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道德:根本在於回歸科學本義

2020-12-14 求是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印發《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以下簡稱《自律規範》)。《自律規範》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嚴於自律,堅持自覺擔當科技報國使命、自覺恪盡創新爭先職責、自覺履行造福人民義務、自覺遵守科學道德規範,堅守反對科研數據成果造假、反對抄襲剽竊科研成果、反對委託代寫代發論文、反對庸俗化學術評價等四條「底線」,肩負起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造成科技界「自律危機」的根源究竟何在?如何重塑科技界的道德規範?《中國科學報》記者就以上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學術道德源於內心的熱愛和尊崇

    「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問題可以從教化,或更高層面的道德信仰、意識形態或傳統文化角度提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人文科學專家尤西林指出,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實質是公共倫理,而不是個體更深層次的信念道德,公共倫理可以推行外在的規範和教育,而信念道德卻與科學研究有特殊關係。學術腐敗打破的是公共倫理規範,但這卻不能僅僅通過外在的倫理規範約束獲得根本改變,需要標本兼治。科學家的學術規範應追溯更深層次的信念道德根據。

    在尤西林看來,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源於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專業的忠誠和熱愛。「這不應當被看作是外在的道德規範和約束的結果,也不是簡單的道德自律。學術規範背後實質上的核心問題是,科技工作者對他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是否有內在的熱愛和尊崇。這種熱愛和尊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

    人類科學史表明,知識階層起源於信仰身份的巫師或教士,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信仰身份,他們對自己研究的對象有著極高的自律,這種自律不是外在的,而是發自內在的信仰。因而對於他們來講不需要近代以來的倫理規範。

    「如果我們回顧學術史和科學史,那些著名的學者在清貧或者極為窘迫的兵荒馬亂中仍然熱愛著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阿基米德在羅馬軍人的劍朝他劈來時,說:『不要踩壞我的圓!』第歐根尼在亞歷山大大帝問他需要什麼幫助時,說:『不要擋住我的太陽!』」尤西林闡述道,「這樣的氣概是不可能發生學術道德敗壞的問題的。」

    道德滑坡背後的信仰坍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家必然有其社會成員生存必需的商品交換需要。在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商業化的特殊背景下,「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是追求科學真理,而是作為謀生職業。因而他們缺乏科學傳統中對科學內在的信仰,其中一些人會進一步把科研作為自己撈取利益的手段。」尤西林說,「今天很多學者和科學工作者並不是出自對學術的熱愛,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更有甚者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或更高的社會地位因而進入這個領域。他們把科學研究看作謀取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真理和目的。」

    尤西林強調,學術道德的敗壞根源上來自於學術信仰的坍塌。「應當注意的是,即使中國沒有西方的科學傳統,但我們仍然有自己的學術傳統。」中國古代學術傳統被作為前現代落後文化拋棄,而近代迄今一脈相承的作為堅船利炮國家富強手段的科學技術觀念支配著中國科學教育文化,卻缺失了起源於科學真理信仰的西方科學精神。這導致市場化環境下科學研究源動力的缺失。

    上述文化與制度制約影響著當今學術界的年輕人。「有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處於這樣的裹挾中,他們可能原本懷抱著單純的對科學的追求,但當他們被裹入這樣一種氛圍之後,身不由己地受其制約而不能自主。」

    尤西林認為,這是當今學術界面對的真正挑戰。當年輕人進入學術體制之後,有多少人能保持馬克思·韋伯所說的以學術為天職的神聖感與對科學真理的尊崇和信仰?道德在現代化社會屬於示範行為,而不是強迫或前現代教化灌輸行為。

    「如果一個行業出現了道德問題,那不是用外在的道德條例所能挽救的,如果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強制性規範可能導致人們用更加拙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有可能演化出更加狡猾的應對之策,使道德的敗壞更加精緻化。」尤西林強調,解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問題要治本,而不是僅僅治標。「如果要治本,我們今天要讓科學研究回到追求真理的狀態,而不用科學之外的價值衡量科學研究,後者本身就是一種腐蝕和敗壞。當然,也需要治標。」

