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過去了,那個9歲高考10歲上大學的「女神童」,現在怎樣了?

2020-12-12 騰訊網

ps:【麥田新平臺上線啦】更多純英文影片,每日更新,文末登錄哦

1

2016年,河南商丘的一位「神童」備受矚目。

年僅9歲的張易文,在父親的陪伴下走入高考考場。

成績出來後,172分的成績讓人大跌眼鏡。可父親卻不以為然,給她報了復讀班,突擊幾個月後又走上考場。

2017年,10歲的張易文通過單招,以352分的成績,考入商丘工學院(專科三年制)。

當年,在同齡人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張易文懵懵懂懂地踏入了大學校園。

10歲孩子讀大學,就像一隻幼鳥突然闖入了雄鷹的世界,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學校的老師說,因為年齡小個子矮,她在食堂刷卡時都需要墊著腳尖。

和同學年齡相差大,交流沒有共同話題,雖然大家都很照顧她,但她幾乎沒有朋友,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

很難想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在學校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別人不要看到她,希望周圍的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

She hopespeople don't see her, and people around her don't feel her presence.

身邊沒有同齡,沒有朋友,本該是熱熱鬧鬧、朝氣蓬勃的年紀,她卻變得越來越沉默。

今年,張易文從學校畢業,13歲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無人問津。

她回到自家私塾當助教,日常幫忙媽媽改改作業,帶帶學生。

在「天才少女」的光環下,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孤獨的孩子,正在慢慢活成一座孤島。

她開始指責父母,怨恨他們把她帶上了一條錯誤的路,讓她變得另類。

可自以為是的父親,卻從未反省:「我想等她經歷了五六年的社會實踐和隨著所學知識的增長,那時候可能才會知道什麼是對她有利的道路。」

張易文時常感到孤獨,可父親卻理直氣壯:

孤獨本身不見得是壞事,孤獨也是鍛鍊。

要與聖賢為友,而不是與吃喝玩樂的人為友,要交益友不交損友,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孤獨的。

看似頗有道理的話,卻讓我毛骨悚然。

孩子的無助孤獨、渴望合群,在父親眼裡不過是小孩子的不懂事。

孩子的畸形發展,在父親眼裡是成功的捷徑,他說:

與其再花5年時間讀碩讀博,不如讓她5年時間把小學各科教一遍,同時做生活老師和班主任,再用5年時間做教務主任,校長,去其他地方開闢建設新的校區。

這樣到了23歲,別人還在找工作,她已經事業有成,桃李滿天下,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自作聰明的父親企圖安排孩子的一生,卻沒想過孩子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這世上什麼樣的父母最可怕?大概就是這樣的了。

2

令人唏噓的張易文,讓我想起另外兩個「神童」。

一個是,之前靠一張簡歷刷屏的少女岑某諾。

14歲,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

有網友細心的算了一筆帳:

乾隆存世詩作43000餘首,她22天可以寫完。

陸遊9300餘首,她5天可以寫完。

全唐詩共900卷49000餘首,她只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荒誕的簡歷,讓人啼笑皆非,可孩子的父親卻堅稱宣傳無誇大,女兒的能力都是真實的。

還有一個,是曾經火爆一時的臺灣男孩曦曦,以4歲稚齡扮演成年人的人生導師。

有人問:外面的競爭對手那麼多,我們該怎麼辦呢?

曦曦回答: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做大事業,你不能要求保護,受保護的孩子,永遠長不大。這樣你懂嗎?

有人問:我每天工作,我都覺得好累,為什麼你這樣有活力?

曦曦回答: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這樣你懂嗎?

這些話從一個4歲孩子嘴裡說出,怎能不讓人驚奇?

可認真看過他視頻的人,都會發現所謂的對答如流,其實破綻百出。

曦曦的每個回答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很明顯的背誦。

比如,有個人問「我如果工作上面對這個挫折,不是那麼順利,那我怎麼來面對這樣一個逆境呢?」

曦曦滿臉無措,直到父親為他解釋:「逆境就是說做事沒有順境……」,曦曦才像找到了關鍵詞一樣,開始回答。

很明顯,曦曦的腦子裡有著大量的詞庫,句子庫,隨時被調出套用。

4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記憶力和表達力,自然也算天賦異稟,但他搖頭晃腦的樣子,只讓人揪心。

兒童文學作家蕭雨說:要想孩子成才,家長絕不能越俎代庖,要順其自然,讓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If you want your child to become a successful person, you must not overreach him or her.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nd let him or her walk on his or her own path.

