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緊接著,就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針對相關輿情發布了聲明: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針對此輿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7月15日,獲獎小學生父親發聲明致歉,承認在項目申報過程中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同時,他向大賽組委會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
醫學「神童」?獲獎小學生科研水平過高遭質疑
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各類專業名詞和研究方法出現在六年級小學生的研究項目中,不禁讓網友感到驚訝與疑惑:該項研究的水平可以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準;且在實驗記錄中,該學生曾寫道:「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不太了解基因」…
社會上不乏天賦異稟的小學生出現,但就該項目而言,似乎有些超出小學生的理解和積累範圍。尤其根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初步核查,該獲獎小學生為研究員之子,項目完成的背後愈發吸引網友「一探究竟」。
根據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顯示,事件在全網的熱度指數峰值達到71.48,獲獎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是否存在父母借工作之便代孩子做項目之嫌?青創賽的權威性去哪兒了?截至7月15日10時,事件在全網引發7.62萬條相關信息,平均傳播速度22295.41條/時,一系列疑問使得事件在全社會範圍內熱度高漲,並形成一定討論規模。
此外,有262家新聞媒體先後對事件作出報導,包括中央級媒體27家、省級媒體89家、地市級媒體95家等。各界媒體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為「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的深入調查推波助瀾。
如人民網發問,「是神童還是造假?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官方微博@看度新聞 諷刺:中小學生都能隨便使用國家級實驗室了?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意義在於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優秀人才的湧現;從廣義上講,對建設創新型國家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而近年來,競賽初衷發生一些偏離,獲獎級別與名次在學生的升學或評優中被當作加分項,使得一些家庭對這類科技競賽十分熱衷。
站在研究員的肩膀上,靠如此「高深」的研究項目獲獎,部分公眾質疑學術不端的同時,開始思考:「學二代」擁有的各種資源,是不是靠公平競爭的手段獲得的?是否存在將父母自身資源優勢轉化為子女「教育機會」優勢,為孩子鋪出一條升學捷徑的可能?
「學二代」崛起,「資源壟斷」成公眾擔憂
「雲南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正讓一部分人將目光聚焦在「學二代」的「崛起」上。
前不久,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陳玉鈺「修改成績被保研」事件,已經讓學術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展開關於「學二代」現象和「教育公平」問題的大討論。據報導,陳玉鈺的母親是該校信息學院的教授,父親也是同一學院的副教授,家庭經濟條件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擁有天然的教育資源優勢,陳玉鈺可以說是一名典型的「學二代」。
但改分保研的發生,挑動起公眾的敏感神經。在普通網民看來,陳玉鈺在保研流程上「弄虛作假」,是一種「舞弊」行為,「教育公平」正成為普通網民的積極訴求。
今年年初,有媒體發文報導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核心期刊《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篇。
而彼時輿論就充斥著不少負面聲音,有網友「質疑」主編王松奇「違規」,《銀行家》期刊淪為「以權謀私」的工具。
像陳某石、陳玉鈺、王青石這類依靠父母迅速成長的「人才」並不在少數,上到研究生、下到小學,父輩間的優勢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傳遞到了下一代的教育機會獲得、教育成就獲得上。
能夠參加全國性大賽獲獎、能夠修改成績獲得免推資格,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每一起事件背後,都是學術腐敗行為,都是對教育公平制度的肆意破壞。
一直以來,「二代」現象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富二代」「官二代」「窮二代」儼然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公共話語,如今「學二代」走進公眾視野。人們借「二代」諷刺資本在家庭(家族)內部代際傳遞(代代相傳)的現象的同時,也愈發擔憂:優質資源將逐漸被少數人壟斷,部分人會失去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走捷徑讓別人無路可走?人為製造不公需遏止
本次「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獎」事件之所以令公眾不齒,在於打破了公平競爭原則,依靠天然優勢去搶佔有限的教育資源。
現代快報 發表文章稱:根據相關政策,未來,獲獎者會在升學、擇校上獲得加分。這種做法,在人為製造教育不公,必須遏止。
光明日報針對「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一事評論道,一些人的所謂「捷徑」,卻可能讓其他人無路可走。這些通過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獲取的「隱形加分」,搶走的正是本應屬於其他孩子的機會……該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熱議,也正是由於這種有恃無恐的「隱形加分」輕易戳中了公眾的神經,在海量「太自卑了」等自嘲式留言背後,是許多人的教育焦慮與公平期許。多數人眼中那些剛性的「規則」「程序」「底線」,在現實中如此輕易被突破。
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流動共享,是現代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孜孜追求。而如何維護「教育公平」這股清風正氣,讓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機會,是當下避不開的話題。
數據說明:本文由新浪輿情通撰寫製作,數據來源於新浪輿情通、微熱點、鈾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數據產品,部分引用外部公開數據與資料。歡迎引用及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