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怎麼建?學術期刊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

2020-12-13 新華報業網

  12月11日,《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期刊界、理論界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與學術期刊發展碰撞思想、交流真知。我們擷取幾位大咖的致辭講話和主旨報告,以饗讀者。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德海致辭表示,學術期刊要強化心懷理想、不負時代的使命意識,在開拓創新、砥礪奮進中彰顯社科情懷、展現社科擔當,努力做到「三個服務」:在高舉旗幟中服務大局。自覺以「兩個大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參照坐標,聚焦國內外學術研究前沿,推出更多真正有價值、有水準的學術成果,切實發揮社科學術期刊作為理論創新、思想融合、學術交流重要陣地的作用;在跟上時代中服務社會。緊扣時代脈搏、突出問題導向,聚焦江蘇和我國發展面臨的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關注,引領專家學者把理論研究和現實發展結合起來,以更多解難題、能管用的學術成果回應時代呼聲。同時,適應新媒體時代輿論環境深刻變革的趨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傳播學術觀點,不斷提高學術思想的社會影響力和大眾認知度;在提高自身中服務學人。進一步加強編輯隊伍業務素質建設,積極與國內優秀同行交流互動,不斷改進辦刊理念、提升辦刊水平,共同推動社科學術評價體系更趨完善。同時,積極關心扶持青年社科學者的成長,大力發掘具有學術潛力的青年社科人才,為推動形成薪火相傳、良性發展的江蘇社科人才隊伍貢獻力量。

  江蘇省社科聯主席、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異賓致辭表示,學術期刊是學者的成長搖籃,記錄了每一位學者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成長過程。所有的學術期刊的編輯老師在長期的工作中,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他們每一點細小的工作匯聚起來支撐著中國的學術進程。期望學術期刊成為中國學術的引領者,以戰略眼光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構。

  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致辭表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和要求。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提出「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要求之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尤其顯得重要而緊迫。為此,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及其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當代中國社科理論發展的最大增量。要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要努力建構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系統總結提煉。善於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中發現問題、提煉規律、給出答案。必須緊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善於從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用學術話語豐富中國智慧、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價值;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江蘇哲學社會科學界要把研究闡釋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推動江蘇「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作為最為重大緊迫的工作,加強研究工作的系統性、前瞻性、戰略性,拿出富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研究成果。

  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原巡視員、江蘇省期刊協會會長沈建國致辭表示,新時代,人文社科期刊要有所擔當,應積極參與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中,既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又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推動學術理論中國化,充分展現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指出,新時代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一是要錨定期刊發展定位,發揮期刊比較優勢,二是要促進期刊媒體融合,擴大刊物社會影響,三是要加快期刊國際化發展,傳播中國學術聲音。

  江蘇省社科聯秘書長、《江蘇社會科學》主編李靜表示,對社會科學期刊而言,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就是要面對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宏偉目標,以理論聯繫實際的積極姿態,為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學術支持和理論闡釋;就是要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踐過程中留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探索和思考,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30年來,《江蘇社會科學》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秉承「傳承學術、創新理論、服務大局、爭創一流」的辦刊理念,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強烈的使命擔當、開放的學術視野,深入研究和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並依託江蘇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在學術傳承和學術創新上有所作為。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金松講話中指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發表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社科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承文化文明、引領導向取向、涵育學術學人的使命任務,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中,發揮著牽引、評價、傳播、服務等重要作用,是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始終堅持把講政治作為辦刊之首。對江蘇來說,當前特別是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頭等大事和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持續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要始終堅持把興學術作為立刊之本。積極引導作者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推出更多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學術觀點,不斷增強對發展實踐的解釋力,為治國理政提供更加堅實的學理支撐;要始終堅持把塑品牌作為強刊之要。要彰顯刊物特色,把握我國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明晰發展定位、創新辦刊理念、培育品牌欄目、提升學術地位,努力打造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名刊,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新華文摘》總編輯、編審喻陽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社科學術期刊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怎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前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吸收借鑑世界先進文化。首先,我們的學術研究要真正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不容易。真正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最好的方法是系統地學習原著原典,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從方法論上來講,要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唯物的觀點,最基本要求是從現實出發、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觀念、情感、願望、想像出發;辯證的觀點,最基本要求是用聯繫、發展、全面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問題。其次,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學者不可能經史子集、四書五經都讀過,但要立足傳統,儘可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最後,要吸收借鑑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繼承傳統,並不意味著排斥外來。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還要積極回應現實需要,立足當下,回答中國最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當然,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是短時間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甚至好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精神,也需要久久為功的耐力。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總編輯何雲峰教授認為,學術期刊有三個主要功能:一是促進人類知識的增長和傳播。學術期刊本質上是傳播人類創新性知識生產,這是非常神聖的使命。從知識生產到知識傳播,是一條生產線,我們要思考怎麼對接好國際生產線,做好學術期刊和相關人才的管理和培育,以促進人類知識生產和傳播;二是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不簡單地以學者名氣、學校地位來選文章,要打破學術評價的瓶頸制約,讓真正有見地、真正有創新的文章得到發表機會。三是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學者的任務是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規律。從創新角度而言,三四十歲,正是人才的創新旺盛期。實際當中,青年學者,包括博士生、講師、助教等等,學術文章的發表往往比較難。學術期刊要成為國家創新鏈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積極發揮人才培養的功能,充分調動全社會創新的積極性。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編審高自龍認為,期刊的文風是有關構建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重要問題。古今中外,文風都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當前,學術期刊的文風主要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文章越來越長,有的文章、有些期刊,動輒幾萬字,長度超出人們的閱讀極限。第二個問題是文章的注釋和參考文獻越來越多,必要的佐證和文獻參考是學術規範的要求,但其必要性值得研究。第三個問題是簡單問題複雜化。有的文章把明白的問題講糊塗了,繞來繞去,新概念、新詞滿天飛,讓人看不懂。第四個問題是文章的形式重於內容。從「中八股」走向「洋八股」,不論什麼題目,文章前面都會有文獻梳理,再加上學術論文必要的關鍵詞、作者簡介、內容摘要、參考文獻等,在一篇有限版面的文章中,闡述自己觀點的真正內容有多少呢?這種形式主義的文風,值得我們警惕。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基地主任、教授劉少傑以《當代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思想潮流與演化趨勢》為題展開論述。他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進程中,中國社會學的核心議題也發生了變化,由現代化(1980年代)、社會轉型(1990年代),演變為社會建設(2010年代),直到當前的社會治理議題。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思想內容發生了重構性變化,中心議題明確。但中國社會學過多關注經驗事實,並提出問題對策,但是對理論不夠重視,缺少概念上的提升,還沒有形成一套能夠準確反映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理論體系。為此,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理論創新將通過突破單純經驗描述而實現。

