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性是學術期刊存在之根本

2021-02-08 網易

2021-01-02 10:40:55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舉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與使命。目前,學術期刊仍然處於一種繼續向前發展的狀態。在此過程中,無論在國內社會文化影響力方面,還是在國際影響力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影響期刊發展的因素。由此,進行問題表達就成為學術期刊發展中的一個基本路向。就此,哲學家維根斯坦的一段話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迪:「洞見或透識隱藏於深處的棘手問題是很艱難的,因為如果只是把握這一棘手問題的表層,它就會維持原狀,仍然得不到解決。因此,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地暴露出來。」

  從問題視角來看,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既表現為魚龍混雜,又表現為有些期刊不能充分引領學術發展,不能有效支持社會文化的發展訴求。學術期刊雖然處於學界關注的中心點,但其自身的發展在我國文化發展中還不是一種「強勢」存在。具體來說,學術期刊的問題表達可以表徵固化現象、路徑依賴現象和無序現象。固化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經歷了某種形態的發展之後,因受各種因素,諸如外部因素、內在損耗的影響而呈現出的與時代發展要求格格不入的固有複製狀態。在人工智慧與資訊時代,有些學術期刊仍處於紙本時代的辦刊模式,置公眾號、期刊二維碼、網絡傳播於身外,即使有之,也僅僅是形式的意義上。這樣的思維方式表現在期刊編輯的辦刊理念之中,有些編輯對於數位化只是文字上的感知,沒有時代感,對時代的訴求也就不敏感。期刊對於自身應該承擔的使命無動於衷,自然會導致期刊發展的固化,創新更無從談起,進而陷入問題糾纏之中。路徑依賴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辦刊理念或思維方式上因循舊習的行為路徑。路徑依賴很難使我國的學術期刊步入新時代的軌道,也是我國學術期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序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受內外部力量的影響而失去其自主性的情況。由於背棄了它本身所應該踐行的使命,以及外在因素的影響,一些學術期刊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之中,出現了功利性、保守性現象。這與學術期刊的使命是不相符的,尤其需要我們注意。

  面對學術期刊發展難題,學者往往從制度、倫理、期刊理念、編輯思維等角度進行破解,卻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關鍵詞」——學術。學術期刊存在的根本在於其「學術性」,這也正是學術期刊回歸本體的邏輯向度。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他著名的「場域理論」中指出:「社會生活在現代是通過將自身分割為經濟、政治、審美、知識等不同的場域而存在的。每個場域都規定了各自特定的價值觀,擁有各自特有的調控原則,而且各自特有的邏輯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約成支配其他場域運作的那些邏輯和必然性。」這意味著,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存在著自覺存在的「場域」,這個自覺存在,就是「場域」中所有行動者及其行為的準則。而如果不同「場域」的界線發生越位,則會出現「異治」(Heteronomy)情況,從而不利於「場域」的合理運轉。同理,在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一個「學術場域」,學術期刊應該是學術場域的重要構成。在這一場域中,存在著學術場域與學術期刊的自洽性。這也是二者發生關係的倫理規制。但這一自洽性經常由於一些源自外圍的因素而遭到破壞,這也是學術期刊遭到學者非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換言之,學術期刊的運行附著了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而為使學術期刊回歸「學術」本位,作為學術期刊主體,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為學術而存在: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從場域理論來看,學術期刊有其自身發展的學術邏輯,這是它發展的本真性命題。如果期刊運行為外界各種非學術力量所左右,處於「異治」狀態,那麼學術期刊所處的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不僅於學術無益,而且惡性循環,進一步破壞或損傷學術,它自身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為此,學術期刊共同體應該建立良善的編輯學術倫理,強化編輯的學術意識與學術擔當,嚴守編輯規範,祛除編輯過程中的非學術因素。編輯應充分意識到,學術是自己的根本堅守。

  建立編輯學術共同體:形成編輯學術身份認同的基石。學術期刊非學術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對編輯學術身份認同的缺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編輯的認識處於一種加工與校對的狹窄的觀念之中,這是一種過時的、與現實並不相符,也與學術期刊的發展不相合的認識。改革開放至今,編輯行為的發生大致經歷了一個從一般性加工到學術性編輯的過程,事實上,就目前來看,編輯隊伍整體的學術水平也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編輯學者化並沒有促進一個成熟的編輯學術共同體形成。

