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是少年天才,還是學術造假?

2020-08-26 愛貝睿科學早教

愛貝睿編輯說

近日,網絡出現了不少「神童」,這是真·神童,還是學術造假?我就事件進行了深入了解,並與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家長交流看法。你又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呢?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

事件回顧

事件一:雲南昆明六年級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

事件介紹:據報導,該項目公示的唯一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項目部分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完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7 月 13 日發表聲明稱,獲獎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新華社記者查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現,這位家長的研究方向與參賽項目幾乎完全一致

處理結果: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該項目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事件二:武漢兩位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

事件介紹:資料顯示,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有相關科研人員認為:「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

有記者挖掘其人員關係,獲獎學生為姐弟,分別就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和三年級。其父為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

處理結果:據武漢科協回應,實驗過程「在老師演示教學後,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並從實踐中得出報告結果」。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什麼?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大賽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為什麼家長們追捧科技創新大賽的結果?

有網友認為,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爭的高考加分之前,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但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

「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參加自主招生,把獲獎經歷寫進檔案裡也更好看。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昆明市某中學王老師接受新華社記者調查時稱。

網友們熱議

是在造就神童,還是毀了童心?

微博網友你以為在造就神童,卻不知早就毀了童心毀了孩子。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

學術造假,從小學生抓起?

微博網友學術造假,都從小學生開始抓起了?

背後是家長的攀比?

微博網友這只是很明顯被查出來的,那些不明顯的呢,什麼機器人大賽,這個比賽那個比賽,比的都是背後的家長。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樂此不彼了。

愛貝睿家長們的觀點

來自武漢的班班,家有 3 歲女寶:

小孩子打架,打著打著有家長進來打,其他家長一看,沒人管,那就都家長上吧。這類事情很無趣,可是只要升學壓力在,它們會換著法兒一直存在。

幼苗們表面上早早掛有碩果,實則深根茁壯的內在動力與能力被限制削弱。作為父母,我更想目光長遠些,鼓勵孩子多去用自己的好奇心創造力探索發現,早期默默無聞,未來可能參天大樹。這樣會是更有趣的人生


來自寧波的夏子,女兒在哈佛法學院就讀:

學術造假固然可怕,我個人覺得,更可怕的是這個小學生的「神話」對青少年的不良示範。

大道如青天,捷徑在眼前。不讀書、不用功,只要有個好爸爸;不調查、不研究,就能輕鬆拿大獎。

問題在孩子,責任在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科學毫無敬畏之心,孰不知你努力培養的孩子 20 年後就是你現在的樣子。


來自天津的某科研人員,家有 9 歲男寶:

我認為這個事的核心和本質就是:具有學術背景和科研項目的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在升學的過程中獲得競爭優勢,使用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來給孩子打造學術光環。

這與生硬的升學評價制度有關。

有過學術研究和科研論文寫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在一個專業領域工作 7-10 年,是不可能對這個專業有深刻見解的,更別提做出同行認可的學術成果的。

而一些小學生連最基本的學生概念都沒搞清楚就能寫出這麼高大上的文章,竟然會被所謂專家認可,這是十分可笑的。這些家長的行為是利用了自己的資源和平臺為孩子加這些光環是不公平的,而且起到壞的榜樣作用。如果這種事沒有有效的監督,容易引發「學術能力和學術資源」尋租行為的產業化,引發社會的不公,加強了階層的固化,不利於社會發展。

解決方案:成立學術專業委員會,請有學術身份的人對成果發表人進行質詢,考察一下其是否具有這個水平,並全程直播。學術委員會成員身份要公開透明,做出評價的人並要對其做出的評價終身負責。


來自廣州的掬元,家有 5 歲女寶,從事醫學科研工作:

我認為這些事件在孩子科學素養培養上,沒有絲毫幫助,背後反映的是家長「揠苗助長」的教育焦慮。我曾分別接受過國內和英式的科研訓練,算下來,被虐也超過 1 萬小時。在孩子科學學習上,也有一些些心得。

人類真正進入強科學主義時代也只有 200 多年的歷史。在前科學時代,人類依賴代代相傳的經驗,憑藉直覺,靠著隨機的選擇去改造大自然和認識自我。進入強科學時代以後,藉助科學這個利器,人類中的一小部分人探索到的規律,可以在同等條件下(conditional)的場景反覆再現,大大提高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效率。

