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小學生就能把基因表達機制運作得如此嫻熟,還要本科、碩博階段何用?
來源:醫脈通
作者:蘇暄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近,學術的瓜很多,一個接著一個。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通過官網回應: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同日,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已注意到輿論對於陳某石同學基因研究的關注。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截圖
小天才,還是學術造假幼齡化?
到底什麼情況?原來,近日,一項聽起來就段位頗高、直逼博碩水平的「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細心的網友們發現,該基因研究項目完成人是雲南昆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陳某石。有的人驚呼: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研究奇才?在水木社區論壇裡,網友跟帖評論說:「牛,直接進中科院讀博士吧。這得從小在實驗室做實驗,聽報告長大的。關鍵是要有狂熱的興趣才能實現。」「這一看就是父母研究這一塊的啊,這篇大概是個醫學碩士生的水平了。」
圖源:青創賽官網截圖
從項目簡介上看,這位陳同學不僅完成了給出的部分截圖中所示的Western Blot、qPCR、Knockdown、細胞生長曲線等實驗,還構建了基因缺陷小鼠、分析臨床樣本等。
有業內人士縱觀該獲獎項目後認為,項目的前提立意、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達到了一名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表示,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剛開始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經過檢索顯示,C10orf67這一基因確實存在,並非憑空杜撰。顯然,這不可能是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可以完成的項目。
圖源:青創賽官網截圖
圖源:知乎某網友分析
獲獎者陳同學的研究成果展示頁面,還公布了相關實驗記錄。該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陳同學在指導教師、盤龍小區教師呂冬梅的帶領下,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編者註:陳老師和楊老師就是其父母)。
1月9日,陳同學表示「老師們給我了一個基因,叫做 C10 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是基因」。在實驗記錄上,陳同學手寫了「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的筆記。1月10日實驗記錄中,陳同學表現出了困惑,直言「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師的幫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譯成蛋白後才能發揮作用」的道理。短短3天後的2018年1月13日,陳同學就表示了解了PCR技術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設計等,了解了為何通過螢光強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達水平。
2019年,陳同學就因為研究癌症基因項目獲獎了。這認知跨度是不是有點太大了?真是橫空出世的天才嗎?由此,我們不免生出疑惑,科研知識和訓練是不需多年積累,就像天上掉餡餅一樣,可以自然習得嗎?有沒有可能是其父母負責該項目,將成果給子女掛名?大賽獎項評選流程是否嚴格合規?
圖源:青創賽官網截圖
有科研人員發文表示,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年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多個家養動物適應青藏高原遺傳機制的個性和共性特徵,鑑定出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根據這篇論文的介紹,C10orf67是一個受到正選擇的與低氧耐受相關的基因,可以減少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凋亡率,並認為C10orf67或許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到潛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論文的作者,正是被指為陳同學父母的兩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官網截圖
雲南科協人士:北京上海的獲獎項目比我們難
從零基礎起步,短短1年間,小學生就做出這種水平的研究成果,這超出了一般人的常識。但最後何以能獲得大賽三等獎?
從一位要求匿名的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的說法可以略知一二。他在看了2019年部分獲獎名錄後直言:「以我的水平只能看懂小學組,完全看不懂中學組」。
直白點說就是,類似的博士、研究員水平的項目,遠不止這位陳同學一個,可能已經成為家長為孩子謀取獎項的常規動作,此次事件爆出,純屬「是雷,就總會有引爆的那一天」,湊巧了。
據媒體報導,C10orf67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南極半島一種新的抗輻射微生物的發現及其生理生化特徵研究;基於情感計算的兒童自閉症早期風險預測及實現路徑研究……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科研課題,全出自參賽的中小學生之手。高中組中還有一項名為「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 ECL 比率檢測研」的項目。甲狀腺髓樣癌作為臨床一種少見的癌症,惡性程度高,像這種難度的課題一般要基礎醫學碩士或者臨床醫學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
此前,也曾有多位參與大賽的人士爆料稱,參賽的部分科研項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課題和實驗難度已到達碩士、博士水平,不是忙於學業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能獨立完成的。難道說,已舉辦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淪為全國青少年親友團創新大賽?
