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國人對「神童」的迷戀與推崇,可謂古已有之。流傳下來的「神童」範本更是花樣百出:有記憶力超群者如晏殊五歲能詩、七歲能文;有文思泉湧者如寇準三步成詩;有臨危不亂、機敏過人者如司馬光砸缸,還有物理知識豐富者如文彥博灌水浮球……這些「神童」通過口口相傳為世人所熟知。父母也經常拿來當作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激勵孩子,也更鼓勵自己:我的孩子當然也有可能成為神童。
1974年5月,已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到中國訪問,看到當時全國高考已經全面廢除,中國的人才培養陷入停滯階段。有沒有可能小範圍儘快培養一批尖子人才?李政道出於這個想法,向國家提出了一個建議:「能否參照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一批有天賦、有條件培養的十三四歲的少年,直接送到大學裡去培訓。」而培養這批人才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很快,新中國第一位「神童」寧鉑閃亮登場了:2歲半時能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傳》。
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給兼任中科院院長的副總理方毅寫了一封信,推薦了這位江西贛州八中的13歲天才少年。方毅讀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屬中科大,可以破格錄取寧鉑進入大學學習。
以招收寧鉑為契機,中科大開辦了全國首個大學少年班,21名天才少年成了中國最早的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也就在這一年,其他11所高校也開始招收15歲以下高智商少年入校。寧鉑本人還創造了一項紀錄:中科大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以19歲的年齡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
經過一年適應期學習,14歲的寧鉑被分配到理論物理專業,但是他根本不喜歡物理。寧鉑開始厭惡「神童」的光環,不滿自己被人擺布的命運。後來,他向老師申請去南京大學學習天文學,被果斷拒絕。
終於,「神童」稱謂的不斷暗示,使他變得自大,也變得害怕失敗,畏縮不前。他曾經連續三次嘗試考研,卻每次都在踏入考場前棄考,甚至威脅老師,逼他去考試的話他就要逃跑。結婚後,寧鉑開始練氣功、吃素,偶爾會離家出走,甚至逃去寺廟出家又被找回來。1998年,寧鉑還參加了一次央視《實話實說》節目,探討「神童教育」。在節目中,他頻繁搶話筒發言,抨擊「神童教育」。2003年,寧鉑正式離開中科大,出家五臺山研究佛學,「神童」傳奇就此落幕。
新中國第一屆少年班,最終為國家提供了一批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噓的是,當年最炙手可熱的幾名天才少年,最終都歸於平凡。反而是低調的、被保護得很好的學生,最後普遍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例如後來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始人的張亞勤,以及英國伯明罕大學計算機學院首席教授、中科大大師講席教授姚新等人。
1999年,一個名叫劉亦婷的成都女孩依照母親精確無誤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斬獲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的父母很快將對女兒的教育經歷寫成了一本《哈佛少女劉亦婷》。這本書一經推出,就成了國內家長的「聖經」,光是正版就賣出200多萬冊。在20世紀90年代末留美熱的大背景下,劉亦婷就這樣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個神童,而且是可複製、可翻版的神童。從此,人造「神童」時代開始。
「神童」培訓班學生在練習「蒙眼識字」。
估計誰也沒料到,隨著教育的相對普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神童到了今天,發展出了很多魔幻般的版本。
「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三次冠軍,10歲一年內通過了20門自學考試課程,11歲南京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這份看起來很「唬人」的簡歷,讓少年何宜德受到輿論關注。
此前,最受爭議的莫過於他3歲時在雪地裡裸跑。當然,這離不開他的爸爸在後面助推。他的父親(被媒體稱為「鷹爸」)曾是一位物理老師,後來辭職創業,兒子是自己的試驗品,也是自己的「產品」。
再比如,最近被媒體曝光的雲南神童事件:雲南昆明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得三等獎。
事件爆出後,所有人的反應是:小學生就可以研究基因了嗎?這樣的研究課題顯然早已超出一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更何況還發表了一篇論文。記者經查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現,這名孩子家長的研究方向與參賽項目幾乎完全一致。很快,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該項目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這名孩子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也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的編撰,並向公眾道歉。
其實,他無須向公眾道歉,他最該對自己的孩子說抱歉:人生沒有捷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有可能收穫碩果纍纍的明天。
如果說研究員父親想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幫兒子謀一個大賽名額是父母望子成龍的一種投機行為,那麼下面這位14歲便日作詩2000首的天才少女便是另類的「神童營銷」。
這個女孩名叫岑怡諾,號稱「全球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擁有驚世才華,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此外她的頭銜數都數不清,小小年紀已經是多個品牌的創始人,還擁有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這類高大上的頭銜。
網友上線打假髮現:岑怡諾出版圖書的「中國人民出版社」並不存在。她和父親擁有的「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中國國際新聞網」無備案。不過,14歲的岑怡諾已在開培訓課,每人收費約5000元。岑怡諾在一次演講中說,要通過賣課在今年8月1日買一輛200萬元的瑪莎拉蒂。
至此,一個個人造「神童」在質疑聲中逐漸現出原形,最終被證實是商業包裝的產物,目的就是兩個字——圈錢。
細數這些「人造」神童,他們的每一步「天才行為」,其實都是一次精心的網絡策劃。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
比如前文提到的何宜德的父親不僅將「鷹式教育」試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還在2016年創辦了所謂「鷹爸公學」,打造一系列「鷹爸公學神童班」「鷹爸公學天才班」「小領袖特訓班」等。事實上,鷹爸對兒子的每一次「包裝」,背後都有一個贏利模式。他鼓吹兒子玩戶外厲害,是因為他自己的教育公司也涉及這方面的培訓,還有編程和機器人遊戲,也可以招生。這樣,兒子就不僅是一個「產品」,還是代言人。