如果家長有意培養孩子科學素養,我推薦這套教材《Science Dimensions》。這套教材框架已經非常好了,好好用起來就行了。家長可以在學習和動手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去體會科學作為一種極度求真,擁抱質疑,不斷修正的精神。

如果家長想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這幾本書我也推薦家長閱讀。

  • 《師從天才》:講述一群諾貝爾獲獎學者師徒的科學徵程。
  • 《最年輕的科學》:醫學科學家和文學家劉易斯·託馬斯寫的散文隨筆,文筆優美如小夜曲,講述了上世紀 70 年代作者親歷的美國醫療職業的變化、科學研究活動和醫學的進步, 感受醫學這個最年輕的科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科學迷宮裡的頑童與大師》:多學科大牛、奇才(此處可以加幾百個形容詞)赫伯特·西蒙的自傳。
  • 《終身成長》: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為你一次講清楚成長型思維。
  • 《這才是心理學》:不學心理學家長們也可以看看。科學思維必備科普讀物。
  • 《當下的啟蒙》:著名科學家史蒂芬·平克的科普著作,大量的數據告訴你科學如何開啟群智,深刻改變人類社會。也是感受數據的力量的一部好書。
  • 《全局學習法》:家長們很熟悉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的作者戴維·珀金斯的力作,如何對學科進行全局學習。

小結

無論是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小學生探索茶多酚抗腫瘤實驗獲獎,還是近期同樣引起熱議的 16 歲少女日寫詩 2000 首事件,背後無不折射出中國家長在爭奪教育資源的焦慮心態

這種焦慮我們並不陌生,它其實是「雞娃」的一種表現。為什麼中國大地上,育兒好像成了一場「軍備賽」,所有父母都惶恐對娃「雞」得不夠呢?

耶魯大學國際和發展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曾在他的作品《愛、金錢和孩子》用經濟學解釋各國不同教育風格。

他認為:在社會收入差距小和教育匯報率比較低的國家,父母往往表現得更寬容;而在社會收入差距大和教育回報率比較高的國家,父母呼更熱衷「推娃」,向孩子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

而現在的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處於一個「高教育回報」階段。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儘自己最大可能為孩子在社會上立足做好準備。我父母試圖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為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做準備。但這類不顧兒童發展規律的「雞娃」,對孩子有益還是有害?也許即使短期取得效果,長遠來看也足以毀了一個孩子吧。

