」,就是和別人看同樣的事情,而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 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
    作者: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彭澤平 姚 琳  摘編: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指導、改進實踐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使命。  教育學術研究在當下應承擔怎樣的使命?這是直接關涉到教育學術活動品質與價值發揮的關鍵問題,需要每一個教育學術研究者認真思考與追問。
  • 學術規範是學術的生命
    第三,在學術界形成良好的評判機制,淘汰那些不合學術規範的學術活動或學術成果。學術期刊的使命在於通過刊發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促進學術發展和學術傳承。  劉屹認為,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撰寫學術論著,要遵守一定的學術規則,恪守一定的學術規範。這些規則和規範是把學術活動與其他工作活動區別開來,使學術活動能夠不斷創新、進步的重要保證。  在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麗軍看來,學術規範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和路徑。
  •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科教興國的核心在於人才戰略,人才戰略的核心則在於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就計算機學科而言,我國本科教育水平與世界頂尖大學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課程的前沿性與深度不足,缺乏培養創新型學術人才的良好學術環境和氛圍,畢業生的工程能力強而深度學術思維能力弱。在中國應該如何培養創新型學術人才?我們認為,精英教育要從本科開始。
  • 小學生在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是少年天才,還是學術造假?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什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大賽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 用學術誠信涵養科技創新(人民時評)
    中國的科研水平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科研環境有誠信的土壤來涵養,有求真求實的陽光雨露來澆灌,中國科技界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
  • 如何營造學術創新的表達機制
    如何營造學術創新的表達機制 梁子民 畢文昌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3    [列印] [關閉]     梁:《商場現代化》雜誌出賣版面大肆斂財被《中國青年報》記者曝光以後,引起了人們對當今學術評價機制的反思。
  • 「真正的學術研究,每一天都在創新」
    研究歷史的目的是關照現實,學術研究最終要指向資政育人。」白髮蒼蒼的張海鵬堅持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每一天都在創新。」這件事,對近代史研究所青年人的影響至今還在,他們在治學中都力爭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     張海鵬還認為,學問要表現在論述上。「我不贊成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紹述前賢,沒有發明,沒有著述,不能叫有學問。」他說,「只有用思想和邏輯,辨識歷史事件的真偽,指出歷史前進的規律,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問題,才叫有學問,才能稱為學問家。」
  • 遵守學術規範 恪守學術道德
    因此,必須加強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教育,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促使研究生嚴格遵守學術規範,為學術研究創造優良環境。  通過對自己學術研究中親身經歷的講述,王衛東說明了學術嚴謹的必要性,認為學生時代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並再次強調了學術規範的重要性。
  • 學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這種寬泛的理解,總是讓人覺的學術離普通人的生活遠而且空洞。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更沒有像一部熱播電視劇的演員一樣受人喜愛和熟悉。然而2020年的春節,因為疫情的原因,讓我們對學術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至少知道了、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以及醫生李文亮,了解了未知病毒對生命的危害,了解了從事醫學工作的人員的不易和艱辛,懂得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捍衛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對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