同樣,岑怡諾的父親創辦的是紹興到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主頁看起來金碧輝煌,透露著一股一步到位的狠勁。但當記者撥打公司電話時,得到的永遠只有空號播報。
除了這種「自賣自誇」式神童營銷模式,近年來,全國各地還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神童」培訓班,比如宣稱「量子波動速讀」「蒙眼翻書穿針」「一分鐘閱讀上萬字」,打著高科技旗號販賣偽科學。
據一位曾帶著孩子參加過類似培訓的家長陳女士介紹,對方宣稱通過他們的培訓,孩子讀書的速度,不要說一目十行,一目一頁也不在話下,甚至一分鐘就能讀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這還不算最神的,據這些培訓老師所言,掌握這種「波讀」方法,如果天賦足夠高,學到高深的程度,甚至還能開闢「天眼通」,也就是蒙住眼睛,照樣還能「看」書。培訓者再三強調此事背後有高深的科學作為理論依據。效果如此「神奇」,收費自然也要對得起「身價」,一個周期的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的輔導,以及七天的冬夏令營,收費18800元。
陳女士家的孩子小雨今年11歲,在石家莊某學校讀五年級。曾經在一家名為沐憶學堂的培訓機構培訓過一段時間,不過小雨並沒有練就「量子速讀」的本領。記者拿來兩本厚厚的青少年讀物為小雨檢測學習成果,小雨翻書的速度果然很快,記者連頁碼都沒看清,他就已經看完了,緊接著,他又翻了兩次書。不過,遺憾的是,小雨並沒能記住書裡的內容。按照小雨從老師那學來的說法,所謂的高速閱讀,只不過是記住書中的隻言片語,或者是某個情節,再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
顯然,陳女士的錢算是白花了。「這麼貴的培訓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方給出的理由是孩子沒有天分,這讓我非常氣憤。」陳女士承認自己上了當,如今後悔莫及,她決定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經過一番查證,記者發現這家被陳女士稱為騙子的沐憶學堂早在去年就被媒體爆出虛假宣傳,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通報稱,沐憶學堂在宣傳冊上發布的相關內容涉嫌違法,已立案調查。除了在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石家莊、濟南、駐馬店等地都有類似機構,有的稱「量子波動速讀」,有的稱「全腦開發」,違反基本常識和教育規律,不光騙錢而且害人,堪稱又「黑」又「惡」。
據了解,有的機構在進行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培訓時,眼睛是「訓練」的重點,除了有人工照明訓練,眼球多方向運動,還有「瘋狂眨眼」等等訓練法。眼科醫生就指出,靠這樣的訓練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缺乏科學依據,反而有可能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
新世紀的少年班學生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前赴後繼」、熱衷且痴迷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並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去萬般成全?
有網友評論,聽到「神童」培訓班「量子波動」的翻書聲,更像是腦子裡水的聲音!家長交的不僅是「智商稅」,更是「焦慮稅」。確實,這類培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且長盛不衰,歸根結底是家長「神童情結」在作祟,機構針對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心態,忽悠家長,讓家長交納高昂的「焦慮稅」。
實際上,教育焦慮已成為當前很多家長普遍面臨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提交了一份關於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提案。提案中表示,她曾就家庭教育開展了對15000多名家長的在線調查,8000多名小學生家長中有80%焦慮學習成績和小升初壓力;2800多名中學生家長中有60%仍然為學習成績、升學而焦慮。
說起家長的這種焦慮感,就不得不提起那句赫赫有名的金句格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既然是「一條線」,就應該有標準和尺度。比如說3歲的孩子應該掌握什麼樣的技能、會說多少話、能跳多高;6歲的孩子該學習什麼知識、該背多少首古詩詞、唱多少兒歌、會算幾以內的加減法等。一旦哪個孩子沒有達到這個規定的標準,那就應該算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吧。
但是,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而這裡的基因除了會受父母雙方智力水平的影響外,還與母親懷孕和生產時的內外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更何況,人的發展絕不僅僅只有智力這一項內容,還有諸如體能的發展、個性的發展、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等,每一項對於孩子未來的獨立和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孩子智力可能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卻擁有很好的性格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因而在社會上很容易結交到感情深厚的朋友,一起打拼事業,最後有所成就,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系統」所提倡的那樣,人的智力系統是由多維而非單一的某個指標組成的。以前我們可能只知道盯著那個「智商」(也就是IQ)的數值,而忽視了關注孩子的綜合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水平的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振宇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則直截了當地指出「神童現象」是因為當前我國仍有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迷信觀念引領著早期教育活動。比如「早期經驗決定人的一生」「單一模式可以造就兒童成才」「復古能振今,非讀經難以造就棟梁之材」……
關注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個網紅校長鄭強。面對當下孩子超前教育的現狀,鄭強教授曾痛心疾首:「中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線上!」
鄭強認為:「讓小孩子做大人的題,沒有時間玩,這不僅過早地透支了他們的潛力,也限制了他們本該活躍的思維。如果真的要把人生比作一場賽跑的話,那也一定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所謂的起跑線即使真的存在,那也是無關緊要的。誰會真正關注馬拉松比賽剛開始時候的一時輸贏呢?」
(本刊記者 張配豪《人民周刊》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