    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自律規範》提出進一步改革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為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環境保障。反對壓制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反對濫用學術權力徇私舞弊利益尋租,反對學術評價中唯論文數量、唯SCI等不良傾向,反對行政化官本位等非學術因素影響評價,反對拉關係送人情、暗箱操作、褻瀆學術尊嚴。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昌燧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問題與評價體系也有關係。「以前的科技工作者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從事科研工作的。現在的科技界本位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個問題不改變,建設道德環境就無從談起。」

    除了科技工作者內心的敬畏,在操作層面更重要的是制度的不斷完善。尤西林認為,好的制度會帶來好的氛圍,進而帶來好的環境,而壞的制度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好的制度才能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為科技工作者回歸科學研究的本義提供適宜的土壤。

相關焦點

  • 回歸本義是開啟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
    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法制晚報)  又一個學期即將開始,今年讓人們特別關注的莫過於,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過去上學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相信,很多人也記得過去「日、月、水、火、土,口、耳、目、鼻、舌」的小學一年級識字課,文字配圖片,既形象科學,又易學易記,讓漢字之美躍然紙上。
  • 讓金融回歸本義
    他的一個顯著 優點,在於從不以自己的知識面和能力素養而自以為是,總是以親 和友善的姿態與人交往,總是希望能從身邊人的所長中認識到自己 的所短並不斷提升,總是想著能為同事、為集體、為單位做些力所 能及的事情。大約也是因為書讀得越多,就會越發覺自己的單薄和不足,這是他謙虛為人、低調行事的源頭。   「萬般皆下品」,大概可以用在志輝身上。
  • 樹立科學理想,培養學術道德
    其中兩位是我們熟悉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即共同發現這一結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另外一位正在觀察著顯微鏡的女士,則是為這一發現提供關鍵線索的「幕後英雄」羅莎琳·富蘭克林。為什麼這個茶杯要印上他們三位人物?DNA雙股螺旋結構的發現是生命科學領域的裡程碑。
  • 學術性是學術期刊存在之根本
    面對學術期刊發展難題,學者往往從制度、倫理、期刊理念、編輯思維等角度進行破解,卻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關鍵詞」——學術。學術期刊存在的根本在於其「學術性」,這也正是學術期刊回歸本體的邏輯向度。而為使學術期刊回歸「學術」本位,作為學術期刊主體,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為學術而存在: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從場域理論來看,學術期刊有其自身發展的學術邏輯,這是它發展的本真性命題。
  • 讓畢業贈言回歸教育本義
    讓畢業贈言回歸教育本義 2012/05/28 08:27 來源:瑞安日報 編輯:李如婷 瀏覽:2435
  • 【考研時評】取消考研年齡限制回歸教育本義
    這是客觀因素,而在觀念層面,取消考研年齡限制其實體現了教育本義的回歸。  教育的本義是什麼,看似簡單,其實我們一直存在認識上的偏差。為什麼以前要對高考年齡、考研年齡進行限制?為什麼殘疾人上大學總是那麼難?為什麼老年人參加高考總會遭到一些人的質疑?所有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答案—對於國家而言,教育以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目的;對於受教育者而言,則是通過教育獲得生存的本領、奉獻社會的能力。
  • 昆蟲學家周堯的科學道德
    近年來,國內的學術圈並不清靜,大量關於學術造假、學術不端的案例被頻繁曝出,每次都能引發不小的輿論波瀾,無一不在挑戰著學術研究的底線。早在1984年,昆蟲學家周堯針對當時學術界存在的一系列科學道德問題,專門撰寫了《談談科學道德問題》一文,前瞻性地提出了在科學研究中應遵守的十項道德標準。
  • 遵守學術規範 恪守學術道德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實習記者 仝薇)8月16日,由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復旦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書香復旦』上海書展系列活動之五——研究生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課:研究生學術行為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 三院士談科學道德:遵守一條「紅線」 珍惜學術聲譽
    人民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魏豔)「青年人是祖國未來科技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同學們要遵守一條『紅線』,加強學術道德、堅守學術規範,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保持學者的清醒與自律,成為弘揚科學精神的堅定實踐者,成為誠信為人的典範和社會良知的引領者。」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依朱熹說,《河圖》、《洛書》是畫卦的根據,因而是《周易》的源頭,據今天學者們的研究,黑白點《河圖》、《洛書》是宋代的產物,根本不是畫卦的根據。卦畫的意義是什麼?它們從哪裡來?這都是易學的基本問題。然而我們看到,在這些問題上,朱熹所說的本義,未必就是本義。那麼,朱熹對卦爻象、辭的解釋是否就是本義呢?依朱熹所說,六畫卦也是伏羲所畫,卦辭則是文王所作,爻辭周公所作,傳則是孔子所作。
