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人造神童」何時休?

2020-12-12 新浪輿情通

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緊接著,就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針對相關輿情發布了聲明: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針對此輿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7月15日,獲獎小學生父親發聲明致歉,承認在項目申報過程中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同時,他向大賽組委會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

醫學「神童」?獲獎小學生科研水平過高遭質疑

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各類專業名詞和研究方法出現在六年級小學生的研究項目中,不禁讓網友感到驚訝與疑惑:該項研究的水平可以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準;且在實驗記錄中,該學生曾寫道:「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不太了解基因」…

社會上不乏天賦異稟的小學生出現,但就該項目而言,似乎有些超出小學生的理解和積累範圍。尤其根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初步核查,該獲獎小學生為研究員之子,項目完成的背後愈發吸引網友「一探究竟」。

根據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顯示,事件在全網的熱度指數峰值達到71.48,獲獎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是否存在父母借工作之便代孩子做項目之嫌?青創賽的權威性去哪兒了?截至7月15日10時,事件在全網引發7.62萬條相關信息,平均傳播速度22295.41條/時,一系列疑問使得事件在全社會範圍內熱度高漲,並形成一定討論規模。

此外,有262家新聞媒體先後對事件作出報導,包括中央級媒體27家、省級媒體89家、地市級媒體95家等。各界媒體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為「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的深入調查推波助瀾。

人民網發問,「是神童還是造假?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官方微博@看度新聞 諷刺:中小學生都能隨便使用國家級實驗室了?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意義在於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優秀人才的湧現;從廣義上講,對建設創新型國家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而近年來,競賽初衷發生一些偏離,獲獎級別與名次在學生的升學或評優中被當作加分項,使得一些家庭對這類科技競賽十分熱衷。

站在研究員的肩膀上,靠如此「高深」的研究項目獲獎,部分公眾質疑學術不端的同時,開始思考:「學二代」擁有的各種資源,是不是靠公平競爭的手段獲得的?是否存在將父母自身資源優勢轉化為子女「教育機會」優勢,為孩子鋪出一條升學捷徑的可能?

「學二代」崛起,「資源壟斷」成公眾擔憂

「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正讓一部分人將目光聚焦在「學二代」的「崛起」上。

前不久,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陳玉鈺「修改成績被保研」事件,已經讓學術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展開關於「學二代」現象和「教育公平」問題的大討論。據報導,陳玉鈺的母親是該校信息學院的教授,父親也是同一學院的副教授,家庭經濟條件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擁有天然的教育資源優勢,陳玉鈺可以說是一名典型的「學二代」。

但改分保研的發生,挑動起公眾的敏感神經。在普通網民看來,陳玉鈺在保研流程上「弄虛作假」,是一種「舞弊」行為,「教育公平」正成為普通網民的積極訴求。

今年年初,有媒體發文報導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核心期刊《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篇。

而彼時輿論就充斥著不少負面聲音,有網友質疑主編王松奇違規,《銀行家》期刊淪為以權謀私的工具。

像陳某石、陳玉鈺、王青石這類依靠父母迅速成長的「人才」並不在少數,上到研究生、下到小學,父輩間的優勢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傳遞到了下一代的教育機會獲得、教育成就獲得上。

能夠參加全國性大賽獲獎、能夠修改成績獲得免推資格,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每一起事件背後,都是學術腐敗行為,都是對教育公平制度的肆意破壞。

一直以來,「二代」現象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富二代」「官二代」「窮二代」儼然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公共話語,如今「學二代」走進公眾視野。人們借「二代」諷刺資本在家庭(家族)內部代際傳遞(代代相傳)的現象的同時,也愈發擔憂:優質資源將逐漸被少數人壟斷,部分人會失去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走捷徑讓別人無路可走?人為製造不公需遏止

本次「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之所以令公眾不齒,在於打破了公平競爭原則,依靠天然優勢去搶佔有限的教育資源。

現代快報 發表文章稱:根據相關政策,未來,獲獎者會在升學、擇校上獲得加分。這種做法,在人為製造教育不公,必須遏止。

光明日報針對「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一事評論道,一些人的所謂「捷徑」,卻可能讓其他人無路可走。這些通過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獲取的隱形加分,搶走的正是本應屬於其他孩子的機會……該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熱議,也正是由於這種有恃無恐的「隱形加分」輕易戳中了公眾的神經,在海量「太自卑了」等自嘲式留言背後,是許多人的教育焦慮與公平期許。多數人眼中那些剛性的規則」「程序」「底線,在現實中如此輕易被突破。

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流動共享,是現代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孜孜追求。而如何維護「教育公平」這股清風正氣,讓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機會,是當下避不開的話題。

