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背後的焦慮

2020-08-26 人民周刊

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神童」成長史

國人對「神童」的迷戀與推崇,可謂古已有之。流傳下來的「神童」範本更是花樣百出:有記憶力超群者如晏殊五歲能詩、七歲能文;有文思泉湧者如寇準三步成詩;有臨危不亂、機敏過人者如司馬光砸缸,還有物理知識豐富者如文彥博灌水浮球……這些「神童」通過口口相傳為世人所熟知。父母也經常拿來當作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激勵孩子,也更鼓勵自己:我的孩子當然也有可能成為神童。

1974年5月,已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到中國訪問,看到當時全國高考已經全面廢除,中國的人才培養陷入停滯階段。有沒有可能小範圍儘快培養一批尖子人才?李政道出於這個想法,向國家提出了一個建議:「能否參照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一批有天賦、有條件培養的十三四歲的少年,直接送到大學裡去培訓。」而培養這批人才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很快,新中國第一位「神童」寧鉑閃亮登場了:2歲半時能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傳》。

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給兼任中科院院長的副總理方毅寫了一封信,推薦了這位江西贛州八中的13歲天才少年。方毅讀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屬中科大,可以破格錄取寧鉑進入大學學習。

以招收寧鉑為契機,中科大開辦了全國首個大學少年班,21名天才少年成了中國最早的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也就在這一年,其他11所高校也開始招收15歲以下高智商少年入校。寧鉑本人還創造了一項紀錄:中科大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以19歲的年齡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

經過一年適應期學習,14歲的寧鉑被分配到理論物理專業,但是他根本不喜歡物理。寧鉑開始厭惡「神童」的光環,不滿自己被人擺布的命運。後來,他向老師申請去南京大學學習天文學,被果斷拒絕。

終於,「神童」稱謂的不斷暗示,使他變得自大,也變得害怕失敗,畏縮不前。他曾經連續三次嘗試考研,卻每次都在踏入考場前棄考,甚至威脅老師,逼他去考試的話他就要逃跑。結婚後,寧鉑開始練氣功、吃素,偶爾會離家出走,甚至逃去寺廟出家又被找回來。1998年,寧鉑還參加了一次央視《實話實說》節目,探討「神童教育」。在節目中,他頻繁搶話筒發言,抨擊「神童教育」。2003年,寧鉑正式離開中科大,出家五臺山研究佛學,「神童」傳奇就此落幕。

新中國第一屆少年班,最終為國家提供了一批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噓的是,當年最炙手可熱的幾名天才少年,最終都歸於平凡。反而是低調的、被保護得很好的學生,最後普遍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例如後來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始人的張亞勤,以及英國伯明罕大學計算機學院首席教授、中科大大師講席教授姚新等人。

1999年,一個名叫劉亦婷的成都女孩依照母親精確無誤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斬獲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的父母很快將對女兒的教育經歷寫成了一本《哈佛少女劉亦婷》。這本書一經推出,就成了國內家長的「聖經」,光是正版就賣出200多萬冊。在20世紀90年代末留美熱的大背景下,劉亦婷就這樣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個神童,而且是可複製、可翻版的神童。從此,人造「神童」時代開始。

「神童」培訓班學生在練習「蒙眼識字」。

「神童」越來越「魔幻」

估計誰也沒料到,隨著教育的相對普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神童到了今天,發展出了很多魔幻般的版本。

「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三次冠軍,10歲一年內通過了20門自學考試課程,11歲南京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這份看起來很「唬人」的簡歷,讓少年何宜德受到輿論關注。

此前,最受爭議的莫過於他3歲時在雪地裡裸跑。當然,這離不開他的爸爸在後面助推。他的父親(被媒體稱為「鷹爸」)曾是一位物理老師,後來辭職創業,兒子是自己的試驗品,也是自己的「產品」。

再比如,最近被媒體曝光的雲南神童事件:雲南昆明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得三等獎。

事件爆出後,所有人的反應是:小學生就可以研究基因了嗎?這樣的研究課題顯然早已超出一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更何況還發表了一篇論文。記者經查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現,這名孩子家長的研究方向與參賽項目幾乎完全一致。很快,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該項目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這名孩子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也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的編撰,並向公眾道歉。

其實,他無須向公眾道歉,他最該對自己的孩子說抱歉:人生沒有捷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有可能收穫碩果纍纍的明天。

如果說研究員父親想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幫兒子謀一個大賽名額是父母望子成龍的一種投機行為,那麼下面這位14歲便日作詩2000首的天才少女便是另類的「神童營銷」。

