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拿大獎?小學生被指「學術造假」,為何父母難脫關係

2020-08-25 首都教育



一邊是轟轟烈烈的「學術打假」,另一邊是父母牽涉其中的輿論熱點。作假的成果、榮譽、能力終會被拆穿,但孩子「變了質」的品德該如何挽救?


1


「C10orf67 基因」、「結直腸癌」、「細胞周期」、「藥物耐受」這幾個關鍵詞,再加上「基因敲低」「轉基因小鼠」以及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研究手段。


一個小學生能完成這樣的課題嗎?



看起來匪夷所思。但這樣的「奇蹟」,就出現在了 2019 年 12 月 17 日公布的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就以「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為題,拿下了生命科學類小學組三等獎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項目的展示頁面,還公布了這名同學的「實驗記錄本」:


2018年1月6日, 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沒錯,短短幾天時間內,這名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便突飛猛進地增長,其科研水平更是讓許多研究生、博士生感到「汗顏」:


「作為985的本科理工科化學系畢業生,表示真的很深奧,居然看不懂,服了!」


「我還在為生化的基因章節掉頭髮,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的高表達了。」


「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學生有能力有體力進行這種強度的工作?」


「我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究竟是醫學界的「天才」,還是一場典型的「學術造假」鬧劇?


在網民的激烈討論中,一則官方聲明似乎給出了「答案」。


近期,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小學生研究癌症到底是神童,還是造假,相信大家心中已經有了判斷。


2


小學生、中學生做出碩士博士級的科研項目,當然不排除個別天才少年取得斐然成就的可能。


但天才不常有,「代工」卻不鮮見。事實上,父母將自己的學術成果安到孩子身上,助其發論文、參賽拿獎、升學加分的現象屢見不鮮。


今年6月,曾引發社會關注的「西南交通大學取消一學生保研資格」的事件就是其中典型。


網曝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 2016 級學生陳某涉嫌保研造假。經調查,陳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曾有多門掛科,但在大一就參與了國家級科研項目,並在大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成功被 SCI 收錄,而陳某母親為第三作者、陳某父親為第五作者。


隨後,西南交大以成績造假取消陳某的推免資格,包括陳某父親在內的多名相關責任人受處分。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父母愛子、護子之心固然可以理解,但在「保駕護航」的路上,有多少人親自帶著孩子走了岔路:


往小了說,平日裡一邊抱怨,一邊代勞,吐槽為娃做手工怎麼這麼煩人,偷偷上淘寶買一個交差;


往大了說,還要從搞科研、策畫展、發文章等方面,砸資源、拼人脈,為孩子升學全面助攻。


父母利用自己「神奇的手」操縱了孩子的學業,更操縱了孩子的三觀。


作業可以「造假」;

成績可以「造假」;

興趣愛好可以「造假」;

簡歷可以「造假」;

……


懵懵懂懂中,孩子們享受著父母絞盡腦汁提供的種種灰色便利,耳濡目染之下他們為人處事的底線也被重新定義,小小年紀便丟了誠信、正直等良好的品質。


這些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學生時代為了成績不惜作弊、抄襲,進入社會後為了蠅頭小利而不擇手段。更可怕的是,他們無所顧忌、甚至心安理得,因為自己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即使如此。



3


哪有家長不希望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他們撒謊、偷東西而著急生氣、批評教育,生怕他們沾染上丁點壞習慣。


但家長自己,為何要以弄虛作假的形式將孩子推上所謂的成功「金字塔」,並且不曾設想:終有一日,作假的成果、榮譽、能力被拆穿,但孩子「變了質」的品德該如何挽救?



「學術造假」,於己於人於社會都將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對相關孩子而言,他們並沒有從「掛名式學術」中獲得體驗和成長,甚至沒有培養起對知識的真正興趣,這是徹徹底底的功利式的悲哀。


更嚴重而深遠的影響是,弄虛作假換來的成功,容易讓他們從小養成「沒有什麼是搞不定的」的錯誤三觀。弄虛作假,或能得一時之利,終是捨本逐末,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和初衷。


我們的教育高喊著「立德樹人」的口號,倡導著「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就是不願日後多一個靠作假上位的「偽君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成才必先成人。


讓誠信紮根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絕非易事。還請每一位家長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勿因名利昏頭,鑄成大錯,影響孩子的一生!




