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以提升我國學術綜合影響力已成為業界共同的奮鬥目標。研究發現,目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偏差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辦刊理念強調學術自由而淡化政治導向,策劃意識偏離服務性而盲目追逐熱點,內容把關忽視學術性、專業性與誠信原則。糾正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偏差,需要強化三個導向把關:政治方向的把關,學術期刊要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學術爭鳴要堅守政治底線;價值取向的把關,選題策劃要觀照現實意義,熱點問題要體現理論內涵;學術導向的把關,要用專業精神引領學科發展,用責任意識規避不端失序。
關鍵詞:學術期刊; 導向把關; 政治底線; 學術不端; 社會控制理論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學術期刊是不同學術觀點、不同思想學派交流的平臺,具有傳播科學知識、進行學術評價、推動學科建設、繁榮社會文化等重要價值。建設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以提升我國學術綜合影響力,掌握國際學術話語權,已成為業界共同的奮鬥目標。根據《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管理辦法》等指導文件與有關研究,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應具備的特徵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具有代表性。「一流」即水平一流,是指作者成果、職業編輯、編委會、審稿人、出版平臺與出版量六要素都處於一流水準[1],從而保證學術期刊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能刊載具有國際領先意義的一流成果,代表我國最高的科研水平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對話。二是具有引導性。「一流」象徵著權威,霍夫蘭的「說服模型」認為,說服者的可信度對說服效果具有重要影響[2]。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以其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知識的專業度和權威性讓受眾產生信任和依賴,這意味著它能很好地引領、改變受眾對科學社會的認知,實現引導、控制的社會功能。三是具有獨特性。「一流」意味著是不可取代的,因而學術期刊的某些方面應該具備同行難以複製模仿的獨特之處。從代表性、引導性與獨特性來看,對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進行把關,通過社會控制糾正其在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與學術導向上產生的偏差格外重要,一方面能維護我國對外的學術形象,樹立學術聲望;另一方面能防止其以高勸服性將社會公眾引入意識形態陷阱,危害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一、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偏差
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學術期刊失範事件表明,目前部分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在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上存在偏差。
(一)辦刊理念:強調學術自由而淡化政治導向
辦刊理念是辦刊者辦刊的總體思路,包括對指導思想、期刊定位、辦刊目的等的基本規定,反映了辦刊者對出版規律的深層認識,是學術期刊進行選題策劃、組稿選稿等工作的根本依據。
在辦刊理念中,我國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辦刊思想,並在刊物運營中踐行。但仍有個別期刊表現出政治方向上的偏差,具體涉及以下方面:一是指導思想不夠明確,淡化辦刊的政治導向。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稱,範疇較大,包含文學、哲學、藝術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個別學術期刊將學術價值作為辦刊的唯一追求和選用稿件的唯一標準,這可能導致一些暗含錯誤政治傾向的所謂學術研究得以發表,對社會公眾產生誤導。尤其是對於歷史事件、歷史話題等容易出現虛無主義傾向,這樣的偏向是對思想創新的一種誤解。二是辦刊理念中混淆學術爭鳴與自由主義的界限,對一些學術思潮的研究允以過度的自由。作為不同學術觀點平等交流的平臺,重視學術爭鳴無可厚非,但極少數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卻沒有正確認識學術自由的深刻內涵與前提,導致辦刊思想方向偏離。
(二)策劃意識:偏離服務性而盲目追逐熱點
任何一本期刊都「由很多看似相互獨立,實際相互關聯的欄目構成。期刊欄目是辦刊方針、學科特色的重要表現形式。欄目設計策劃是否合理、科學,不僅關係到期刊的整體形象,而且關係到期刊的質量」[3]。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價值取向偏差主要源於策劃意識的偏差。
在日常策劃活動中,極個別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欄目設置淪為「自留地」或「收錢即發地」,「為學術服務」的價值取向變成「為個人利益服務」,「為欄目選稿」的基本原則變成「為稿而設欄目」。此外,大多數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在選題策劃時仍重在關注國際社會予以中國的啟示,很少針對國際問題表現中國視角,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這就難以為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供學術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除此之外,由於社會熱點事件能在較短時間內引起廣泛的關注,部分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選擇追逐熱點、策劃專欄刊登有關研究,但是,編輯在策劃時過於急功近利,沒有充分考慮熱點話題與期刊定位之間的關聯,一些讀者定位、風格定位等大不相同的期刊可能發表了主題、性質高度相似的作品,從眾行為導致欄目設置趨於同質化,增加了學術論文的同質化輸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熱點事件或許並不具備學術研究的價值,盲目趨同並不利於期刊的長遠發展。
(三)內容把關:忽視學術性、專業性與誠信原則
