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0日 08: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內容摘要:如何遵守學術規範、加強學術對話、推動學術發展,成為研究者共同關心的話題。學術進步的重要保證「學術規範是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制定的有關學術活動的基本準則。學術爭鳴就是在學術的範圍內進行爭論,而什麼是「學術範圍內」則由學術規範來確定。貫穿學術研究全過程健全的學術規範有利於知識生產和學術傳播,有利於維護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張麗軍表示,學術規範應由「學術引文規範」、「學術成果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學術批評規範」等多個部分組成,是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第三,在學術界形成良好的評判機制,淘汰那些不合學術規範的學術活動或學術成果。學術期刊的使命在於通過刊發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促進學術發展和學術傳承。
關鍵詞:學術規範;學者;批評;劉屹;學術活動;學術發展;學術期刊;學術管理;研究成果;胡鍵
作者簡介:
學術研究的發展與繁榮需要健全的學術規範。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斷有學者呼籲和探討學術規範問題。如何遵守學術規範、加強學術對話、推動學術發展,成為研究者共同關心的話題。
學術進步的重要保證
「學術規範是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制定的有關學術活動的基本準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學術規範問題,不僅僅是如何給文章做注釋和不能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問題,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活動基本準則和科研程序。大到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如何選題、如何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小到寫文章時如何謀篇布局、如何做注釋,這些問題都應該屬於「學術規範」的範疇。
劉屹認為,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撰寫學術論著,要遵守一定的學術規則,恪守一定的學術規範。這些規則和規範是把學術活動與其他工作活動區別開來,使學術活動能夠不斷創新、進步的重要保證。
在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麗軍看來,學術規範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和路徑。一方面,學術規範可以保護智慧財產權,體現了對學術和知識的尊重,是學術思想生長、原創思想生成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學術規範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種約束。進行學術研究必須遵循學術規範,沒有學術規範的研究不能稱之為學術研究,不能為學界所認可和認同。
「學術規範是學術的生命。」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胡鍵認為,首先,學術規範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標尺,學者要按照學術規範來從事研究。其次,學術規範能夠確保學術批評的正常開展。學術批評是學術研究本就包含的內容,但國內學界還缺乏學術批評的風氣,甚至把學術批評錯誤地認為就是對人的批評。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學術規範。沒有學術批評也就無法更好地進行學術創新。最後,學術規範能夠有效保護學術爭鳴。學術爭鳴就是在學術的範圍內進行爭論,而什麼是「學術範圍內」則由學術規範來確定。正常開展學術爭鳴有利於學術發展。
貫穿學術研究全過程
健全的學術規範有利於知識生產和學術傳播,有利於維護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張麗軍表示,學術規範應由「學術引文規範」、「學術成果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學術批評規範」等多個部分組成,是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學術規範的內容非常多,但在胡鍵看來,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學術制度規範,如學術管理制度、學術評價制度等。當前,學術管理簡單化、數據化,從而造成學術研究泡沫化、急功近利化。同時,學術評價也缺乏責任感。二是學風規範,即學術研究的道德規範。近年來,抄襲他人、隨意署名等現象的出現,嚴重傷害了學術的權威性和學者形象。
在學術研究活動中,學術規範應當貫穿學術研究的整個過程。在劉屹看來,「規範」首先意味著一種可以模仿和學習的操作標準,其次是從事同種工作活動的人共同要遵守的規則。作為學術研究者,第一,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對象和領域。第二,要在對本領域的基本資料和研究狀況有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開始尋找可以入手開展自己深入討論的具體論題。第三,對具體要討論問題的學術史或研究史進行梳理並作出評價。第四,採用「剝離」的方法突出自己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觀點與他人的不同之處。第五,把屬於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觀點,按照學術規範以學術語言表述出來。
構建科學的學術規範
當前,學風浮躁、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在劉屹看來,「學術失範」現象的存在,首先是因為學術規範的標準不清晰或可操作性差;其次是很多研究者在其學生時代沒有得到相應的訓練,或是對自己要求不嚴,說到底是對待學術工作的態度問題;再次是在學術界以及行政管理方面,對各種「失範」現象沒有進行嚴厲懲處。
在此背景下,構建科學完善的學術規範標準十分迫切和必要。劉屹建議,第一,達成學術規範共識,明確標準和底線;第二,表彰嚴格按照學術規範做出來的研究成果;第三,在學術界形成良好的評判機制,淘汰那些不合學術規範的學術活動或學術成果。
胡鍵認為,要用制度來規範學者的學術責任感。同時,加強學術期刊的學術責任。學術期刊的使命在於通過刊發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促進學術發展和學術傳承。學術創新一方面要寄希望於學者,另一方面也要寄希望於學術期刊,學術期刊要慧眼識珠,把好關。
記者 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