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按照這10點處理如何

2020-08-25 小花蝶

【小學生堪比博士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全國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如果按照這10點進行處理如何?】

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中科院研究人員之子,短短的時間內,就拿下難度堪比博士生的課題——「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從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此信息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普遍認為,此小學生的研究或涉嫌學術腐敗、學術造假!

陳某某的研究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發表聲明,表示督促相關方進行核查,一旦發現違反大賽規則問題,將嚴肅處理。

不知最終核查結果如何,如果此小學生的研究成果是其研究員的父母捉刀造假的,那麼該如何處理比較呢,我認為這麼按照這10點處理,很能以儆效尤。

(一)對陳某某這個小學生可以這麼處理:

1、取消該生所獲獎項、收回獲獎證書。

2、禁止該生在今後的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可能享有保送、加分資格。既然導致這類學術造假腐敗的動機可能與中考、高考的加分、保送有關,那麼不如釜底抽薪。

不過,如果是因為國際體育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而獲得的加分、保送資格,或因父(母)成為烈士而獲得加分資格,不作免除,可以繼續享有,因為這樣的加分條件無法捉刀代筆、無法作假。

二)對於小學生父母可以這麼處理:他們作為監護人、「假」學術的提供者、主謀,自然要嚴肅處理。

1、由其單位對其做嚴肅的批評、記過等處理、並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網站和相關報刊進行道歉。

2、減免其父母的研究經費,扣發其獎金等。其父母領著國家單位工資、研究經費,卻將研究成果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公器私用,不能漠然視之。

3、其父母教唆、包辦未成年人學術造假,只怕他們自己在學術方面也會手腳不乾淨,所以還必須他們自己的學術問題。一旦發現問題,那麼「因學術問題被撤銷了博士學位」的翟天臨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

4、如果這對父母還有其他孩子,那麼參考(一)的第2項,也一併禁止他們在今後的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可能會享有保送、加分資格。

翟天臨學術造假被撤銷博士學位

三)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

1、本次大賽主要評委及主要負責人今後不得再在同類比賽上擔任相應工作。

2、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應登報(網站)向全國人民道歉。

如果按照這10點對三方進行處理如何?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相關焦點

  • 六年級小學生獲國家級大獎引質疑 是學術不是「拼爹」
    日前,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原因無他,正如題目所言,因為該名獲得者是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的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下。7月13日,有媒體爆出,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文,作為雲南代表隊參賽作品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令人稱奇的是,在媒體爆料後有網友扒出其在2018年1月9號的實驗日記,當中顯示,其在做實驗前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回應來了
    六年級小學生獲全國大獎?實驗記錄:「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此前,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主辦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展示的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獲獎作品引發關注和質疑。
  • 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7月13日,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對上遊新聞表示,已經注意到輿論對於陳同學基因研究的關注。
  • 李蓬國: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亟需打上「制度補丁」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一則聲明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是其所研究員之子。(7月13日《新京報》)「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大獎」引起熱議,此事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這位小學生是神童,而且是真的接近「神」的那一種,要麼存在學術腐敗,論文是家長代筆的。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最近,學術的瓜很多,一個接著一個。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人造神童」何時休?
    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緊接著,就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研究癌症拿大獎?小學生被指「學術造假」,為何父母難脫關係
    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質疑,最新進展來了
    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網友質疑,引發熱議。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撤銷該學生所獲一等獎。雲南省撤銷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獎項15日晚,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老師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
    近日,昆明有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大獎的新聞特別火。引發爭議的獲獎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又一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被捕;官方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
    學霸日報 準時更新第一時間 追蹤學術熱點學術新聞1.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最新回應!7 月 12 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獎引發爭議。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最新回應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發爭議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該賽事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引發爭議的獲獎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這則「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大家怎麼看
    近期,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的新聞,在眾多社交媒體中傳播開來。有一位網友是這樣說的,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其科研難度相當於博士研究生水平。
  • 5天弄懂基因知識,水平堪比博士!小學生「學術」哪家強,父母身份曝光…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ID: nbdnews)綜編自上遊新聞、澎湃新聞、丁香園、半月談,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13日,原標題為《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5天學會專業知識,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曝光…》,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肅清學術腐敗「擼獎」升學之窗當關則關
    這段時間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小學生癌症論文獲一等獎,真是刷新了公眾對於少年科研的認知。有媒體公開質疑,普通人恐怕連C10orf67基因是什麼都搞不懂,小學生卻有本事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作用進行解析,斬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如此天才,全賴「拼爹」。
  • 昆明6年級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高考可加20分,博導父親遭學術腐敗質疑,曾有學生控訴其壓榨
    7月14日,據新京報報導,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的小學生陳某石在參加第3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獲得了三等獎。這次獲獎對於以後的高考升學有很大的幫助,高考最多可加20分,擁有自主招生的優先權。而陳某石所提交的項目是 &34;,從撰寫以及研究上來看,已經遠遠超過醫學博士的水平,對於小學生來講,水平太高了。加之其父母都是研究員,讓人質疑這其中存在學術腐敗。
  • 餘鵬鯤:小學生研究癌症 究竟壞在哪裡?
    但是這就回到上面的那個問題,這些儀器給小學生用收費嗎?周圍大學的大學生和社會成員能夠以類似的價格享受到麼?如果不能,是否其他小學生也能享受這個優待?如果只有部分小學生能享受到,那麼公正性如何保證呢?而小學生進行解剖實驗並沒有公示自己取得的相關證件,很可能沒能獲得相應證件。 《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 小學生研究癌症等具有相當知識門檻的課題,還存在其他科學倫理問題,也對社會如何認定創新提出了新問題。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研究人員也無法完成實驗的整個過程。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科技獎,學術黑色產業鏈憑什麼能如此興風作浪?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如何評價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他的科研能力如何?說實話,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一臉懵逼。因為我對這個事件一點也不了解,也不曾聽說。於是帶著好奇和疑惑點進去看了。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
  • 學術頭條:卡介苗確實降低了新冠死亡率,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
    中俄新型冠狀病毒學術研討會舉辦7月7日,中俄新冠病毒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辦,兩國30多位專家參加研討活動。此次研討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倡議,旨在推進與俄羅斯衛生方面的合作對接,推動中俄兩國病毒學科學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未來合作。
  • 小學生憑基因研究獲大獎,韓寒說的中國現階段主要矛盾逐步應驗
    這兩天「小學生研究直腸癌基因敲除」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網上引起熱議,很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深表懷疑,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常來說連基因表達的機制都難以釐清,如何完成連本科生、研究生都無法進行的項目,基因敲除技術只有博士階段才能夠真正開始進行研究,直到該「天才」的父母身份曝光人們才恍然大悟
  • 小學六年級研究基因獲大獎,真有這樣的天才嗎?
    近日,一位小學生的研究成功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獲得創新大賽大獎,研究的題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和機制研究。如果看項目介紹的話還以為是一個投資幾十萬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呢。科研實驗顧名思義,主要就是做一些對於他人或者自己未知的試驗,比如報導的這個項目敲低基因表達能否抑制細胞的增殖?細胞阻滯在哪個期?這些在做實驗前是不知道的。真正的項目執行其實就是在不停的試錯,各種條件測試,找出最佳條件,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實驗失敗,或未達預期,修改條件重新來過。那麼怎麼優化實驗?怎麼判斷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和優化的方向?操作工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