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順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本文由藍橡樹原創,轉載需獲得授權。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後來怎樣了?
最近,新京報專訪13歲完成大學學業的「天才少女」張易文的父親張亞東,我差點被這位「神童之父」自以為是的言論給氣笑了。
記者問他什麼是教育?他說:「教育給孩子自由。但這個自由就像孫悟空在如來佛手掌,孫悟空覺得他很自由,實際上沒有逃脫如來佛的手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在談到為什麼兒子的培養方式不一樣。他回答說:「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裡,對兩個孩子的培養要有差異。女兒就要儘早大學畢業,儘早工作,兒子將來可以把他放出去鍛鍊。女兒要留在自己身邊,繼承家業,兒子就準備讓他上班,將來做科學家,或者幹什麼都行。」
這已經不是這位「手握教育真理」的父親第一次刷存在感了。早在3年前,「神童」、「10歲大學生」、「天才少女」,在媒體的大肆報導下,張亞東牽著這個身高不足1米3的女孩走出了高考考場。
9歲的高考生張易文在高考考場外
如今3年過去了,當年籠罩在「天才」光環下的張易文今夏從學校畢業,年僅13歲的大專生在就業市場上無人問津。
在父親張亞東的安排下,她回到家裡,成為家庭私塾的助教,也就是她4歲開始接受教育的地方。張亞東說,這一「職業選擇」是自己引導的結果,但並非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而是認為這樣的結果,有利於女兒的成長。
成為助教的張易文
雖然張亞東聲稱女兒的選擇沒有商業利益,但如果不是「10歲高考生」這張標籤,和隨之而來的流量,沒有人知道張亞東有一個家庭私塾。
張亞東接受採訪時說,目前家庭私塾有20來個寄宿生,一年的學費是7萬8,一年有幾十萬的利潤。這絕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收入。
這樣高調的違規辦學,違反《憲法》賦予的義務教育權利,也沒人管管嗎?
假神童,真生意
「神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神童培養這件事,已經成為一門眾所周知的生意。
不可否認在所有案例中的確智力超群的人物:比如華裔物理天才尹希,32歲成為哈佛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華裔數學家陶哲軒,24歲當上UCLA數學系的正教授,31歲獲得菲爾茲獎;被全中國都寄予厚望的寧鉑,後出家為僧……
但絕大部分神童不過是濾鏡下的產物,前段時間吹牛不打草稿的日產2000首詩歌的16歲天才少女岑某諾,就是被父母精心武裝成的「鐮刀」,霍霍向韭菜……
看完張易文的經歷,我建議媒體以後碰到這類新聞,不要隨便貼「神童」標籤,實在有辱神童之名。整個故事講得特別拙劣,而背後利益鏈條卻異常清晰。
2016年,是9歲的張易文第一次參加高考。你們猜她考多少分?172分,當年落榜。女孩子也不容易,畢竟按照正常學制她才2年級。
次年再戰高考,考前4個月,張亞東給女兒報了一家考前突擊班,最後張易文以352分被商丘工學院錄取。這不過是一所專科學校。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河南省高考總共考6門,滿分750分(語、數、外三門分別是150分滿分),今年文科一本線556分。也就是說,張易文第一年平均每門課也就考了不到30分。而復讀後的成績,也沒有一科是及格的,總分離一本線差了200多分。
當年10歲的張炘煬,以510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這才是神童的正確打開方式。
即便如此,面對不明真相的群眾,張亞東還是非常樂意分享自己的「育兒經」。
張亞東為自己的私塾做宣傳
女兒只上了一年的幼兒園,隨後就跟著父母在私塾學習。4歲認識2000多個漢字。在私塾中學習5年,拿到了高中畢業生同等學力的證明,參加高考。
我對在家學習並沒偏見,在很多發達國家,homeschool已經成為個性化教育的象徵,不少組織和個人會給在家讀書的孩子提供服務和資源。
那麼張易文在家學習學什麼呢?國學。沒了。高中數學、物理、化學,一概不會。
也不知道張亞東所謂女兒獲得了「高中學力水平」的說法是否有水分。畢竟他曾公開宣稱「這是一個不看能力,只看學歷和包裝的社會」。
即便如此,張亞東夫妻的私塾依然因為10歲大學生的曝光獲得關注。目前私塾有接近20個左右的學生,從曝光的視頻來看,學生年齡都很小,有些看起來不過學齡前。
該私塾稱,5歲開始進私塾,9年後就能考大學,批量複製神童,不僅節省時間,還大大降低父母的培養成本。
一聲嘆息。
就這非法辦學,張亞東還自信滿滿地說:不是他要辦,是家長們上趕著把孩子送進來。
長點心吧!
張易文的故事,跟前段時間的3歲孩子70斤吃播網紅小佩琪的故事太像了!
這個案例曾被全網討伐。3歲女孩佩琪的媽媽在視頻平臺註冊了一個帳號,發布她玩耍、吃飯的的視頻,粉絲僅有5157人,但某些視頻的播放量高達50萬以上。
在這些點擊量明顯與粉絲不對等的視頻中,全是父母無節制給女孩加餐,大都是高熱量的炸雞、薯條、麵食等食品。
佩琪好幾次都表示對食物的抗拒,但還是被勸著都吃下了,如今她才3歲,已經有70斤,接近成人體重,健康問題堪憂!
佩琪長期暴飲暴食,體重飆升,評論區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但面對網友的建議,佩琪的父母直接無視,她媽媽甚至乾脆說:「她爸爸的,一個沒用的男人,也不賺錢。」直言不諱透露自己拿孩子賺錢的心思。
事情的後續是,視頻被下架,婦聯介入此事調查。可憐已經吃成了70斤的女孩,減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我看來,張易文這個神童故事,跟神童毫無關係,而是另一個吃成70斤的翻版,張亞東的所謂教育理念,也都跟教育無關,劍走偏鋒吸引流量。
在這些父母眼中,孩子算什麼?不過是賺錢的工具人。健康是什麼?未來是什麼?不重要的,反覆說的那些鬼話,說著說著自己都相信了。
面對媒體的採訪 ,張易文10歲弟弟對姐姐的成長深深憂慮。
「並不是那種完全成功,就是她的心理問題,就感覺同齡人肯定沒人和她(張易文)玩,她就不願意交朋友,必須我們給他找。」
過早離開學校,過早脫離同齡人環境,讓張易文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別人不能理解;但與成熟的大學生聊天,別人又把她當孩子。
大專畢業後回到家庭私塾,她也漸漸展現出出叛逆的一面,她也開始意識到父母將她逮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去,認為是父母耽誤了她,讓她變得異類。
現在,張易文在面向私塾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認為要給孩子們自由,而不是樹立教師權威。表面看是對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對教育理念的不同理解,透露的實則是張易文對自己成長路徑的不滿。
這場鬧劇中,被嘲笑的天才少女張易文是個很可憐的孩子。她喪失了一個正常孩子童年應有的快樂,承受了這個不該她承受的壓力。也許有一天,她真正能意識到,並有能力逃出這種不合理的生存模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順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的確,以大部分家長的智商,能輕易發現這場鬧劇中的槽點,並對張亞東的教育實踐嗤之以鼻——我們既不會把孩子送進私塾,更不會讓10歲的孩子去考大學,也很少有父母會把孩子當成搖錢樹。
我們只是偷偷在給孩子對照著這張表,盤算自己的孩子離牛蛙還有多少路要走;讓6歲的孩子在好幾個補習班間轉場,焦慮自己還學得不夠多,不夠好;我們只是希望孩子的排名能不斷前進,最終成為父母的炫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