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學術導向偏差主要體現在對稿件進行內容把關的過程中,直接影響著該刊的質量與水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忽視稿件的學術性。學術性是學術研究的根本特性,也是學術論文與小說、散文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學科框架的指導下,真實的數據來源、科學的分析手段、嚴密的邏輯思維、嚴謹的語言基調互相關聯,缺一不可。部分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把關時忽視了稿件的學術性,選擇的稿件與期刊的學術定位不符,也有失科學性。
二是忽視稿件的專業性。學術研究成果能為學科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因而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高度。部分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在把關時忽視了這一點,導致刊登的稿件專業性不強。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學術論文跟風發表,有些僅僅基於已有信息進行浮於表面的簡單分析並作出推測,缺少嚴格的數據支撐與有深度、難度、高度的分析闡釋,根本經不起推敲和檢驗,也不具備解決問題的現實意義。
三是把關不嚴導致稿件存在學術不端的可能。少數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編輯沒有嚴格按照「三審三校」制度對所有來稿進行客觀公正、細緻的審核,導致存在如剽竊、抄襲等傳統學術道德失範問題的稿件仍得以發表。與此同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又催生了如數據造假、修圖造假等新型學術不端方式,增加了編輯把關的難度,引發學術不正之風或學術爭議。
二、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導向的糾偏路徑
社會控制理論認為,社會本是無序的,需要一套相對穩定的控制體系來進行規範。糾正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導向存在的偏差,實質上就是通過政策法規、行業規定、技術手段等進行把關,始終保持輿論導向的正確性,促進其更好地發揮代表作用與引導作用。
(一)政治方向把關:明確立場與堅守底線並行
辦刊者受既有社會背景、文化框架的影響形成「對社會政治所抱持的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和信仰」[4],即政治意識,其影響著參與出版等各種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辦刊理念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源於辦刊者政治意識的偏差,折射了辦刊者對學術與政治關係的混淆。事實上,學術研究雖不等於政治宣傳,但其中包含的思想觀點無法脫離作者所處社會環境而獨立形成,學術與政治並不能簡單分割。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進行政治方向的把關要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學術期刊要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本質是一種精神產品,是思想觀點的集合,如果期刊本身不注意增強政治意識,就難以辨別稿件的政治傾向是否正確,無法承擔作為出版物所肩負的政治責任與政治使命。因此,無論學術期刊屬於何種學科性質,辦刊者都應在辦刊理念中清楚表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學術期刊的政治立場,從而旗幟鮮明地以一定的政治高度指導欄目策劃、選稿用稿等後續工作的進行,一方面避免引發學界對政治漠不關心的風氣,造成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的消解與架空[5],另一方面也避免可能含有錯誤思想的學術研究僅憑所謂學術性得以發表。此外,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務必首先對政治方向進行審查,堅持「一票否決制」,確保學術期刊始終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打破「影響因子決定論」。
其二,學術爭鳴要堅守政治底線。「學術的本質或科研的本質應該是一種自由探索的行為。」[6]但這種自由的內涵在於學術爭鳴,即「容許不同的學術見地得以發表並進行交流碰撞」[7],並非意味著可以打著學術的幌子無底線、無邊界地爭論。辦刊者必須深刻理解學術自由的內涵,將底線思維貫穿始終,避免在辦刊理念中過度強調「自由交談」「思想創新」等。在此指導下,期刊編輯要提高政治敏感度,練就火眼金睛,對學術論文的作者背景與內容進行政治把關,以《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圖書、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第三條等有關規定為參照,堅決反對出版踩「雷區」、越「紅線」的所謂學術研究。除此之外,為確保期刊編輯思想的先進性與純潔性以更好地貫徹落實辦刊理念,除了編輯自身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外,出版單位也應通過設立定期談話制度、定期思想匯報制度等方式對期刊編輯的把關資格進行審核。
(二)價值取向把關:現實意義與理論內涵並重
選題策劃直接關係欄目設置,作為骨架支撐起整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用稿結構框架。骨架若產生歪斜,期刊將無法承擔價值引導、凝聚共識的使命。「社會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主流文化及其核心價值體系,共同的價值觀使不同的人在一種文化中獲得精神歸屬感,並在思想和行為上遵循基本的價值準則、判斷尺度。」[8]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進行價值取向的把關,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糾正策劃意識偏差,以「共享價值觀」的方式形成內化力量[9],形成定向的規範並落實到欄目設置之中,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
其一,選題策劃要觀照現實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應當體現以社會效益優先的根本價值追求,一方面拋開個人利益,糾正「自留」和「收錢即發」的偏差;另一方面避免將學術束之高閣,拉近學術與現實的距離。因此,期刊編輯要密切關注人們普遍關注的突出的社會問題,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有針對性地設置欄目,讓學術真正學以致用、解決現實問題。此外,為提高國際影響力,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必須開闊眼界,在選題策劃上對標國際,針對全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全球變暖、疾病防控、和平發展等,設計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專欄,順應傳承文化的辦刊規律,體現中國視角。