令人擔憂的是,學術不正、論文抄襲現象的烏雲已經從高校擴散,開始籠罩中小學生,高中生物也只包含基因概念和最基本的表達機制,中小學生就能把基因表達機制運作得如此嫻熟,還要本科、碩博階段何用?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級別和名次與中高考加分掛鈎,很多人可能就在這上面動腦筋。2020年《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明確從今年開始,高考取消青創賽加分。但有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省市仍把青創賽比賽成績當做中考錄取的加分選項。這就不難理解陳同學的成果,很可能是為了中考加分。
7月15日,青創賽發表「關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相關情況的聲明」稱,近日,關於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個別獲獎作品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我們對此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進行核查,責成並督導相關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單位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認真核查,並對相關調查進展作進一步核實,相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如發現違反大賽規則問題,將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並指出,「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大賽評審規則與程序,強化監管機制,更好引導和規範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歡迎社會公眾繼續監督,共同促進大賽持續健康發展。」
希望他們說到做到,不然這個國家的未來岌岌可危。
轉型期,很多人慣於「為子女謀取不正當利益」
此事件細想之下,你會發現,有幾處令人不解:如果小學生在沒有任何經費和設備的條件下都能做出論文獲獎,那國家每年還提供那麼多的科研經費豈不是白白付出?如果小學生都在藉助父母工作便利,確實在「做研究」,給自己撈升學資本,國家的科研經費確定可以這樣用?如果小學生個個如此厲害,國家可以考慮讓小學生跨越所有語數外物化生基礎知識階段,從0開始直接研究基因做博士論文,豈不是省時省力成本極低效率極高?此外,這種消息傳到國外,國外學者可能不清楚國人偷梁換柱的本事,只會琢磨——中國小學生如何實現基因突變,大腦瞬間擴充內存,立時具備A.I.深度學習能力,秒成腫瘤學學者,動輒能搞出碩博士水平的論文,更將驚呼中國後浪天賦異稟,未來是巨大威脅了。
拋開調侃,從根源上說,這一事件也折射了目前轉型期法治打擊不力導致的整體社會亂象。
就拿近日的熱點新聞來舉例:山東菏澤校長邱兆海之子,被舉報偽造檔案頂替他人入公職,從11歲就開始領薪水。菏澤市牡丹區人民政府通報稱,冒名者邱之豪被「除名」,其父被免去校長職務,受到黨紀處分。涉檔案造假5人被處理,但網友不買帳,認為處罰太輕,應該追究法律責任。前浪利用公權力,為後浪操縱頂替冒充公職人員領取工資的事情,已經違反法律了,竟然僅是免職,黨紀處分?不得不說,正是這種「寬容」,導致此類事件一再發生。
這種做法,與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黨員幹部因貪汙腐敗落馬是「為子女謀取不正當利益」,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再回到昆明小學生發癌症論文事件上來。其實均屬於同一性質的行為:拼爹、造假。學術型父母沒有公權力給子女吃空餉,也絕不會忘記利用手中職權為子女謀取虛假的成果,從而不公平地贏得競爭,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將因此失去機會。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親的「爸」氣不只是單純的霸氣,為子女謀取利益不擇手段、搭上自己的公職和前途,甚至不惜違規違法犯罪。這種舐犢情深的邏輯實在不敢苟同:欺騙得到的東西能夠長久嗎?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還未形成,被父母言傳身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弄虛作假。頂著名不符實的光環,這樣的人生能走多遠?假設這次造假沒被發現,下一步,其父母是否還要安排他進同一個研究所,綁定了終生飯碗,所有別人(其父母及其博、碩士學生)做的成果全歸他,才算完?
比小學生基因論文更為可怕的是全鏈條造假的「基因」。從冒名頂替上學、就業、退休甚至受罰,到某些大賽造假,都是一群人在推動。由此導致的是,對政府公信力的傷害、對社會公平的傷害。由此造成的階層分化又造成對社會公平的二次傷害。因此,事後的全鏈條追責問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更急迫的是,如何改變全鏈條造假的基因。
此次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我們高度關注後續結果。如果查明真有貓膩,希望相關部門拿出直面真相、勇於改正的氣魄,以此為契機,好好治一治這股歪風,還我們一個清風朗月的世間。
責編 | 蘇暄 小脈
還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說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時間順序排列。
這可能讓你無法及時看到我們的文章。
為了以後我們能每晚6:30見面,我想邀請你
不見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