  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江蘇社科名家任平認為,《江蘇社會科學》創刊三十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刊風格和內在的辦刊精神,可以用四個詞16個字來概括:一是「頂天立地」。「天」就是指瞄準國內國際學術高端,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哲學等領域。「地」就是緊緊聚焦江蘇發展的前沿,把本地的一些能夠代表中國的重大問題通過刊物學術化。「頂天立地」的另一層含義是一流學者名家的文章在刊物上精彩呈現,也是培養青年學者成長的重要平臺和對外宣傳的窗口。二是「一體兩翼」。「一體」就是以學術為體,以學術為標準,同時兼顧實踐和國內國際的聯絡兩個方面。三是「開放融合」。不僅集聚了社科聯各個單位的作者,同時也吸引了全國二次文獻的多位專家學者成為「鐵桿粉」,專家學者們在這裡融為一體,放手創新創造。四是「特色鮮明」。而一以貫之的內在精神是六個字「爭第一、創唯一」。

  研討會上,頒發了入選《<江蘇社會科學>30年論文精選》代表作者證書。

  交匯點記者 孫敏 張紅/文

  安柯宣(實習生)/攝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
    來自全國期刊界、學術界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與學術期刊」「數位化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評價體系建構」兩個重要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致辭表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社科界的要求,並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要始終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構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要把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原標題: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 主持人語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解讀《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朱基釵)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全面部署。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簡介
    背景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nssd.org)」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承建的國家級、開放型、公益性的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平臺,具體責任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
  • 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3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都呈現著不同的風格和特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在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方面自覺特徵鮮明,在引領學術理論創新方面明顯增強,在期刊總體出版質量和水平上顯著提升,展現出繼承性與民族性、原創性與時代性、系統性與專業性綜合發展的新業態。
  • 以自身優勢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要把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全過程,黨委要重點抓好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   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必須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教學和科研工作。當前,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科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支撐帶動作用。
  • 學術期刊的時代責任與擔當作為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行政與法》編輯部 王菲菲  「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努力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原標題:李放: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正處於時代創新思想與思想建構時代緊密結合的關鍵時期,以服務於思想中的時代與時代中的思想雙重發展為指向,學術話語研究與學術媒體的知識生產全過程,共同承載著「思想傳播」與「智力供給」的雙重責任。
  • 沈壯海: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原標題: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方面的重要意義,也將話語體系建設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一道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內容,客觀分析了我國當前在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
  • 學術期刊必須堅守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學術期刊弱化了其政治和意識形態性,以「繁榮」學術的名義,卻迷失了學術期刊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這種情況不僅與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不相符合,也違背了學術期刊擔負的社會責任。所以,要推動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引領學術研究的正確方向,不能丟掉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性,必須堅守學術期刊的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 共擔時代責任,全國學術期刊共促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學術期刊...
    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擔時代責任、共謀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中國期刊協會吳尚之會長在開幕詞中強調,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 ...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馬克思主義學科最受歡迎期刊
    省社科院《鄧小平研究》榮獲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馬克思主義學科最受歡迎期刊 2020-07-02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獻
    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領導。
  • 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就要把研究目標定位於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讓中國智慧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不斷釋放強大正能量。 以吸收外來為參考和重要資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既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要批判地繼承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切優秀成果,與世界各國創造的哲學社會科學交流互鑑、共同發展。
  • 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四個堅持」是什麼?
    ——習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堅持「真」「情」「實」「意」
    2.堅持「情」,持續激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在動力習近平同志指出,「情」,就是要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充滿激情,這顯現的是一種態度。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高遠的學術理想和深沉的家國情懷,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民族發展和全人類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
  • 堅持理論自主性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真正做到政治上的堅定和理論上的自主,徹底打破對西方學術理論標準和學術話語的依賴,絕不能搞依附發展,更不能搞模式崇拜。必須把丟失的話語找回來,把缺乏的話語建起來,把有效的話語繼承下來,把有用的話語引進來,把模糊的話語弄清楚,把錯誤的話語清理出去。
  • 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
  • ...雜誌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最受歡迎期刊
    三湘都市報6月30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近日,在新一期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用戶關注度報告(2019年度)》中,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化》雜誌獲評語言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排在46種同類型期刊中的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