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傑叔。
近來學術界嚴打的力度空前的大,對於2020年的最難學子們來說,應該也算是一種安慰。最近被嚴打的一位,是小學生陳某石。據報導,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
雖然不知道這是個什麼獎項,但是聽起來,就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隨即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第二天,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最新的處理結果則是,專家組為「工作的失誤」向公眾致歉,獲獎小學生父親為自己的「過度參與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致歉。簡單的一個道歉,為這個案件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是案件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只是冰山一角。
急功近利的父母
像陳某雲的父親這樣「過度參與」孩子評獎的父母,生活中不要太多,隨便翻一翻朋友圈,肯定有父母在轉「請幫我兒女/兒子忙投一票」的連結。事情雖小,但是對於孩子的影響卻不小。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是畫師,家長在白紙上面畫什麼,孩子就會表現什麼。如果孩子每天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是父母對於獲獎的勢在必得,而不是過程中的努力付出,那麼這樣的孩子的未來,是堪憂的,因為他們可能為了成功不擇手段。都說在中國做父母是最累的,從胎教,到早教、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畢業,孩子的每一個機會都是父母拼命爭取的後果。於是我們看到,前有為九歲孩子制定軍事化時間表的「北大拼媽」,後有年花費20萬給小學一年級兒子上課外班的「海澱拼爸」,那些有錢有權的父母尚且如此,普通一點的父母又怎麼能不加緊一步?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是成名之後的殘酷,張愛玲卻沒有說。而很多的父母,則沉浸在童星的美夢中,以為孩子成了童星,就是全家的光榮,卻忽略了那背後的代價。
我想到了林妙可,9歲就因為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紅遍了全世界,之後便自然而然走上了童星的道路。
童星的身份給她帶來了名氣,但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裡面又豈會是只有名氣。林妙可的未來都被她媽媽滿滿地規劃好了,小到服裝,大到一切演出事宜,都要過她這一關。在林媽媽的安排下,林妙可開始不停地接商演,甚至去給助孕活動代言。這段時間,林妙可的名氣被快速消耗,這樣低檔次的曝光不僅沒有給林妙可帶來人氣的增長,反而讓觀眾對她感到了厭倦。
於是,雖然林妙可一心想要進入娛樂圈,卻相繼被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拒絕。
追名逐利的孩子
林妙可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讓人惋惜。雖然將林妙可視作賺錢機器的林媽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對於林妙可來說,整個社會都浸淫著的「賺快錢」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都會問小學生一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早些時候的小孩,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想當科學家,想當工人,想當司機,想當發明家。而現在的小孩,答案則出奇的統一,想當網紅。並不是說想成為網紅就一定是壞事,很多的網紅,像李佳琦,他工作努力,專業性強,憑藉自己的興趣和熱情,從默默無聞做到第一主播,這是他辛勤付出的回報。如果看到這一面,那麼想要成為李佳琦,也是很勵志的,但是更多小孩,只是看到了網紅在人前的光鮮亮麗,卻忽視了他們背後的辛酸。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大人的映射,因為看到大人對網紅趨之若鶩,因為看到網紅賺錢輕鬆又多,所以他們才想要成為網紅。而事實上,那些讓人羨慕的網紅背後,都有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才能熬過去的辛苦。
與林妙可有相似的出發點,卻走上完全不同道路的,是楊沛宜。
奧運會開幕式歌唱祖國音樂的獻聲者,就是楊沛宜,只是因為處於換牙期,張藝謀導演為了最好的現場效果,才採取了這個方法。第二年,楊沛宜籤約了金牌大風唱片公司,但是楊爸爸很快就後悔了,於是他拒絕了公司對於楊沛宜的包裝,並且在2012年9月,楊沛宜與21位童星一起演唱了《北京祝福你》後,安排她回到老家,重新做回一名普通小學生。看起來,楊沛宜錯過了最好的出名的機會,但事實上,楊沛宜的生活非常精彩,她考上了重點中學,還參加了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
楊爸爸曾說,「任它滿城春色宮牆柳,我自獨上西樓勸斜陽」,想來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培養了楊沛宜淡泊名利的品性。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多年前,美國南部的一個鄉村院子裡,有一個男孩,開心地對著月亮跳啊跳。看到這一幕的媽媽,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呀?」男孩指了指月亮,興奮地說:「我要到月球上去!」這位媽媽說:「好啊,你一定不要忘記回家哦。」你或許已經猜到了,這位小男孩,就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小時候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因為媽媽的鼓勵,最後成為了現實。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區別只是,父母怎麼對待這個天才。
《最強大腦》曾經有兩位選手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辛哲,他從小就喜歡畫畫,而且頗有天賦,但是在他的父親看來,畫畫是不務正業。為了不讓辛哲畫畫,辛爸爸經常扔掉他的畫筆,撕掉他的畫紙。高考的時候,辛哲也只能按照父親的希望,報考了計算機專業。我曾經說過,我欣賞辛哲這樣的人,因為他沒有寧為玉碎,去跟父親有任何的衝突,他也沒有停止過畫畫,而是一直為夢想在努力。但是,我更希望,辛哲有一個理解自己的父親,就好像,孫亦廷的父親一樣。在參加《最強大腦》之前,放學後的孫亦廷身上經常出現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那都是同學推搡所致。因為聽覺異於常人,而且好動,孫亦廷在同學們的眼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咖。但是孫爸爸帶他做過許多檢查,得出的結論都是:完全正常,但就是聽力完全超越常人,對數字的敏感也異於常人。為了保護兒子的天賦,孫爸爸賣了學區房,帶著兒子遠赴澳大利亞學習和生活。在澳大利亞,音樂和體育的天賦是最受重視的,孫亦廷不僅沒有再遭受校園暴力,反而被校長、老師、同學當作寶貝看待。談到對孫亦廷的未來規劃,孫爸爸表示並沒有期望把他培養成音樂家,「只希望他健健康康長大。如果他喜歡的事和他的天賦能有關係,那就很完美了,當然這事得是對社會有價值的。」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能有一個天才小孩,是很幸運的事情,但是對於天才小孩來說,最幸運的,是有一個理解自己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多面的、立體的,我們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標準去要求他。因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送快遞也能認證人才,獲得百萬補貼。父母要做的,是挖掘孩子身上的寶藏,而不是打碎孩子閃光的那一面。靜等花開,也許他永遠不會開花,但是說不定,他會是一棵參天大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