這個女孩名叫岑怡諾,號稱「全球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擁有驚世才華,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此外她的頭銜數都數不清,小小年紀已經是多個品牌的創始人,還擁有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這類高大上的頭銜。

網友上線打假髮現:岑怡諾出版圖書的「中國人民出版社」並不存在。她和父親擁有的「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中國國際新聞網」無備案。不過,14歲的岑怡諾已在開培訓課,每人收費約5000元。岑怡諾在一次演講中說,要通過賣課在今年8月1日買一輛200萬元的瑪莎拉蒂。

至此,一個個人造「神童」在質疑聲中逐漸現出原形,最終被證實是商業包裝的產物,目的就是兩個字——圈錢。

「神童」培訓大行其道

細數這些「人造」神童,他們的每一步「天才行為」,其實都是一次精心的網絡策劃。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

比如前文提到的何宜德的父親不僅將「鷹式教育」試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還在2016年創辦了所謂「鷹爸公學」,打造一系列「鷹爸公學神童班」「鷹爸公學天才班」「小領袖特訓班」等。事實上,鷹爸對兒子的每一次「包裝」,背後都有一個贏利模式。他鼓吹兒子玩戶外厲害,是因為他自己的教育公司也涉及這方面的培訓,還有編程和機器人遊戲,也可以招生。這樣,兒子就不僅是一個「產品」,還是代言人。

同樣,岑怡諾的父親創辦的是紹興到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主頁看起來金碧輝煌,透露著一股一步到位的狠勁。但當記者撥打公司電話時,得到的永遠只有空號播報。

除了這種「自賣自誇」式神童營銷模式,近年來,全國各地還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神童」培訓班,比如宣稱「量子波動速讀」「蒙眼翻書穿針」「一分鐘閱讀上萬字」,打著高科技旗號販賣偽科學。

據一位曾帶著孩子參加過類似培訓的家長陳女士介紹,對方宣稱通過他們的培訓,孩子讀書的速度,不要說一目十行,一目一頁也不在話下,甚至一分鐘就能讀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這還不算最神的,據這些培訓老師所言,掌握這種「波讀」方法,如果天賦足夠高,學到高深的程度,甚至還能開闢「天眼通」,也就是蒙住眼睛,照樣還能「看」書。培訓者再三強調此事背後有高深的科學作為理論依據。效果如此「神奇」,收費自然也要對得起「身價」,一個周期的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的輔導,以及七天的冬夏令營,收費18800元。

陳女士家的孩子小雨今年11歲,在石家莊某學校讀五年級。曾經在一家名為沐憶學堂的培訓機構培訓過一段時間,不過小雨並沒有練就「量子速讀」的本領。記者拿來兩本厚厚的青少年讀物為小雨檢測學習成果,小雨翻書的速度果然很快,記者連頁碼都沒看清,他就已經看完了,緊接著,他又翻了兩次書。不過,遺憾的是,小雨並沒能記住書裡的內容。按照小雨從老師那學來的說法,所謂的高速閱讀,只不過是記住書中的隻言片語,或者是某個情節,再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

顯然,陳女士的錢算是白花了。「這麼貴的培訓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方給出的理由是孩子沒有天分,這讓我非常氣憤。」陳女士承認自己上了當,如今後悔莫及,她決定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經過一番查證,記者發現這家被陳女士稱為騙子的沐憶學堂早在去年就被媒體爆出虛假宣傳,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通報稱,沐憶學堂在宣傳冊上發布的相關內容涉嫌違法,已立案調查。除了在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石家莊、濟南、駐馬店等地都有類似機構,有的稱「量子波動速讀」,有的稱「全腦開發」,違反基本常識和教育規律,不光騙錢而且害人,堪稱又「黑」又「惡」。

據了解,有的機構在進行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培訓時,眼睛是「訓練」的重點,除了有人工照明訓練,眼球多方向運動,還有「瘋狂眨眼」等等訓練法。眼科醫生就指出,靠這樣的訓練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缺乏科學依據,反而有可能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

新世紀的少年班學生

教育是否太著急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前赴後繼」、熱衷且痴迷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並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去萬般成全?

