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來都是神童,背後卻全是生意

2021-02-08 為你寫一個故事

01

今天是2020年7月25日。

因為疫情推遲的高考,在平穩進行以後,最近也逐漸公布高考分數了。

大批普通學生開始報志願、選學校、選專業。

等待他們的,是接下來按部就班的高等教育生活,以及略顯忐忑不知是否順利的就業、走入社會。

但神童不一樣,神童不用到18歲才上大學,也不用大學畢業才走入社會。

神童1歲就開始徒步暴走,3歲就走到社會面前,12歲不到,就已經在準備碩士和博士的考試了:

看截圖不直觀,還是看他自己說吧。

這個小朋友名叫何宜德,2008年出生的,今年12歲。

別人1歲的時候才開始蹣跚學步,他已經能夠徒步暴走了。

所以到了兩歲,同齡小孩剛剛走穩的時候,神童何宜德已經能爬紫金山了。

這樣天賦異稟的孩子,不出名那天理難容啊。

於是乎,3歲那年除夕,在紐約紛飛的大雪裡,氣溫僅有零下13度的情況下,穿著小短褲裸奔的何宜德,成名了。

這麼有毅力又有靈力的孩子,4歲參加帆船比賽,5歲能開飛機,6歲給豐富人生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那當然都順理成章的事兒。

現在,同齡小孩剛剛過完人生中最後一個兒童節,才準備上初中。

何宜德已經準備同時攻讀碩博了。

哎呦,這是真·別人家的孩子。

都不敢比,人比人,氣死人。

02

世上真有天賦異稟的孩子嗎?

真的有。

王勃六歲作詩,莫扎特六歲就在慕尼黑巡演,寧鉑十三歲就進入中科大學習。

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把這些孩子,稱為「早慧兒童」,1972年,他就建議可以把13、4歲的早慧兒童,送入大學學習,提前接受符合他們智力水平的教育。

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學校裡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些智商碾壓同齡人,甚至可以挑戰老師的「學神」。你攪破腦汁都做不出的數學題畫不出的輔助線,他們看一眼就會,讓人第一次意識到,人和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發展時間,確實是有差異的。

1978年3月9日,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

我從來不否認這世界上有天才,有大量天才。也不否認何宜德,確實比同齡人要強,智力發展比同齡人要早要好。

但他的經歷,依然太玄乎了,玄乎到突破人類極限了。

1歲徒步暴走。

徒步暴走是什麼意思,百度百科上的定義,說這是「極限運動」的一種:

而更詳細的詞典裡,則解釋了,一般至少要連續步行10公裡以上,才能稱為「暴走」。

而一般來說,一周歲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沒多久,步子小步子慢,根本沒可能自己獨立連續走10公裡——畢竟這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也是一項並不輕鬆的運動。

所以我鬥膽猜測,這裡可能就是他爸爸在暴走,帶著孩子,然後孩子比同齡人能多堅持一點。

多走了兩步路,然後偷換了一個概念,稱之為「暴走」。

與之同理,2歲爬南京紫金山,可能就是在兩歲那年學會了爬樓梯,並且在紫金山上爬了兩步。(我們南京紫金山白馬公園那條路是全程有樓梯的)

3歲雪地裡裸跑,其實小孩新陳代謝快,只要父母心狠,短時間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說起來困難,但我生活中已經見過不少,它的前提是:

家長得有錢。

至於5歲開飛機,我們也能從媒體的公開報導裡看到照片,是這樣一種情況:

還有,那個他一年之內拿了三次的機器人大賽冠軍,叫做VEX,它本質上,是一個推廣教育型比賽。

這就是一個有著高大上名頭,讓家長去交錢,讓自己孩子獲得樂趣並且能給鍍金的比賽。家長交了不菲的費用後,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有擰螺絲和操縱手柄。也不能說這就是騙局,畢竟有錢人就是願意讓自己孩子多一些好玩的東西。
但把這東西,當作什麼重要的成績吹出來,用來證明自己教育孩子成功。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重點。