  •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來源:經濟日報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媒體調查發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為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
  • 重慶大學開展學術道德與學術規範專題講座
    3月27日,重慶大學學術道德與學術規範專題講座在理科樓225報告廳舉行,數學與統計學院副院長穆春來教授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做了題為「學術道德規範的真諦——真實誠信」的報告。  穆春來教授圍繞「學術道德、科研不端和不當行為,危害與預防,研究生常見學術不端行為,學術道德失範的思考和建議」等內容依次闡述學術道德規範的真諦,以及真實誠信對科研、學術與社會的重要性。  穆春來教授首先從國內外典型的論文造假、論文抄襲案例出發,警示同學們切勿違反學術道德規範。
  • 《末世結語》第一章 知識的定義第三節 本義的知識
    本義知識一般特指科學知識,哲學和科學之間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科學知識的範圍不斷擴大,從最初只有自然科學,到後來囊括社會科學,再到現在倫理學被吞噬一半,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美學也會成為科學的一部分。相對於廣義及狹義知識的普遍性而言,本義的知識具有更加廣泛的普世性,它不因語言和文字以及民族和國家的不同而發生任何變化,如果說狹義知識與廣義知識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因為狹義知識具有直接性,那麼本義知識與狹義知識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本義知識具有公共性。
  • 蘭大二院研究生處舉辦科學道德學術誠信專題講座及研究生年級大會
    本次培訓特邀蘭州大學學風建設委員會主任薛得勝教授作了題為《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的專題講座。薛得勝教授圍繞學術道德基本概念和基本準則、科學研究的行為規範、醫學類學術規範特點、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及蘭州大學的學風建設等方面詳細講解了學術科研誠信涉及的領域、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以及加強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建設的意義和途徑,並列舉了蘭州大學近幾年學術科研失信的實例和處理,加深了大家對於科研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對全體導師,學生和科研人員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
  • 提倡回歸原典的學術意義
    南開大學教授劉嶽兵的《「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重建中國日本研究相關學術傳統的初步考察》,可以說是第一部有關中國日本史研究學術史的中文著作,其開拓性價值,不言自明。  劉著所論涵蓋史學理論、史學功用、史學方法、史學批評以及史學者才能和道德等,行文中隨處可見真知灼見。
  • 觀點|李申:朱熹與《周易本義》
    然而據今天學者的研究,則《易經》中就沒有陰陽概念,至於卦畫,就很難說本義就是陰和陽。依朱熹說,《河圖》、《洛書》是畫卦的根據,因而是《周易》的源頭,據今天學者們的研究,黑白點《河圖》、《洛書》是宋代的產物,根本不是畫卦的根據。  卦畫的意義是什麼?它們從哪裡來?這都是易學的基本問題。然而我們看到,在這些問題上,朱熹所說的本義,未必就是本義。
  • 經濟學學術成果評價的根本準則
    學術成果應具備科學性、理論性和創造性:必須從客觀現實出發,秉持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探求客觀真理,認識客觀規律;以研究成果為表述對象,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領域的某個問題進行實驗、分析、總結、歸納,揭示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和規律,解決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有新發明、新發現或者新內容,能增加人類科學知識,豐富科學知識體系。
  • 學術道德這一課,可否從中小學補起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申素平認為,這些亂象不斷出現,恰恰說明學術道德應該從小建立,從小培養。中小學談學術道德,不是為時過早從開蒙開始,也許每個學童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這裡主要談的是要善於借鑑或模仿。
  • 黃本立:科學精神與科學道德-歷史與現實
    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想談談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教師對科學道德的一些想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認為楊的行為嚴重違背科學道德,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造成了惡劣影響,決定取消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資格,取消起學科評審組成員資格,撤消其正在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限期追回撥付的項目資助款。
  • 安徽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學術道德建設
    學術道德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倫理規範,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與學風、校風、教風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近年來,一些高校個別人員學術不端行為時見報端,對高校及學術研究隊伍的社會現象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杜絕高校出現學術不端情況,日前,安徽省教育廳專門出臺《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要求各高校嚴肅學術紀律,規範學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