有網友評論,聽到「神童」培訓班「量子波動」的翻書聲,更像是腦子裡水的聲音!家長交的不僅是「智商稅」,更是「焦慮稅」。確實,這類培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且長盛不衰,歸根結底是家長「神童情結」在作祟,機構針對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心態,忽悠家長,讓家長交納高昂的「焦慮稅」。

實際上,教育焦慮已成為當前很多家長普遍面臨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提交了一份關於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提案。提案中表示,她曾就家庭教育開展了對15000多名家長的在線調查,8000多名小學生家長中有80%焦慮學習成績和小升初壓力;2800多名中學生家長中有60%仍然為學習成績、升學而焦慮。

說起家長的這種焦慮感,就不得不提起那句赫赫有名的金句格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既然是「一條線」,就應該有標準和尺度。比如說3歲的孩子應該掌握什麼樣的技能、會說多少話、能跳多高;6歲的孩子該學習什麼知識、該背多少首古詩詞、唱多少兒歌、會算幾以內的加減法等。一旦哪個孩子沒有達到這個規定的標準,那就應該算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吧。

但是,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而這裡的基因除了會受父母雙方智力水平的影響外,還與母親懷孕和生產時的內外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更何況,人的發展絕不僅僅只有智力這一項內容,還有諸如體能的發展、個性的發展、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等,每一項對於孩子未來的獨立和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孩子智力可能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卻擁有很好的性格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因而在社會上很容易結交到感情深厚的朋友,一起打拼事業,最後有所成就,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系統」所提倡的那樣,人的智力系統是由多維而非單一的某個指標組成的。以前我們可能只知道盯著那個「智商」(也就是IQ)的數值,而忽視了關注孩子的綜合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水平的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振宇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則直截了當地指出「神童現象」是因為當前我國仍有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迷信觀念引領著早期教育活動。比如「早期經驗決定人的一生」「單一模式可以造就兒童成才」「復古能振今,非讀經難以造就棟梁之材」……

關注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個網紅校長鄭強。面對當下孩子超前教育的現狀,鄭強教授曾痛心疾首:「中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線上!」

鄭強認為:「讓小孩子做大人的題,沒有時間玩,這不僅過早地透支了他們的潛力,也限制了他們本該活躍的思維。如果真的要把人生比作一場賽跑的話,那也一定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所謂的起跑線即使真的存在,那也是無關緊要的。誰會真正關注馬拉松比賽剛開始時候的一時輸贏呢?」

(本刊記者 張配豪《人民周刊》2020年第15期)