何宜德的經歷中,最唬人的,是8歲考入南京大學。

但如果你真的去查,會發現事實上,是這孩子8歲的時候,報名了南京大學的自考專科。而自學考試專科,人人都能報名,人人都能參與考試。

而且原則上來說,什麼學校是沒有區別的:

不能拿統招的眼光來看待自考,一般統招生講究學校的好壞,而自考只講究文憑,比如,北京大學和新疆大學的自考文憑等級是一樣的,全中國大學的自考文憑都一樣。只要自考文憑,不管是哪個省份哪個主考學校的,全國都承認,一律平等對待,所以只要某個大學有開設自考專業的資格,就都能報考。

這和全日制本科的南京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因此,何宜德上的南大,和我們意識裡的那個名校,是兩回事。只是人家父親,借著南大的名聲,給自己宣傳了一把。

在這裡說8歲的何宜德,考入南京大學,是徹頭徹尾的偷換概念。

還有,何宜德的爸爸在採訪的時候告訴記者,他給孩子用兩個月時間上完了初中課程,一個月時間上完了高中課程。

聽著是不是很牛逼?

但如果再看看何宜德爸爸的採訪,細究一點:

會發現他剔除了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地理、英語等科目。

那到底還剩啥?

看到這,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

何宜德是不是神童,還有待商榷,但他爸爸確實在很努力地把自己孩子,包裝成神童。

03

事實上,這也不是何宜德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了。

早在2012年,他三歲的那次裸跑,就已經讓他上了各大新聞的頭條,給他贏來了一個「裸跑弟」的名頭。

一直以來,「裸跑弟」都是他爸爸何烈勝最得意的一個作品,並且從那天起,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用「裸跑弟之父」的名頭,在為自己的各種事業做宣傳:

看了是不是很勵志?

但如果你真的看過,他爸爸在網上傳的,有關何宜德在雪地裡裸跑的視頻,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當時紐約零下13度,大雪,只有3歲的何宜德邊哭邊追爸爸,一直說

「爸爸,你抱抱我。」

「爸爸,你能不能抱抱我。」

但是他爸沒有抱他,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命令他整個人趴倒到雪地裡,好讓他爸能拍一個視頻發到網上:

他爸爸把這,稱為自己的「鷹式教育」。

而「鷹式教育」的概念,來自於一個著名童話: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飛翔的本領。

之所以說這是童話,因為這是經典謠言。

事實上那些被母鷹「推出巢穴」的幼鷹,早就會飛了,這是他們的本能。而母鷹之所以把它們趕出去,是因為巢穴就那麼大,它們長太大了,會擠到它們的弟弟妹妹,影響母鷹繁殖下一代...

而上面那個視頻,我也看不出什麼「鷹式教育」。

我只看到了一個想苦心經營自己孩子神童人設的爸爸,在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孩子做出神童的樣子博眼球。

有這樣的爸爸,何宜德後面那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名頭,以及一次又一次以「神童」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不這樣,怎麼唬人呢?

唬人為了啥?

錢!

2012年兒子裸奔出名後,何烈勝開始以「鷹爸」的暱稱行走江湖。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同齡孩子的父母急啊。

想讓孩子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好啊。

「鷹爸」非常善解人意,市場有需求,那他就解決這個需求。

於是乎,2016年,何烈勝註冊成立了教育培訓機構「鷹爸公學」,開始公開招生。

既然是培養神童,那每月學費一萬塊,也不多嘛。

然而,「鷹爸」真能培養出神童嗎?

我們來看他的教學方式。

這是2018年媒體對「鷹爸公學」的報導:

注意幾個關鍵點:

鷹爸公學,招收的是公立學校不要的「問題學生」。

主要進行的課程是「思維拓展、情商訓練、體能訓練」。

吃飯前要表演手語舞蹈《謝謝你》,朗讀感恩詞、弟子規、道德經。

要用左手吃飯,鍛鍊右腦。

這些,不就是一堆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教學?

有任何教學難度嗎?

