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狐鯉精。
神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剛走了岑某諾,又來了張易文。
不管各位家長包裝的神童多麼神奇,核心都是不能參加正規的教育體系,否則就無法體現出「神」的一面。
13歲的張易文亦是如此。
在媒體採訪時,張易文父親張亞東聲稱這是自己引導的結果。
三年前,張亞東與時年10歲的張易文在商丘工學院門口合影。圖片來源:新京報
奇特的是,神童家長都聲稱神童是可以培養的,而且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最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完全被自己掌控的人。
在這些神童家長的宣傳和包裝當中,這些神童的「神奇」多是不可檢驗和測試的。甚至不少是以揠苗助長作為「神奇」的標籤,比如「裸跑弟」何宜德。
靠著這些不可檢驗的「神奇」,神童們被家長一次次拉到聚光燈前面為自己所謂的教育理念宣傳,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忽悠更多具備神童饑渴症的焦慮家長參加自己的培訓班。
前段時間走紅的「16歲神童女孩」岑某諾——
日均能寫300首詞牌
2000首詩
15000字小說
兩年間出版了3本書
擁有雜誌社記者
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負責人
演講師等頭銜
震驚眾人。
不過,「神童女孩」背後的真相很快被揭示:身穿豔俗衣服上臺、講述真假難辨的人生經歷、布道所謂可供模仿的成功路徑,這樣的演講技巧是師從「大師」專門學的。
而「神童女孩」也正嘗試成為一名「成功學」布道者,如今她已經嘗試在自己家裡開班授課,教詩詞寫作。
走紅出道,靠「演講」掙錢,才是「神童」以及神童背後團隊的真實目的。
「16歲神童女孩」岑某諾
但「4歲讀書,10歲考大學,13歲畢業任教」,「日作詩2000首,兩年出3本書」,這樣急功近利追求結果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扭曲,不但對孩子毫無益處,還會傷害孩子的成長。
從媒體密集的報導裡也能零星地看到「神童」的狀態。
張易文年僅10歲的弟弟都為姐姐擔心,擔心「她的心理問題」,「感覺孤獨、沒同齡人玩」;
張亞東也提到,讀專科的3年,剛開始張易文每周都回家,後來漸漸不回來了,她總是以同學過生日或者有其他事情為理由。
這個時代,無論是「5歲開始學,9年後直接考大學」的超前教育,還是「日均作詩2000首」的成功學,總有人相信和追逐。在殘酷的教育競爭中,處於弱勢的焦慮的家長,渴望通過所謂的神童教育實現彎道超車。
這些家長以為自己眼中看到的是神童,殊不知,在神童家長眼前卻是一顆顆待收割的韭菜。
正是因為有這些擁躉的存在,才有不斷橫空出世的「神童」,才有以「神童」為宣傳噱頭推出的培訓班、成功學。
這些神童家長用所謂的規劃、引導來包裝神童,其最終目的不是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材,而是忽悠別的家長往外掏錢。一切都是皆為利來,而孩子不過是賺錢的「工具人」。
奉勸各位家長,還是放下自己的焦慮,消除對神童的迷信,將童年還給自己的孩子,讓成長符合人生的規律。
文 | 陳墨
-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