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出現了不少「神童」,這是真·神童,還是學術造假?我就事件進行了深入了解,並與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家長交流看法。你又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呢?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
事件一:雲南昆明六年級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
事件介紹:據報導,該項目公示的唯一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項目部分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完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7 月 13 日發表聲明稱,獲獎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新華社記者查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現,這位家長的研究方向與參賽項目幾乎完全一致。
處理結果: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該項目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事件二:武漢兩位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
事件介紹:資料顯示,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有相關科研人員認為:「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
有記者挖掘其人員關係,獲獎學生為姐弟,分別就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和三年級。其父為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
處理結果:據武漢科協回應,實驗過程「在老師演示教學後,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並從實踐中得出報告結果」。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大賽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有網友認為,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爭的高考加分之前,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但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類競賽高考加分,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
「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參加自主招生,把獲獎經歷寫進檔案裡也更好看。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昆明市某中學王老師接受新華社記者調查時稱。
是在造就神童,還是毀了童心?
微博網友:你以為在造就神童,卻不知早就毀了童心毀了孩子。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
學術造假,從小學生抓起?
微博網友:學術造假,都從小學生開始抓起了?
背後是家長的攀比?
微博網友:這只是很明顯被查出來的,那些不明顯的呢,什麼機器人大賽,這個比賽那個比賽,比的都是背後的家長。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樂此不彼了。
來自武漢的班班,家有 3 歲女寶:
小孩子打架,打著打著有家長進來打,其他家長一看,沒人管,那就都家長上吧。這類事情很無趣,可是只要升學壓力在,它們會換著法兒一直存在。
幼苗們表面上早早掛有碩果,實則深根茁壯的內在動力與能力被限制削弱。作為父母,我更想目光長遠些,鼓勵孩子多去用自己的好奇心創造力探索發現,早期默默無聞,未來可能參天大樹。這樣會是更有趣的人生。
來自寧波的夏子,女兒在哈佛法學院就讀:
學術造假固然可怕,我個人覺得,更可怕的是這個小學生的「神話」對青少年的不良示範。
大道如青天,捷徑在眼前。不讀書、不用功,只要有個好爸爸;不調查、不研究,就能輕鬆拿大獎。
問題在孩子,責任在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科學毫無敬畏之心,孰不知你努力培養的孩子 20 年後就是你現在的樣子。
來自天津的某科研人員,家有 9 歲男寶:
我認為這個事的核心和本質就是:具有學術背景和科研項目的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在升學的過程中獲得競爭優勢,使用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來給孩子打造學術光環。
這與生硬的升學評價制度有關。
有過學術研究和科研論文寫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在一個專業領域工作 7-10 年,是不可能對這個專業有深刻見解的,更別提做出同行認可的學術成果的。
而一些小學生連最基本的學生概念都沒搞清楚就能寫出這麼高大上的文章,竟然會被所謂專家認可,這是十分可笑的。這些家長的行為是利用了自己的資源和平臺為孩子加這些光環是不公平的,而且起到壞的榜樣作用。如果這種事沒有有效的監督,容易引發「學術能力和學術資源」尋租行為的產業化,引發社會的不公,加強了階層的固化,不利於社會發展。
解決方案:成立學術專業委員會,請有學術身份的人對成果發表人進行質詢,考察一下其是否具有這個水平,並全程直播。學術委員會成員身份要公開透明,做出評價的人並要對其做出的評價終身負責。
來自廣州的掬元,家有 5 歲女寶,從事醫學科研工作:
我認為這些事件在孩子科學素養培養上,沒有絲毫幫助,背後反映的是家長「揠苗助長」的教育焦慮。我曾分別接受過國內和英式的科研訓練,算下來,被虐也超過 1 萬小時。在孩子科學學習上,也有一些些心得。
人類真正進入強科學主義時代也只有 200 多年的歷史。在前科學時代,人類依賴代代相傳的經驗,憑藉直覺,靠著隨機的選擇去改造大自然和認識自我。進入強科學時代以後,藉助科學這個利器,人類中的一小部分人探索到的規律,可以在同等條件下(conditional)的場景反覆再現,大大提高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效率。
如果家長有意培養孩子科學素養,我推薦這套教材《Science Dimensions》。這套教材框架已經非常好了,好好用起來就行了。家長可以在學習和動手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去體會科學作為一種極度求真,擁抱質疑,不斷修正的精神。
如果家長想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這幾本書我也推薦家長閱讀。
無論是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小學生探索茶多酚抗腫瘤實驗獲獎,還是近期同樣引起熱議的 16 歲少女日寫詩 2000 首事件,背後無不折射出中國家長在爭奪教育資源的焦慮心態。
這種焦慮我們並不陌生,它其實是「雞娃」的一種表現。為什麼中國大地上,育兒好像成了一場「軍備賽」,所有父母都惶恐對娃「雞」得不夠呢?
耶魯大學國際和發展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曾在他的作品《愛、金錢和孩子》用經濟學解釋各國不同教育風格。
他認為:在社會收入差距小和教育匯報率比較低的國家,父母往往表現得更寬容;而在社會收入差距大和教育回報率比較高的國家,父母呼更熱衷「推娃」,向孩子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
而現在的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處於一個「高教育回報」階段。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儘自己最大可能為孩子在社會上立足做好準備。我父母試圖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為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做準備。但這類不顧兒童發展規律的「雞娃」,對孩子有益還是有害?也許即使短期取得效果,長遠來看也足以毀了一個孩子吧。
你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