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課:研究生學術行為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主席臺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實習記者 仝薇)8月16日,由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復旦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書香復旦』上海書展系列活動之五——研究生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課:研究生學術行為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助理、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教授致辭。上海市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辦公室副處長蘇祺作總結髮言。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吳宏翔教授主持會議。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朱寶榮教授、東華大學人文學院陳敬銓教授、上海大學社科學院楊慶峰教授圍繞《研究生學術道德案例教育百例》一書中的案例作了專題報告。
督促研究生規範學術行為勢在必行
研究生是我國科研人員的儲備軍,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新生力量,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教育,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促使研究生嚴格遵守學術規範,為學術研究創造優良環境。
通過對自己學術研究中親身經歷的講述,王衛東說明了學術嚴謹的必要性,認為學生時代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並再次強調了學術規範的重要性。
張人禾指出,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是弘揚科學精神、繁榮學術創新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學習階段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開始,在研究生階段,要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堅持學術誠信 恪守學術道德。
蘇祺認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研究生是我國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後備軍,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
《研究生學術道德案例教育百例》新書發布
《研究生學術道德案例教育百例》由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組織專家教授編寫,主要通過對文、理、工、醫4個學科門類中與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相關的100個正、反兩方面典型案例進行描述和剖析,旨在幫助研究生在學術生涯起步之初就熟悉掌握學術科研的基本準則,清醒認識違反學術道德所需承擔的後果,從而引導大家在樹立崇高的學術目標、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端正良好的學習規範等方面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逐漸養成嚴謹求實、潛心鑽研的治學態度和風範。此前,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已先後於2014、2016年協同編寫或直接組織編寫出版了《研究生學術行為規範讀本》、《研究生學術道德案例教育讀本》兩本專著,並計劃在未來2年左右時間裡繼續組織編寫《研究生學術道德與規範百問》、《研究生導師學術行為規範讀本》。
朱寶榮認為,學術造假、剽竊、抄襲事件的引發多半與研究生的僥倖心理和情緒衝動有關,只要研究生能提高認識水平、強化自律意識,同時切實了解、熟悉與牢記學術研究各環節應遵循的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懂得學術活動中哪些應該做、哪些不該做,碰到困難或者誘惑時,又能憑藉自身頑強的意志克服衝動與雜念才能遠離「學術高壓線」。
陳敬銓認為,科學研究活動要健康運行,必須倡導負責行為,負責行為依靠道德準則來維繫,如誠信準則、嚴謹準則、尊重準則、公開準則、公正準則、責任準則等。陳教授還列舉了諸多正反面的例證,例如進化論的發現、居裡夫婦的貢獻、希拉德發現原子裂變、密立根等例子,從正反面強調了遵守學術行為規範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有平坦之路和坎坷之路兩條道路。楊慶峰表示,坎坷之路,意味著追求真理的過程有付出、有痛苦,更有收穫的驚喜;平坦之路,卻無法讓我們走進真理。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有些研究者試圖走出一條捷徑,採取抄襲、造假、欺騙等手法,這些只能成一時之事、獲得些小利,然而事發之後卻葬送了自己,甚至牽涉到他人。
蘇祺總結時指出,當前國家上下都對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非常重視,切實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和宣傳迫在眉睫,《研究生學術道德案例教育百例》就是為當下研究生準備的加深科研誠信教育的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