和培養神童掛鈎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而「鷹爸公學」在教學上,最出圈的,無非是重複老步驟,讓報名的孩子在雪地裡狂奔,美其名曰挑戰極限。

但這極限的意義是什麼?

大概就是孩子遭罪,鷹爸賺錢吧。

更搞笑的是,家長們一位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是在向神童發展,其實鷹爸根本連教育資質都沒有。

2018年一篇《逃離鷹爸》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文章披露了在「鷹爸」教育機構中,受不了「挑戰極限」想要逃跑的孩子。

也是2018年,有媒體報導「鷹爸公學」無資質。

所以,什麼神童啊。

就是他爸爸借著兒子的名頭營銷,然後開培訓機構賺錢罷了。

04

當然,「神童」不是孤例,利用神童賺錢也不是。

比如前段時間,還有個更火的女孩,姓岑,這裡是她的簡介:

她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15000字小說。

一天是24小時,1440分鐘,除以2000就是0.72分鐘。這麼算下來,神童作一首詩只需要43秒。

這還需要不吃不喝不睡不做其他任何事一直在作詩才行——這已經不是人了,羅貫中吹「多智近乎妖」的諸葛亮時,也不敢這麼吹。

注意,人家僅僅是「目前一天」,也就說日後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不僅如此,在每一天保持高產出的情況下,她還能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出版了三本書。

這三本書涉及領域也是反覆橫跳,先是經典詩詞集,後來去搞正能量小說,再後來又不忘初心回到了詩詞本身。

已經很牛逼了吧?

還沒完呢。

她還是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

是多次演講比賽冠亞軍,

還是三個品牌的品牌創始人,

在簡歷之外,

還是雜誌社記者,

副主編.

顯然,看到這樣的神童,你第一時間想的,不應該是這小孩在吹牛逼,而應該去找她背後的人。

果然,這位不一般的女神童背後,也有一位好爸爸——

這位爸爸叫岑岷峨,是中國國際新聞雜誌記者。

爸爸是記者,孩子順理成章就成了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的學生記者。然後這位爸爸,一刻不停的,在宣傳自己那個「天才女兒」。

「少女詩人」、「著名演說家」、「神童」...

只有你不敢想,沒有他不敢說。

他甚至出了書,專門說自己如何培養出如此神童的女兒。

然而,如果你真的看了他女兒的演講視頻,會以為自己誤入了什麼傳銷網點,上面的傳銷大師,正在給所有信眾洗腦:

果然,翻看她父親的經歷,發現他們的祖師爺,是「陳安之」。而她父親,也創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至於在賣什麼。

懂的都懂。

05

無論是從一歲到十二歲,都吹得神乎其神的何小朋友。

還是14歲,一天寫2000首詩的岑小朋友。

與其說他們是神童,倒不如說他們是家長的賺錢工具,是他們家長的提線木偶。

而帶著神童光環的木偶背後,是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商業鏈條。

瞄準的是為了教育資源心急焦慮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而那些賺錢的人,才不管自己撒的謊離譜不離譜。

因為他們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總有父母天真的願意相信,相信各種好的培養方式。

我作為外人,無法判斷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但我絕對不會對我的孩子做這樣的事情。

