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引質疑 研究所回應:該生系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
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該研究項目獲得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此消息引發網友評論連連。經過質疑,專家組進行深入調查。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陳同學在指導教師、盤龍小區教師呂冬梅的帶領下,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他的日記中記錄到他還未接觸基於的真實含義,同年1月9日,陳同學表示老師們給了他「一個基因」,隨後陳同學「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在實驗記錄上,陳同學手寫了「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的筆記。1月10日實驗記錄中,陳同學表現出了困惑,直言「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師的幫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譯成蛋白後才能發揮作用」的道理。到了2018年1月13日,僅僅三天時間,陳同學就表示了解了PCR技術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設計等,了解了為何通過螢光強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達水平。著這不禁又引起網友熱議,這孩子在三天的理解能力真是驚人。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評論說,「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回應表示,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該研究項目獲得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當然,也許有那些天資特別聰穎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天賦。但網友和媒體挖掘的陳同學實驗記錄中的「陳老師」和「楊老師」與其不同尋常的關係,讓大家對「神童」還「造假」產生更多疑問。「網上有評論說,這個項目我這個研究生都搞不出來,那可能只能說明這位研究生導師的水平沒有人家小學生老師的水平高。」這位老師稱,公眾要理性看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