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2020年7月25日。
因為疫情推遲的高考,在平穩進行以後,最近也逐漸公布高考分數了。
大批普通學生開始報志願、選學校、選專業。
等待他們的,是接下來按部就班的高等教育生活,以及略顯忐忑不知是否順利的就業、走入社會。
但神童不一樣,神童不用到18歲才上大學,也不用大學畢業才走入社會。
神童1歲就開始徒步暴走,3歲就走到社會面前,12歲不到,就已經在準備碩士和博士的考試了:
看截圖不直觀,還是看他自己說吧。
這個小朋友名叫何宜德,2008年出生的,今年12歲。
別人1歲的時候才開始蹣跚學步,他已經能夠徒步暴走了。
所以到了兩歲,同齡小孩剛剛走穩的時候,神童何宜德已經能爬紫金山了。
這樣天賦異稟的孩子,不出名那天理難容啊。
於是乎,3歲那年除夕,在紐約紛飛的大雪裡,氣溫僅有零下13度的情況下,穿著小短褲裸奔的何宜德,成名了。
這麼有毅力又有靈力的孩子,4歲參加帆船比賽,5歲能開飛機,6歲給豐富人生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那當然都順理成章的事兒。
現在,同齡小孩剛剛過完人生中最後一個兒童節,才準備上初中。
何宜德已經準備同時攻讀碩博了。
哎呦,這是真·別人家的孩子。
都不敢比,人比人,氣死人。
02
世上真有天賦異稟的孩子嗎?
真的有。
王勃六歲作詩,莫扎特六歲就在慕尼黑巡演,寧鉑十三歲就進入中科大學習。
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把這些孩子,稱為「早慧兒童」,1972年,他就建議可以把13、4歲的早慧兒童,送入大學學習,提前接受符合他們智力水平的教育。
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學校裡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些智商碾壓同齡人,甚至可以挑戰老師的「學神」。你攪破腦汁都做不出的數學題畫不出的輔助線,他們看一眼就會,讓人第一次意識到,人和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發展時間,確實是有差異的。
1978年3月9日,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
我從來不否認這世界上有天才,有大量天才。也不否認何宜德,確實比同齡人要強,智力發展比同齡人要早要好。
但他的經歷,依然太玄乎了,玄乎到突破人類極限了。
1歲徒步暴走。
徒步暴走是什麼意思,百度百科上的定義,說這是「極限運動」的一種:
而更詳細的詞典裡,則解釋了,一般至少要連續步行10公裡以上,才能稱為「暴走」。
而一般來說,一周歲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沒多久,步子小步子慢,根本沒可能自己獨立連續走10公裡——畢竟這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也是一項並不輕鬆的運動。
所以我鬥膽猜測,這裡可能就是他爸爸在暴走,帶著孩子,然後孩子比同齡人能多堅持一點。
多走了兩步路,然後偷換了一個概念,稱之為「暴走」。
與之同理,2歲爬南京紫金山,可能就是在兩歲那年學會了爬樓梯,並且在紫金山上爬了兩步。(我們南京紫金山白馬公園那條路是全程有樓梯的)
3歲雪地裡裸跑,其實小孩新陳代謝快,只要父母心狠,短時間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說起來困難,但我生活中已經見過不少,它的前提是:
家長得有錢。
至於5歲開飛機,我們也能從媒體的公開報導裡看到照片,是這樣一種情況:
還有,那個他一年之內拿了三次的機器人大賽冠軍,叫做VEX,它本質上,是一個推廣教育型比賽。
這就是一個有著高大上名頭,讓家長去交錢,讓自己孩子獲得樂趣並且能給鍍金的比賽。家長交了不菲的費用後,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有擰螺絲和操縱手柄。也不能說這就是騙局,畢竟有錢人就是願意讓自己孩子多一些好玩的東西。當然,這一切都不是重點。
何宜德的經歷中,最唬人的,是8歲考入南京大學。
但如果你真的去查,會發現事實上,是這孩子8歲的時候,報名了南京大學的自考專科。而自學考試專科,人人都能報名,人人都能參與考試。
而且原則上來說,什麼學校是沒有區別的:
不能拿統招的眼光來看待自考,一般統招生講究學校的好壞,而自考只講究文憑,比如,北京大學和新疆大學的自考文憑等級是一樣的,全中國大學的自考文憑都一樣。只要自考文憑,不管是哪個省份哪個主考學校的,全國都承認,一律平等對待,所以只要某個大學有開設自考專業的資格,就都能報考。這和全日制本科的南京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因此,何宜德上的南大,和我們意識裡的那個名校,是兩回事。只是人家父親,借著南大的名聲,給自己宣傳了一把。
在這裡說8歲的何宜德,考入南京大學,是徹頭徹尾的偷換概念。
還有,何宜德的爸爸在採訪的時候告訴記者,他給孩子用兩個月時間上完了初中課程,一個月時間上完了高中課程。
聽著是不是很牛逼?
但如果再看看何宜德爸爸的採訪,細究一點:
會發現他剔除了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地理、英語等科目。
那到底還剩啥?
看到這,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
何宜德是不是神童,還有待商榷,但他爸爸確實在很努力地把自己孩子,包裝成神童。
03
事實上,這也不是何宜德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了。
早在2012年,他三歲的那次裸跑,就已經讓他上了各大新聞的頭條,給他贏來了一個「裸跑弟」的名頭。
一直以來,「裸跑弟」都是他爸爸何烈勝最得意的一個作品,並且從那天起,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用「裸跑弟之父」的名頭,在為自己的各種事業做宣傳:
看了是不是很勵志?