其二,熱點問題要體現理論內涵。社會科學研究承認社會發展的規律性,通過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一套理論以對未來作出預測[10]。發現具有理論內涵的社會問題才能增加學術期刊的厚度,引導學術研究免受浮躁風氣的影響,沉澱下來實現理論價值。因此,在面對社會熱點話題時,期刊編輯要冷靜下來,發揮「甘坐冷板凳」精神,充分消化、吸收信息,挖掘熱點事件的理論內涵,避免對一些浮於表面的社會現象進行無意義的趨同,特別是對個別負面事件進行過度追逐和放大。此外,期刊編輯在策劃時還要注意加強熱點話題與學科定位之間的緊密度,在求同存異中展現辦刊特色。
(三)學術導向把關:專業精神與責任意識共擔
稿件的質量直接反映辦刊的水準,決定一本期刊能否躋身世界一流行列。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擔負著學術研究引導者、學術水平代表者、學術風氣倡導者的角色,必須確保學術導向的正確性。學術性不足、專業性不強、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稿件堅決不能發表,否則將嚴重損害我國的學術形象。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進行學術導向的把關,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發揮著關鍵作用,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
其一,用專業精神引領學科發展。首先,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認清期刊的學術定位,理解學術性的含義,具有區分學術論文與一般文章的專業能力,保證刊登的學術研究客觀、嚴謹、科學。其次,在熟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編輯要通過參加前沿論壇、年度會議等方式,結合數據平臺與時俱進地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與專家學者保持密切聯繫,挖掘具有研究價值的前沿話題,主動設置專欄吸引作者投稿,提升稿件的專業高度,發揮一流學術期刊的名刊作用,積極引領學術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二,用責任意識規避不端失序。為淨化學術氛圍,要嚴格遵守《學術出版規範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的相關要求,把糾正學術不端行為作為把關的重點,當然它也是難點與痛點。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為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便利與保護。國內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無論從算法結構,還是後臺核心資料庫、用戶數,以及用戶選擇上都無法和國際巨頭相提並論[11],抄襲、圖片造假、數據造假等現象也無法據此全部測出,更新技術檢測手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學術不端現象的泛濫可歸因為代價太輕。「對於一旦被檢測出來僅僅是退稿、列入黑名單等柔性懲戒措施,抄襲者認為是無關痛癢的。」[12]學術不端現象的根源是學術主體對名利的追逐與稀缺的學術資源之間矛盾的結果,只有加大有關名利方面的懲處力度以提高越軌成本,才能更好地實現強力打擊[13]。學術界迫切呼喚懲戒法規的出臺以進行社會控制。誠信是學術的生命,在技術手段與法律都暫時缺位的情況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必須將責任意識貫穿始終。一是完善用稿說明,寫清楚、寫具體到底何為學術不端,該刊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將如何處理,後果如何。從認知層面教育、警醒作者,規避因不了解而犯錯的現象。二是嚴格實施「三審三校」制度,提高編輯的辨別能力,對所有來稿中大到數據、圖表的真實性,小到參考文獻引用的正確性等都逐一進行審查。
三、結語
構建一流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目標的提出,為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選題策劃到編輯出版的每個環節和流程都並非僵化的生產線,而是以樹立良好口碑和構建學術風格為指向,以期實現內容品牌與刊物品牌的雙重塑造。期刊的把關工作,屬於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把關主體的導向意識、價值意識和責任意識,決定了所刊發學術成果的質量。有效把控學術爭鳴的重要含義,平衡選題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內涵,努力實現學術性、專業性與誠信原則的統一,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堅守政治底線、成為科學文化發展引領者的題中之義,也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提升話語權、成就品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注釋
[1]李自樂,郭宸孜,張瑩,等.成為一流科技期刊的幾個必要條件.科技與出版,2019(1):6-12.
[2]王敬紅.傳播學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說服策略研究.現代傳播,2010(8):114-117.
[3]李梅.期刊欄目策劃的重要性與原則.出版發行研究,2008(4):64.
[4]陳君良.圖書編輯政治意識與把關要點解析.中國出版,2012(16):37.
[5]侯惠勤.意識形態話語權初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2):5-12.
[6]蔡基剛.學術爭鳴與學術期刊:人文學科發展的基礎.中國編輯,2019(12):68.
[7]歐陽康.學術期刊的生命與編輯的使命.求是學刊,2002(5):11.
[8]陳偉軍.出版的文化維度與價值導向探析.出版發行研究,2013(4):12.
[9]李路路.社會變遷:風險與社會控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10-16.
[10]徐沛,張豔,張放.傳播研究方法基礎.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27.
[11]張旻浩,高國龍,錢俊龍.國內外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平臺的比較研究.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4):514-521.
[12]趙蔚.文獻學術不端與學術不端檢測的多學科解讀.中國出版,2012(12):47.
[13]胡春豔,劉建義.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及治理:社會資本的視角.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