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印發《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以下簡稱《自律規範》)。《自律規範》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嚴於自律,堅持自覺擔當科技報國使命、自覺恪盡創新爭先職責、自覺履行造福人民義務、自覺遵守科學道德規範,堅守反對科研數據成果造假、反對抄襲剽竊科研成果、反對委託代寫代發論文、反對庸俗化學術評價等四條「底線」,肩負起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造成科技界「自律危機」的根源究竟何在?如何重塑科技界的道德規範?《中國科學報》記者就以上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學術道德源於內心的熱愛和尊崇
「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問題可以從教化,或更高層面的道德信仰、意識形態或傳統文化角度提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科學專家尤西林指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實質是公共倫理,而不是個體更深層次的信念道德,公共倫理可以推行外在的規範和教育,而信念道德卻與科學研究有特殊關係。學術腐敗打破的是公共倫理規範,但這卻不能僅僅通過外在的倫理規範約束獲得根本改變,需要標本兼治。科學家的學術規範應追溯更深層次的信念道德根據。
在尤西林看來,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源於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專業的忠誠和熱愛。「這不應當被看作是外在的道德規範和約束的結果,也不是簡單的道德自律。學術規範背後實質上的核心問題是,科技工作者對他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是否有內在的熱愛和尊崇。這種熱愛和尊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
人類科學史表明,知識階層起源於信仰身份的巫師或教士,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信仰身份,他們對自己研究的對象有著極高的自律,這種自律不是外在的,而是發自內在的信仰。因而對於他們來講不需要近代以來的倫理規範。
「如果我們回顧學術史和科學史,那些著名的學者在清貧或者極為窘迫的兵荒馬亂中仍然熱愛著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阿基米德在羅馬軍人的劍朝他劈來時,說:『不要踩壞我的圓!』第歐根尼在亞歷山大大帝問他需要什麼幫助時,說:『不要擋住我的太陽!』」尤西林闡述道,「這樣的氣概是不可能發生學術道德敗壞的問題的。」
道德滑坡背後的信仰坍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必然有其社會成員生存必需的商品交換需要。在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商業化的特殊背景下,「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是追求科學真理,而是作為謀生職業。因而他們缺乏科學傳統中對科學內在的信仰,其中一些人會進一步把科研作為自己撈取利益的手段。」尤西林說,「今天很多學者和科學工作者並不是出自對學術的熱愛,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更有甚者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或更高的社會地位因而進入這個領域。他們把科學研究看作謀取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真理和目的。」
尤西林強調,學術道德的敗壞根源上來自於學術信仰的坍塌。「應當注意的是,即使中國沒有西方的科學傳統,但我們仍然有自己的學術傳統。」中國古代學術傳統被作為前現代落後文化拋棄,而近代迄今一脈相承的作為堅船利炮國家富強手段的科學技術觀念支配著中國科學教育文化,卻缺失了起源於科學真理信仰的西方科學精神。這導致市場化環境下科學研究源動力的缺失。
上述文化與制度制約影響著當今學術界的年輕人。「有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處於這樣的裹挾中,他們可能原本懷抱著單純的對科學的追求,但當他們被裹入這樣一種氛圍之後,身不由己地受其制約而不能自主。」
尤西林認為,這是當今學術界面對的真正挑戰。當年輕人進入學術體制之後,有多少人能保持馬克思·韋伯所說的以學術為天職的神聖感與對科學真理的尊崇和信仰?道德在現代化社會屬於示範行為,而不是強迫或前現代教化灌輸行為。
「如果一個行業出現了道德問題,那不是用外在的道德條例所能挽救的,如果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強制性規範可能導致人們用更加拙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有可能演化出更加狡猾的應對之策,使道德的敗壞更加精緻化。」尤西林強調,解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問題要治本,而不是僅僅治標。「如果要治本,我們今天要讓科學研究回到追求真理的狀態,而不用科學之外的價值衡量科學研究,後者本身就是一種腐蝕和敗壞。當然,也需要治標。」
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自律規範》提出進一步改革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為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環境保障。反對壓制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反對濫用學術權力徇私舞弊利益尋租,反對學術評價中唯論文數量、唯SCI等不良傾向,反對行政化官本位等非學術因素影響評價,反對拉關係送人情、暗箱操作、褻瀆學術尊嚴。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問題與評價體系也有關係。「以前的科技工作者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從事科研工作的。現在的科技界本位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個問題不改變,建設道德環境就無從談起。」
除了科技工作者內心的敬畏,在操作層面更重要的是制度的不斷完善。尤西林認為,好的制度會帶來好的氛圍,進而帶來好的環境,而壞的制度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好的制度才能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為科技工作者回歸科學研究的本義提供適宜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