  與學術共同體形成學術契約:學術期刊認同的責任倫。在學術期刊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著雙主體——編輯學術共同體與學術研究者共同體。二者之間形成的契約正是學術期刊合法性存在的基礎。破壞了這一契約精神,學術期刊的非法性存在就成為必然。這一契約來自學術的內核,我們具體可以把它表述為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意識。如此,踐行二者之間的契約就成為學術期刊良性運轉的基本要求。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經常出現二者之間舍學術根本而為之的學術發表的「尋租」行為,是以導致期刊存在的合法性危機。由此,建立以契約為守則的邊界和倫理取向就成為學術期刊化解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總體而言,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引發了從國家層面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年來,各方面也為治理學術期刊開出了一系列良方。而就根本而言,我們認為,其發展仍取決於學術期刊自身,在於「學術」二字,由此即可引導學術期刊走出困境。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機制的末端環節,既承擔了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研究分析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的關係,對於推動期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紀寧提出,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雖然不能一味迎合、但必須重視評價體系對自身發展的影響,藉助評價體系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並積極解決
  • 學術期刊中的「學術通訊」
    《中大語史所周刊》(以下簡稱《周刊》)全稱《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是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語史所」)創辦的一份學術期刊,創刊號於1927年11月1日發行,最後一期發行於1930年5月21日,一共發行了132期(據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全八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期刊質量最核心的是內容質量,即其發表成果的質量。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國際上公認的頂級權威學術期刊,如《科學》《自然》等雜誌,其地位和影響的形成,蓋因其長期堅持極為嚴格的選稿用稿標準,所發表的論文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原創性成果。提升期刊質量,首先就是要嚴格把好選稿用稿質量關,注重學術性、前沿性,強化原創性、思想性。
  • 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字數要求
    2、正規學術期刊字數要求一個版面通常都要把符號、空格、表格、圖片等等都要算進去,都要佔據空間,在計算論文篇幅時也是要把這些因素算在總字數裡面的。其中一個標點符號算一個字符,空格空行佔據了多少字符的位置,就算幾個字符。表格圖片按照佔據了幾行的空間,算幾行的字符數。
  • 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把關
    一是忽視稿件的學術性。學術性是學術研究的根本特性,也是學術論文與小說、散文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學科框架的指導下,真實的數據來源、科學的分析手段、嚴密的邏輯思維、嚴謹的語言基調互相關聯,缺一不可。部分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把關時忽視了稿件的學術性,選擇的稿件與期刊的學術定位不符,也有失科學性。
  • 常用高中數學學術性期刊及其投稿方式
    為了方便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投稿,特將當前面向高中數學教師的學術性期刊及其投稿方式加以整理如下。
  • 學術期刊必須堅守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作為以發表各個學科的學術性論文為主的學術期刊,不同於一般的大眾傳媒,它是一個特殊的傳播媒體,儘管學術期刊的讀者群特殊甚至有限,但它依然擔負著繁榮學術思想、引領社會發展方向和推動傳統媒體自身發展等重要職責。學術刊物固然首先要堅持其「學術性」的辦刊方向,但更要堅守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底線思維,因為學術期刊與政治不是沒有關聯的,有時甚至聯繫是緊密的。
  • 怎樣判斷引用的文獻具有學術性?
    新開學沒多久,不少才開始接觸學術寫作的同學,可能對應該引用什麼樣的文獻數據,還比較迷糊~ 可引用的文章內容是否具有學術性! 這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學術資訊、免費學術資源、論文寫作投稿經驗、基金申請書共享、學術期刊介紹、學術會議發布!在當今學術界,對論文發表及期刊評價體系的詬病,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鳴的話題之一,其中既有人表達憤怒之情,也有人理性地提出一些建議。
  • 評論:實現學術期刊的合理評價與利用
    其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指出,「核心期刊的評選原則自然是選出那些在某學科(或某領域)中的學科論文較多和使用頻率較高的學術期刊」;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則表明自身用於「分析期刊的學術水平、編輯質量和學術嚴謹度」。應當說,核心期刊研究及其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評價功能,並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
    ■ 陶一桃 學術期刊不僅是思想的載體,傳播知識與價值的平臺,更應該是一個社會理性而冷靜的頭腦,體現客觀、科學、公允的良心。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不是她在其原本職能之外所多承擔的另一份職責,而是其自身原本就擁有的使命。這正如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樣:自由從來就不是作為發展後的結果而存在的,其本身就構成了發展的內容。
  • 強化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擔當
    為此,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發揮應有的作用。主流思想的宣傳者不管是在融媒體時代還是在紙媒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是主流思想的宣傳者這一角色都不會改變。與一般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不同,學術期刊要以學術的方式宣傳主流思想。
  • 溫嶺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下載權限向公眾開放
    新華網杭州9月7日電(記者張樂)本來僅面向特定人群開放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近日全面向浙江溫嶺市的公眾開放。只要在溫嶺市內,所有市民均可免費下載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內容,學習了解學科前沿的最新進展。
  • 發表論文的你,知道什麼是學術期刊嗎?
    提到期刊,可能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讀者》、《青年文摘》、《意林》這些面向大眾發行的讀物,此類期刊收錄的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故事、散文、人文採訪等文章,適合大眾閱讀,是非學術期刊。而學術期刊則與此不同,它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顧名思義,「學術期刊」就是用於學術研究的期刊,刊登各專業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記錄、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在這裡,學術話語的體系化研究與建設,就是要推動學術創新適合中國實際,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詮釋中國的現代性發育過程,為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現實難題提供中國方案的分析框架,從根本上增強學術話語傳播的有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使命和工作方向,著力強調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
  • 江漢大學《江漢學術》首次入選為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3月25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在官網發布了CSSCI及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2019-2020),江漢大學《江漢學術》首次位列其中,入選該最新版C擴目錄,實現了江漢大學辦刊歷史上的重大突破。
  • 學術期刊必備知識
    學術期刊(Academic Journal)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知網截圖。
  • 成都理工大學與加拿大高校合辦英文學術期刊
    成都理工大學與加拿大高校合辦英文學術期刊 2014-12-17 20:35:20   中新網成都12月17日電(顧華寧)記者1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宣布將與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University)聯合主辦一份學術期刊
  • 學術核心期刊及等級介紹
    啥是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和省級期刊有啥區別?啥是A類、B類、C類期刊?CN與ISSN類刊物又是啥?今天就系統地為大家科普一遍,希望大家能夠早日發核心!一、什麼是核心期刊?國內期刊大約12000餘本(數據來自知網統計),如此數目龐大的期刊數,從學術水平來看自然要分三六九等。
  • 這些關於學術期刊的乾貨,你知道多少?
    學術期刊是傳播學術信息的一種最迅速、最重要的載體,是教、科研人員交流知識信息的舞臺。要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提高學術水平與知名度,先行了解國內學術期刊分類的相關知識,很有必要。正像報紙一樣,學術期刊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分類,有多少個角度就有多少種分類的結果。一般有以下五個分類標準:哲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檔案、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統計學、管理學,心理學等。A級學術期刊(A1級、A2級)、 B級學術期刊(B1級、B2級)、 C級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