數據說明:本文由新浪輿情通撰寫製作,數據來源於新浪輿情通、微熱點、鈾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數據產品,部分引用外部公開數據與資料。歡迎引用及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眾怒,人造神童何時休?
    人造「神童」何時休?  近日,層出不窮的人造「神童」事件引發公眾熱議。  ●12歲小學生癌症研究論文獎項被撤  7月12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學生陳某某憑藉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強烈質疑,有網友指出該項目科研難度相當於博士研究生水平。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回應來了
    對此,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獲獎項目學生系該所一位研究員的孩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 「神童」的跌落: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事件始末
    7月13日,昆明一小學生陳某在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因研究直腸癌基因敲除獲獎迅速在網上傳播,刷爆朋友圈,也因此引起了網友的質疑。7月14日,雲南科協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7月15日,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的父親在網上發表公開道歉,隨後該小學生所獲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從神童到走下神壇,只用了三天的時間,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奇蹟。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老師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
    近日,昆明有一位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大獎的新聞特別火。引發爭議的獲獎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神童」不斷: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16歲女孩日寫2000首詩?
    前兩天出了一則新聞,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報導,引起了大家的一陣矚目:「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經過調查後,該獎項被撤回。小學生研究直腸癌獲獎被撤回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最新回應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發爭議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該賽事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引發爭議的獲獎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究竟是神童出世,還是父母包辦鋪路?
    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幾天完成零基礎入門,輕鬆搞定了普通碩博生十年研究,最後獲得了創新大賽的大獎,實在太讓人震撼了。這個小學生陳同學,僅僅六年級,獲獎的課題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他的成果刊登在創新大賽官網上。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按照這10點處理如何
    【小學生堪比博士生,研究癌症基因獲全國大獎,或涉嫌學術腐敗,如果按照這10點進行處理如何?】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中科院研究人員之子,短短的時間內,就拿下難度堪比博士生的課題——「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從而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
  • 小學生研究基於獲獎,是存在的神童,還是有虛假的真相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引質疑 研究所回應:該生系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 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該研究項目獲得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此消息引發網友評論連連。經過質疑,專家組進行深入調查。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獎項被撤銷,包裝的「神童」扛不了創新的大旗
    科技日報評論員沸沸揚揚的「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國家級大獎」事件今晚有了初步結果。撤銷的理由是,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違反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規則(2018年修訂)》評審原則第三條:「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之規定。
  • 又一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被捕;官方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
    7 月 8 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布《2020 年 07 月 08 日藥品通知件待領取信息發布》,其中包括上海綠谷製藥 450mg 規格甘露特鈉膠囊的相關信息,外界猜測該藥新規格未獲批准。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最新回應!7 月 12 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獎引發爭議。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神童的背後,是通往名校的捷徑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件事兒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居然完成了一些碩士博士都感到棘手的課題研究。一時間神童之名,呼之欲出。首先是調查的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而孩子家長也出來道歉,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換句話講,就是承認這個成果不是孩子自己做出來的。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得全國大獎,是神童還是有黑幕?
    結直腸癌研究,基因工程試驗,這些在大部分普通人的眼中,絕對是高大上的科學研究,至少也是碩士、博士的項目,但是你可能想像不到,昆明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卻憑著這樣的研究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大獎。他的申報項目名稱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看到這個我連題目都讀不順的項目,不由得感慨真是一個天才啊!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得全國大獎!人民網評:青創賽,該徹底反思了!
    近日,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研究直腸癌項目,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事情,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這位小學生獲獎的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位小學生能掌握普通人都無法了解的高端學術研究,不得不讓人懷疑有學術造假的成分在內。許多網友對此都存在著質疑,而網友們質疑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 人造神童何時休?
    最近被嚴打的一位,是小學生陳某石。據報導,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第二天,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最新的處理結果則是,專家組為「工作的失誤」向公眾致歉,獲獎小學生父親為自己的「過度參與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致歉。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也如此理直氣壯
    文 | 難得君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我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再接著是各種材料的編寫,審核,參加多次覆審,最後由各賽區評選出名次,優勝者參加全國的評選。那麼,一個明顯超越小學生水平的項目,卻一路打通關,直到第二年被媒體爆料才來複查,說明什麼呢?每一個參與審核,評選的指導老師,專家,評委,其實都知道是造假,但是大家都不說話。
  • 14歲傳銷少女一天創作2000首詩,「神童式」教育何時休?
    二、如此「拼爹」,11歲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神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前有天才少女,後有11歲小學生通過研究基因突變「在結腸癌發展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了普遍的質疑。想想小編自己,在六年級的時候,都不知道癌症的「癌」怎麼寫,跟別說研究癌症了。
  • 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7月13日,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對上遊新聞表示,已經注意到輿論對於陳同學基因研究的關注。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有遠見的父母,都不怕孩子「平凡」
    最近有兩條關於「神童」的新聞都上了熱搜。第一條是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憑著【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三等獎。在陳同學上了熱搜後不久,又有一位類似的「神童」也上了熱搜經過調查後發現,原來這兩個孩子都是「人造」神童。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需要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據悉,該小學生父母所在單位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作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當絕大多數小學生還在看動畫片或參加才藝培訓班時,卻有小學生竟能「研究癌症獲獎」。都是小學生,差距怎麼這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