因為這樣對孩子不公平,孩子也很難快樂。

可能對他們說。

他們錢賺到了。

家長也功成名就了。

至於孩子快不快樂,一點都不重要吧。

相關焦點

  • 「神童」背後的焦慮
    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 「全腦開發」捲土重來!家長:都願意相信自己孩子是神童
    張志強告訴未來網記者,自己雖然是中學老師,但是作為家長,都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神童。3個月前,張志強帶著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全腦開發」。開發松果體實現蒙眼辨色、訓練大腦專注力形成磁場、聽腦波音頻激活大腦共振、通過手紋檢測天賦……這些神乎其神的「特異功能」,並非出現在電影裡,它們也常常出現在一些全腦開發培訓機構的招生宣傳場景之中,並告知家長經過訓練,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所提升。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你再看那個一天寫2000首詩的女孩,你稍微算一下,一天24小時,不吃不喝,平均1小時要寫84首,如果是真的,七步成詩的曹植都要自愧不如啦。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 「裸跑弟」超級簡歷再受質疑,媒體: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面對成年人都愁得抓耳撓腮的自考科目,何宜德究竟怎麼「啃」下來的呢?何宜德說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遇到「攔路虎」,他通過網絡找到名師指點,他說,通過自我想辦法,解決難題,特別有成就感。項老師是何宜德的學習管理老師,他掌控自學進度,並檢驗自學效果,他評價何宜德的自律和定力,要遠勝於同齡人,甚至是許多成年人。
  • 那個10歲上大學的少女,不是神童,而是受害者
    假神童,真生意「神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神童培養這件事,已經成為一門眾所周知的生意。不可否認在所有案例中的確智力超群的人物:比如華裔物理天才尹希,32歲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華裔數學家陶哲軒,24歲當上UCLA數學系的正教授,31歲獲得菲爾茲獎;被全中國都寄予厚望的寧鉑,後出家為僧……
  • 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神童正在批量生產
    兒子的每一步「天才行為」,至少都是一次成功的網絡策劃。 網際網路時代,一切誇張的東西都可以贏得關注,於是我們看到了這位何宜德的種種「天才行為」:「6歲寫自傳」(6歲的孩子有什麼好寫?),「7歲3次穿越新疆羅布泊」(當然都是老爸帶著),「給外國元首寫信」(也不知道對方收到沒有)。種種「天才」,都簡化為一個「年齡+奇蹟」的模式。如果我們能夠對括號內的內容多加思考,「神童」的光環就會褪色。
  • 孔教神童
    但有趣的是,不是只有戰國才有甘羅,不是只有宋代才有仲永,也不是只有那趨新的講少年崇拜,連那守舊的也推過孔教神童。  近代就有這麼一位孔教神童,名曰江希張,要問這神童有多神?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豈料辛亥革命爆發,皇帝父子亂成一鍋粥,神童的伴讀生涯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到了民國,皇帝都沒了,這皇帝伴讀當然也失去了魔力。還是神童父親腦袋瓜子靈,想了個法子,教神童寫了一部《四書白話解說》。神童感嘆:「當時我只有七八歲,尚不能獨立思考,一切由大人支配。這部書一半是我自己寫的,另一半是一個姓周的師兄和其他幾個人幫助寫的。
  • 少點「神童情結」別信「全腦開發」
    記者在山西多地採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後恢復營業。儘管收費動輒上萬,這類培訓班仍受到眾多家長追捧。看著這些打著「全腦開發」培訓機構極具誘惑力的宣傳口號、招生廣告,很多家長難免心動。如果身邊有親朋好友的孩子已經參加了這樣的培訓班,家長的焦慮情緒會更甚,哪怕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省吃儉用甚至是靠借貸把孩子送進培訓班。
  • 中國物理神童尹希留學哈佛加入美國國籍,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少年天才從來都不少見,尤其是在中國。從古至今,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就有不少天才神童。甘羅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掛帥出徵了,曹衝幾歲的時候就有「稱象」的智慧了。可見中國自古就有神童,當然現在也不少。勤勞而富有智慧的中華民族,從不缺少學習天賦或學習能力強的人。曾經中科大就有這樣一位神童。他13歲的時候就考進來中科大少年班,後來還去了美國留學。
  • 狗肉館生意興隆的背後,讓愛狗人士都哭了!
    如今許多地方都有賣狗肉的,很多狗狗都在這些地方被殺,雖然這樣的事情也無法去譴責,但是看著一隻狗狗被殺送上餐桌的時候,還是很難過的。狗被關在籠子裡,在被店家殺死之前,它們會被帶到飯桌前,有些狗會被養起來殺死,有些可能會被偷走。
  • 浙江神童少女爆紅背後,誰在製造神童?