但如果你真的看過,他爸爸在網上傳的,有關何宜德在雪地裡裸跑的視頻,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當時紐約零下13度,大雪,只有3歲的何宜德邊哭邊追爸爸,一直說
「爸爸,你抱抱我。」
「爸爸,你能不能抱抱我。」
但是他爸沒有抱他,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命令他整個人趴倒到雪地裡,好讓他爸能拍一個視頻發到網上:
他爸爸把這,稱為自己的「鷹式教育」。
而「鷹式教育」的概念,來自於一個著名童話: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飛翔的本領。之所以說這是童話,因為這是經典謠言。
事實上那些被母鷹「推出巢穴」的幼鷹,早就會飛了,這是他們的本能。而母鷹之所以把它們趕出去,是因為巢穴就那麼大,它們長太大了,會擠到它們的弟弟妹妹,影響母鷹繁殖下一代...
而上面那個視頻,我也看不出什麼「鷹式教育」。
我只看到了一個想苦心經營自己孩子神童人設的爸爸,在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孩子做出神童的樣子博眼球。
有這樣的爸爸,何宜德後面那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名頭,以及一次又一次以「神童」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不這樣,怎麼唬人呢?
唬人為了啥?
錢!
2012年兒子裸奔出名後,何烈勝開始以「鷹爸」的暱稱行走江湖。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同齡孩子的父母急啊。
想讓孩子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好啊。
「鷹爸」非常善解人意,市場有需求,那他就解決這個需求。
於是乎,2016年,何烈勝註冊成立了教育培訓機構「鷹爸公學」,開始公開招生。
既然是培養神童,那每月學費一萬塊,也不多嘛。
然而,「鷹爸」真能培養出神童嗎?
我們來看他的教學方式。
這是2018年媒體對「鷹爸公學」的報導:
注意幾個關鍵點:
鷹爸公學,招收的是公立學校不要的「問題學生」。
主要進行的課程是「思維拓展、情商訓練、體能訓練」。
吃飯前要表演手語舞蹈《謝謝你》,朗讀感恩詞、弟子規、道德經。
要用左手吃飯,鍛鍊右腦。
這些,不就是一堆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教學?
有任何教學難度嗎?
和培養神童掛鈎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而「鷹爸公學」在教學上,最出圈的,無非是重複老步驟,讓報名的孩子在雪地裡狂奔,美其名曰挑戰極限。
但這極限的意義是什麼?
大概就是孩子遭罪,鷹爸賺錢吧。
更搞笑的是,家長們一位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是在向神童發展,其實鷹爸根本連教育資質都沒有。
2018年一篇《逃離鷹爸》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文章披露了在「鷹爸」教育機構中,受不了「挑戰極限」想要逃跑的孩子。
也是2018年,有媒體報導「鷹爸公學」無資質。
所以,什麼神童啊。
就是他爸爸借著兒子的名頭營銷,然後開培訓機構賺錢罷了。
04
當然,「神童」不是孤例,利用神童賺錢也不是。
比如前段時間,還有個更火的女孩,姓岑,這裡是她的簡介:
她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15000字小說。
一天是24小時,1440分鐘,除以2000就是0.72分鐘。這麼算下來,神童作一首詩只需要43秒。
這還需要不吃不喝不睡不做其他任何事一直在作詩才行——這已經不是人了,羅貫中吹「多智近乎妖」的諸葛亮時,也不敢這麼吹。
注意,人家僅僅是「目前一天」,也就說日後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不僅如此,在每一天保持高產出的情況下,她還能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出版了三本書。
這三本書涉及領域也是反覆橫跳,先是經典詩詞集,後來去搞正能量小說,再後來又不忘初心回到了詩詞本身。
已經很牛逼了吧?
還沒完呢。
她還是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
是多次演講比賽冠亞軍,
還是三個品牌的品牌創始人,
在簡歷之外,
還是雜誌社記者,
副主編.
顯然,看到這樣的神童,你第一時間想的,不應該是這小孩在吹牛逼,而應該去找她背後的人。
果然,這位不一般的女神童背後,也有一位好爸爸——
這位爸爸叫岑岷峨,是中國國際新聞雜誌記者。
爸爸是記者,孩子順理成章就成了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的學生記者。然後這位爸爸,一刻不停的,在宣傳自己那個「天才女兒」。
「少女詩人」、「著名演說家」、「神童」...
只有你不敢想,沒有他不敢說。
他甚至出了書,專門說自己如何培養出如此神童的女兒。
然而,如果你真的看了他女兒的演講視頻,會以為自己誤入了什麼傳銷網點,上面的傳銷大師,正在給所有信眾洗腦:
果然,翻看她父親的經歷,發現他們的祖師爺,是「陳安之」。而她父親,也創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至於在賣什麼。
懂的都懂。
05
無論是從一歲到十二歲,都吹得神乎其神的何小朋友。
還是14歲,一天寫2000首詩的岑小朋友。
與其說他們是神童,倒不如說他們是家長的賺錢工具,是他們家長的提線木偶。
而帶著神童光環的木偶背後,是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商業鏈條。
瞄準的是為了教育資源心急焦慮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而那些賺錢的人,才不管自己撒的謊離譜不離譜。
因為他們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總有父母天真的願意相信,相信各種好的培養方式。
我作為外人,無法判斷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但我絕對不會對我的孩子做這樣的事情。
因為這樣對孩子不公平,孩子也很難快樂。
可能對他們說。
他們錢賺到了。
家長也功成名就了。
至於孩子快不快樂,一點都不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