部分素材來源:人民網 半日談 紅星評論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按照這10點處理如何
    【小學生堪比博士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全國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如果按照這10點進行處理如何?】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中科院研究人員之子,短短的時間內,就拿下難度堪比博士生的課題——「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從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也如此理直氣壯
    文 | 難得君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我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那麼,一個明顯超越小學生水平的項目,卻一路打通關,直到第二年被媒體爆料才來複查,說明什麼呢?每一個參與審核,評選的指導老師,專家,評委,其實都知道是造假,但是大家都不說話。因為,造假才是理所當然。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最近,學術的瓜很多,一個接著一個。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榮獲創新大獎,父母是科學院研究員!
    獲獎的正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並且之前還對於研究的論文做出過答辯。不得不讓人佩服,這真的是「神童再現」。隨著後續新聞的報導,了解到陳靈石的父母正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陳永彬與楊翠萍之子,並且該研究所的另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的孩子此次獲獎的論文正式與她父母一直以來研究的方向一致。」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回應來了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而獲獎的消息,引發爭議。六年級小學生獲全國大獎?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 小學生做碩博水平的科研成果被質疑造假,父母系中科院研究所博士
    有在讀博士生就表示:「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更有網友指出,該研究遠超小學生能力範圍,「或涉嫌學術腐敗」。對此,7月13日,雲南省科協回應稱,已獲知此事並正在了解相關情況。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神童的背後,是通往名校的捷徑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件事兒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居然完成了一些碩士博士都感到棘手的課題研究。一時間神童之名,呼之欲出。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實驗之前連基因都不知道為何物,卻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碩士研究生以上級別的項目,並撰寫出一篇含有大量英文專業術語和專業圖表分析過程的論文,實在有些天方夜譚。畢竟任誰也不會相信,一個六年級小學生能在短短數天從生物學小白,變成生物學大師。而孩子父親中科院研究員的身份,更是為其造假提供了可能性。
  • 六年級小學生獲國家級大獎引質疑 是學術不是「拼爹」
    日前,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原因無他,正如題目所言,因為該名獲得者是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的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下。這不得不令廣大網友心生敬佩,難怪能年紀輕輕獲得國際大獎,真是個天才少年啊。 然而,隨著網友們抽絲剝繭的深入挖掘,人們驚訝的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想像當中的簡單。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得全國大獎!人民網評:青創賽,該徹底反思了!
    近日,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研究直腸癌項目,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事情,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這位小學生獲獎的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位小學生能掌握普通人都無法了解的高端學術研究,不得不讓人懷疑有學術造假的成分在內。許多網友對此都存在著質疑,而網友們質疑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 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7月13日,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對上遊新聞表示,已經注意到輿論對於陳同學基因研究的關注。
  • 小學生在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是少年天才,還是學術造假?
    事件二:武漢兩位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事件介紹:資料顯示,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有相關科研人員認為:「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有記者挖掘其人員關係,獲獎學生為姐弟,分別就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和三年級。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靠的是拼爹,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自己努力
    最近屢屢能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的消息傳來,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有兩名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兩名參賽學生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
  • 小學生「學術」哪家強,父母身份曝光…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ID: nbdnews)綜編自上遊新聞、澎湃新聞、丁香園、半月談,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13日,原標題為《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5天學會專業知識,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曝光…》,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學術造假——利字當頭換當頭一棒
    近些年,論文、學術、比賽「造假」一直備受爭議。科技部官網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不久前的11歲「神童」陳同學研究癌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新聞,這可能就是學術造假從娃娃抓起的全國典型。
  • 涉嫌「學術造假小學生」再被扒:擁有美國國籍,父母兩頭鑽空子?
    文/海盜君標題:涉嫌「學術造假小學生」再被扒:研究員父母赴美生子,有美國國籍雲南昆明一個小學6年級學生涉嫌學術造假的事情,引發關注。這名小學生疑似把父母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名義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很快引起熱議。昆明一個叫做陳靈石的小學生,以一篇「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的研究,成功摘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然而,這篇論文的含金量遭到很多業內學者的質疑。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被撤,但仍有這幾個疑問待解
    雲南小學生黃了雲南六年級小學生研究抗癌獲創新大獎的事,又有了新的進展。由網絡關注引發的輿論熱議,迫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成立了調查組,最終,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人造神童」何時休?
    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緊接著,就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小學生研究獲獎被質疑 別讓學術不端之風侵蝕孩子
    ——這是輿論對「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風波中涉事學生家長公開道歉信的反應。昆明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憑藉對結腸癌的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三等獎。由於課題難度與孩子年齡對應的能力極不匹配而受到輿論質疑:是否是其身為研究員的父母代勞科研,署上孩子名字去拿獎?
  • 牛談勤:獲國家科研大獎的「天才小學生」人設崩了
    「天才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乍看之下正欲拍手叫好,不料在眾網友的深扒熱議下,這個「天才小學生」的人設可能要崩了。在當今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我們期待有天才出現。高難度的科研實驗的完成,如若真的出自「天才少年」之手,當然值得高興。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需要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據悉,該小學生父母所在單位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作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當絕大多數小學生還在看動畫片或參加才藝培訓班時,卻有小學生竟能「研究癌症獲獎」。都是小學生,差距怎麼這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