相關焦點

  • 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晶瑤)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的評論。其實,無論是「12歲準備碩博連讀」的「裸跑弟」,還是此前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和15000字小說」的天才少女岑怡諾,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神童」頻繁出沒,幕後推手絕不滿足於「人造」一兩個天才少年,瞄準的還是那些受育兒焦慮驅使、拔苗助長的父母的錢袋。
  • 《大器晚成》:神童文化背後的興趣班,隱藏著家長的焦慮與盲從
    每年學費高達17,604英鎊(約16萬人民幣)的St Thomas&34;神童文化&34;神童文化&34;神童文化&34;年少有成&34;神童文化&34;人生決勝期&34;出名要趁早&34;神童文化&34;神童&34;成名要趁早&34;神童文化&34;起跑線&34;神童文化&34;知識改變命運,興趣成就圈層&34;神童&34;拼命三郎&34;這就是我的興趣啊!
  • 講起來都是神童,背後卻全是生意
    但神童不一樣,神童不用到18歲才上大學,也不用大學畢業才走入社會。神童1歲就開始徒步暴走,3歲就走到社會面前,12歲不到,就已經在準備碩士和博士的考試了:看截圖不直觀,還是看他自己說吧。這個小朋友名叫何宜德,2008年出生的,今年12歲。別人1歲的時候才開始蹣跚學步,他已經能夠徒步暴走了。
  • 「裸跑弟」超級簡歷再受質疑,媒體: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每日電訊: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三次冠軍,10歲一年內通過了20門自學考試課程,11歲南京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
  • 13歲女孩在私塾任教,是教育神童還是招生工具?
    圖片來源:新京報奇特的是,神童家長都聲稱神童是可以培養的,而且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最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完全被自己掌控的人。在這些神童家長的宣傳和包裝當中,這些神童的「神奇」多是不可檢驗和測試的。甚至不少是以揠苗助長作為「神奇」的標籤,比如「裸跑弟」何宜德。
  • 「神童」的童年:4歲上私塾,10歲上大學,13歲回私塾任教
    圖片來源:新京報奇特的是,神童家長都聲稱神童是可以培養的,而且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最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完全被自己掌控的人。在這些神童家長的宣傳和包裝當中,這些神童的「神奇」多是不可檢驗和測試的。甚至不少是以揠苗助長作為「神奇」的標籤,比如「裸跑弟」何宜德。
  • 4歲神童、量子波動速讀……教育焦慮背後是否還有理性可言?
    視頻裡,年僅4歲的「神童」陳曦像是舉辦了一場粉絲見面會,面對眾多成年人的提問,侃侃而談。以「智者」身份答疑解惑,內容通透之極,令人驚嘆。我們來看看曦曦都說了些什麼:問:外面的競爭對手那麼多,我們該怎麼辦呢?答: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做大事業,你不能要求保護,受保護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 16歲浙江天才少女背後,是數以億計妄想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中國家長.
    還等著神童少女出場呢要不是評論區點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老氣橫秋的白衣姐姐就是神童本童的岑怡諾 如果這樣說的話那主頁君距離成為神童也就一步之遙了呢 更令人驚訝的是神童少女岑怡諾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掛上了「副主任」的職稱
  • 那些「人造神童」,到底滿足了誰?
    為什麼說不止是神童就滿足的了的了?雖然故事的結尾不盡然人意,但那時的「神童」還是「神童」,沒有半點摻假。精英社會的大門撬不開,就只好在門外扮精英,出生不是「神童」,那就造神童。02熱衷「人造」的背後有萬千父母《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無數父母的心。
  • 浙江神童少女爆紅背後,誰在製造神童?
    就想到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什麼都好學生」近日一位被稱作「神童其實翻看岑某諾的履歷,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演講或者當記者,不難發現背後都有其父母和家庭的影子目前很多家庭教育其實都在延續這樣一個育兒思路,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像中的優秀,努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把「神童」設為孩子的培養目標。
  •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已經成立調查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發布通報稱,撤銷該項目所獲獎項,專家組認定,該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已經成立調查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發布通報稱,撤銷該項目所獲獎項,專家組認定,該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獲獎小學生父親致歉,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
  • 「神童」遍地走的背後:暴走的父母不只坑了自己的孩子
    在健康的理念下,催熟的果蔬、短時間內養成的家畜都會被人們拒絕,為什麼轉過頭來敢讓自己的孩子速成神童呢02 規則與潛規則如果沒法把孩子培養成神童呢?那總有辦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先有翟天臨「不知知網」,後有仝卓將往屆生身份改為應屆生,更令人氣憤的是成績排名中下遊、甚至有幾門掛科的學生,憑藉補考成績和高質量論文取得保研資格。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一提到神童,你第一個想到是誰呢?是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傷仲永》,仲永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成為了村裡的神童。
  • 茶多酚小神童,背後的異形教育,牽扯著保研,出國留學機會
    茶多酚小神童,背後的異形教育,牽扯著保研,出國留學機會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
  • 為製造「神童」買單,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誰在製造「神童」?上述家庭無一不是在利益驅使下,向公眾傳遞「神童」的培養方式。家長為孩子後天學習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無可厚非,但先天的優勢不能強求。過早地為小小年紀的孩子設定智慧的基準線,會不會成為他們今後學習的阻礙?
  • 精心培養的4歲「神童」,才入園就被勸退,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導讀:精心培養的4歲「神童」,才入園就被勸退,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精心培養的4歲「神童」,才入園就被勸退,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裸跑弟」12年後再刷屏,14歲少女日均作詩2000首:人造神童,造的是焦慮
    一部分家長,也許是不甘於平凡,也許是出於某種焦慮,也許是為了彌補自己少年時並不是天才的遺憾,他們開始嘗試在自己孩子的人生裡拉動進度條,讓孩子早早「成功」。 讓孩子成為「神童」,內服補腦也必不可少。因為「神童」市場一片廣闊,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方子,能讓孩子變聰明。
  • 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神童正在批量生產
    如果我們能夠對括號內的內容多加思考,「神童」的光環就會褪色。 如果我們把這些都理解為一般的網際網路「炒作」,也就過於簡單了。事實上,鷹爸對兒子的每一次「包裝」,背後都有一個「營利模式」。他鼓吹兒子玩戶外厲害,是因為他自己的教育公司也涉及這方面的培訓;還有編程和機器人遊戲,也可以招生。這樣,兒子就不僅是一個「產品」,也是代言人。
  • 小學生研究癌症,少女日均作詩2000首,「神童」背後真相太扎心
    一個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懂、要上網搜索才知道的孩子,居然能在短短幾天,做出了一個關於基因研究的課題,背後的真相大家可想而知其實,如果你認真瀏覽一下歷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名單,你會發現,這樣的「科學神童」、這樣「高大上」的研究項目並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