    近日一位被稱作「神童」其書刊履歷引起網絡熱議有網友上傳了刊載有岑某諾詩歌其實翻看岑某諾的履歷,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演講或者當記者,不難發現背後都有其父母和家庭的影子目前很多家庭教育其實都在延續這樣一個育兒思路,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像中的優秀,努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把「神童」設為孩子的培養目標。
  • 全腦開發神童騙局,捲土重來
    有了這些設備以後,介紹起來就不是空口白牙,都有科學依據了,家長的認可度就非常高。記憶大師講了左右腦分工理論,右腦記憶力的優勢。他稱,人的大腦根據分工不同,分為左腦和右腦,左半邊身體是由右腦控制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左撇子的人比較聰明,賈伯斯、福特、柯林頓、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都是左撇子。隨後記憶大師展示了他的右腦記憶法,成功背誦了一長串數字,準確說出了幾個漢字在新華字典的頁碼。臺下的孩子和家長熱情越來越高,不時有人驚呼「太神奇了」。
  • 16歲浙江天才少女背後,是數以億計妄想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中國家長.
    再加上土味滿滿的BGM主頁君實在是想不出這視頻和神童少女究竟有什麼關係 忍著頭疼看了四分鐘尷尬得jio趾都快扣出了三室一廳 難不成現在想成為神童都得是這種不斷鼓動觀眾情緒 然而這個名字聽起來十分高大上的單位竟然是一家在香港備案的跨平臺網絡新媒體集團公司
  • 鳴鏑 |「全腦開發」又來忽悠,家長需摒棄「神童情結」
    難道通過潛能開發,孩子就能真的蒙眼識字和辨色,在這背後有科學依據嗎?一位「全腦開發」培訓機構負責人這樣說。物理學家和醫學專家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山西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張雲波教授說,微觀世界需要一套新的理論來描述,這就是二十世紀初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波函數是量子力學中描寫微觀系統狀態的函數。
  • 16歲日作詩2000首,小學研究癌症獲獎,「神童」背後的真相太扎心
    最近總是被各大「神童」刷屏,比如這位擁有同齡人難以比肩的「華麗履歷」的16歲「神童少女」。是「神童」出世,還是一場鬧劇?這位16歲的少女叫岑怡諾,她到底「神」在哪裡呢?我們先看看她「華麗」的簡歷。除了這一堆聽起來特別高大上的成就之外,她還擁有非同常人的寫作能力,號稱一天能「作詞300首,寫詩2000首,寫15000字小說」。一天寫詩2000首!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她說她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時間都用來寫作,平均寫一首詩也要43.2秒。
  • 茶多酚小神童,背後的異形教育,牽扯著保研,出國留學機會
    茶多酚小神童,背後的異形教育,牽扯著保研,出國留學機會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
  • 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晶瑤)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的評論。其實,無論是「12歲準備碩博連讀」的「裸跑弟」,還是此前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和15000字小說」的天才少女岑怡諾,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神童」頻繁出沒,幕後推手絕不滿足於「人造」一兩個天才少年,瞄準的還是那些受育兒焦慮驅使、拔苗助長的父母的錢袋。
  • 「神童情結」成就騙子狂歡,「全腦開發」暑期再現
    「全腦開發」真有那麼神奇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收費一萬九,兩天變「神童」近日,記者前往太原市一家「全腦開發」培訓機構採訪。在幾個不起眼小字的指示下,記者爬上黑暗擁擠的樓梯,來到了該機構的一家教學點。這類機構的收費多在萬元以上,有的只設有「全腦開發」課程,有的則在文化課培訓基礎上,加入「全腦開發」內容,有的則是借「全腦開發」之名,進行記憶力、專注力的培訓。太原市另一家培訓機構,在今年4月就恢復了培訓。該機構提供的課程與這一家類似,有些課程甚至介紹都雷同。原來,這一機構創辦者是一名家長,她的孩子曾參加過「全腦開發」培訓。
  •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已經成立調查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發布通報稱,撤銷該項目所獲獎項,專家組認定,該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已經成立調查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發布通報稱,撤銷該項目所獲獎項,專家組認定,該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獲獎小學生父親致歉,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