你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天才小學生還是天才家長?神童頻頻現身,教育部:加強競賽管理
    近日,天才小學生再一次被曝光在了舞臺上。咱們看看某節目天才少年的神仙簡歷,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終極版的「別人家的小孩」?看著都感覺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六歲寫自傳,十一歲南京大學畢業,咱們還在貪戀玩耍的年紀,人家都快功成名就了。
  • 湖北兩名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中國少年並不都是論文造假的孩子
    繼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組織專家,對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進行重審,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並收回獎牌和證書之後,武漢科協官網發布消息: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這一重大課題,寫出了《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這樣一篇論文。
  • 小學生被指「學術造假」,為何父母難脫關係
    但這樣的「奇蹟」,就出現在了 2019 年 12 月 17 日公布的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就以「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為題,拿下了生命科學類小學組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基因腫瘤獲獎」引熱議:到底是能力出眾還是有人操縱
    但這樣的「奇蹟」,就出現在了2019年公布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以「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為題,拿下了生命科學類小學組三等獎。「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學生有能力有體力進行這種強度的工作?」「我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 小學生研究癌症腫瘤獲獎,是天才還是嫁接,應賽教育的利弊
    六年級孩子對基因與癌症發病機制研究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茶多酚抗腫瘤研究又出新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學生超越能力的研究論文,引發社會關注。7月15日,「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收回獎牌和證書。
  • 涉嫌「學術造假小學生」再被扒:擁有美國國籍,父母兩頭鑽空子?
    文/海盜君標題:涉嫌「學術造假小學生」再被扒:研究員父母赴美生子,有美國國籍雲南昆明一個小學6年級學生涉嫌學術造假的事情,引發關注。這名小學生疑似把父母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名義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很快引起熱議。昆明一個叫做陳靈石的小學生,以一篇「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的研究,成功摘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然而,這篇論文的含金量遭到很多業內學者的質疑。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神童的背後,是通往名校的捷徑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件事兒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居然完成了一些碩士博士都感到棘手的課題研究。一時間神童之名,呼之欲出。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實驗之前連基因都不知道為何物,卻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碩士研究生以上級別的項目,並撰寫出一篇含有大量英文專業術語和專業圖表分析過程的論文,實在有些天方夜譚。畢竟任誰也不會相信,一個六年級小學生能在短短數天從生物學小白,變成生物學大師。而孩子父親中科院研究員的身份,更是為其造假提供了可能性。
  •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學術造假都開始從娃娃抓起了,這也太拼命了!
    後又有湖北武漢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眾所周知的天才少年曹原,也是在經過學校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後才發現石墨烯超導的秘密。若小學生就已經能解決癌症難題,那研究課題到禿頭的科研人員的臉面還要不要啦?不要啦?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他獲獎論文有沒有問題?
    今天,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經過評審委員會組織專家,對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重審,認為該報告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水平,其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拔苗助長還是循序漸進?科技創新大賽給父母下挑戰書和思考題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公布了第三十四屆獲獎名單。看一看獲獎項目的題目,讓人瞠目結舌,前沿、高水平、專業等詞彙,不足以形容。再看看參賽選手,厲害了,都是10來歲的小朋友,絕對是宇宙級的天才!個人認為,這些人,再成長10年,拿諾貝爾獎沒問題了。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疑似學術造假?看看古代矯矯不群的神童吧
    從去年某男演員的博士論文造假,涉嫌大量抄襲,引起廣大網友熱議,再到近期山東省200多名考生曾被人頂替上大學,「教育公平」和「學術造假」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近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又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又一則搬起石頭砸了孩子腳的鬧劇
    我把這項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的作品,有關《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有關情況介紹給一醫學專家這恐怕不是天才,更是天才中的天才了。還有,「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這個結論裡,有多少人懂什麼是標誌物和藥物靶點?從公示的情況看來,該項目獲得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小學生基因研究獲獎」帶來的聯想
    來源:羊城晚報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據了解,陳靈石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與陳靈石獲獎課題所屬領域相同。目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最近,學術的瓜很多,一個接著一個。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
  • 雲南小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獲一等獎又被取消,你怎麼看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科技部、教育部、體育總局、環境保護部、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舉辦,面向青少年設立的全國性的科技創新競賽。該賽事分為小學生和中學生兩個層次,每年有1000多萬中小學生參與,影響範圍廣,對科技創新起著重要作用。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也如此理直氣壯
    文 | 難得君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我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通篇看完,就是說我娃兒很厲害,一教就會,遠超本科碩士,項目還是他做的,唯一失誤就是我不知道比賽規則,一時興起幫他編寫了一些材料,而且專業術語有點多,導致你們媒體和網友看不懂!說實話,這樣的處理結果,這樣的所謂聲明,並不出人意料。
  • 我們對科技創新造假不滿的真正原因是?
    這兩天,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被疑造假的新聞成了大家的關注的焦點,其中一項獲獎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的完成人是一名小學生。 並且,隨著網友們的不斷深挖,發現這名小學生是某研究院的孩子,這些巧合不禁讓人匪夷所思
  • 六年級學生基因論文獲獎有多扯?開稿前曾通過網絡搜索什麼是基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也在不斷進步,國家越來越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從小就鍛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各種創新型比賽越來越多,比如全國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就是很有含金量的一個。在這些比賽中,湧現出了很多天才少年,他們或許是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或許是在理論研究方面很有心得。今年7月2日,全國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布獲獎名單,其中一位獲獎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 大賽組委會調查「昆明小學生獲獎事件」!現在,大賽一等獎作品也疑...
    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作品被質疑造假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介入了調查、主辦方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也發聲明表示,成立了專項調查組進行核查。近日,關於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別獲獎作品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
  • 小學生論文獲獎,無比精緻的馬屁股
    最近,昆明盤龍小學的6年級小學生陳靈石很火,他因一篇研究癌症的論文,接連斬獲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道理很簡單,窮人的想像力是有限的,你就是讓他們放開膽子扯,也扯不出小學生研究基因、癌症這樣的鬼話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現實中素質教育常常是畸形的,它成了精英階層的一個玩物。 實話實說,各種全國性大賽五花八門,多多少少都有造假的成分在內,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意不在造假,而在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咱們看破不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