三個被強行培養出的神童,就像父母手中的牽線木偶,正在一步步踏入深淵。

3

深挖一下,就發現這些「神童」背後,都站著利慾薰心的父母。

9歲高考的張易文父親,當年牽著年幼女兒走入考場時,父女兩同款T恤上明晃晃印著大字廣告:

「上XX小學,包十五高考。交定金一百,抵學費一千……」手機號、二維碼一個不落。

在他的培訓機構裡,隨處可見這樣的招生標語:

「十五輕鬆上本科,不需學籍能高考,省錢省事更快樂。」

借著女兒的熱度,他四處宣揚自己的教育理念,鼓勵家長把孩子送入自己的私塾。

他對現行的教育嗤之以鼻,所謂的義務教育,在他眼裡只是浪費時間,「批量複製神童,不僅節省時間,還大大降低父母的培養成本」。

女兒學業暫告一段落,他又把眼光放到了小兒子身上:

「兒子今年10歲,也是在接受我的培訓班教育,現在是初三水平。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讓他學完高中課程,目標是13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顯然,女兒前途未卜,他又預備把兒子拉入深坑。

再看日作詩兩千首的岑某諾,她有一個做微商起家,痴迷成功學的父親。

看小姑娘的演講視頻,濃濃的微商套路,都快溢出屏幕了。

演講內容總是大同小異,開場介紹自己的成功,中間回憶過往的膽小怯懦,緊接著就是關鍵的「貴人」出現,最後宣傳某演講機構,鼓勵人花錢報名。

14歲的孩子,口口聲聲「認識岑某諾,成功不會犯錯,認識岑某諾,你將魅力四射」。

網友看到她的各種浮誇手勢動作,尷尬地忍不得摳腳,可父母卻躲在後面沾沾自喜。

何其可悲。

而那位4歲臺灣神童曦曦,同樣不能倖免。

曦曦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培訓機構,開發了一套「陳光邏輯記憶法」。

父親一邊在YouTube上傳曦曦的「天才」視頻,一邊推銷自己的培訓課程。

有需要就錄一段視頻,有機會就去公開場合背背臺詞,年幼的孩子,成了父親的活廣告。

原來,所謂神童,不過是父母用來謀利的工具人。

A child prodigy is nothing but a tool used by his parents to make money.

沒有人關心他們的童年是否快樂,成長是否健康,未來是否幸福。

在急功近利的父母眼裡,孩子的意願不值一提,利益才是至上的追求。

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些被過早推入成年世界的孩子,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天真爛漫的童年,還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4

傷仲永的故事,好像每個年代都難以避免。

1978年,江西贛州寧鉑,以13歲的年齡,被中國科大破格錄用,成為家喻戶曉的第一神童。

可10年後,當寧鉑參加《實話實說》時,卻在電視上猛烈抨擊神童教育。

到2003年,寧鉑毅然決然選擇出家修行,從此銷聲匿跡。

還有廣為人知的神童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讀本,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20歲時,卻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無法和人正常交流溝通,而被中科院退學。

相比前面三個「人造神童」,寧鉑、魏永康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才。

他們智商超群,天賦奇高,可被按了快進鍵的人生,同樣讓他們無所適從。

寧鉑曾表示自己當時最大的痛苦,是來自輿論,「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世人追捧神童,喜歡神童光環下的獵奇和特殊性。

父母用盡心機培養神童,享受光環下的榮譽和利益。

可光鮮背後的痛苦和掙扎,只有神童本人在獨自承擔。

But the pain and struggle behind the brightness, only the child prodigy himself /herself alone in the bear.

最後,想分享盧梭在《愛彌兒》中說的一段話:

「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既不豐滿,又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

(來源於網際網路公開內容)

— THE END —

麥田英語】是個不錯的公眾號哦

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9歲高考,10歲上大學,那個號稱「神童」的女孩,現在怎樣了?
    前段時間,朋友問我:「你還記得那個9歲高考,10歲上大學的小女孩嗎?」,剛上完父親的私塾,對萬事懵懂的她,被自己的父親強拉著去參加高考,原本在「神童」光環的大肆宣揚下,大家都以為她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就這樣,年僅10歲的張易文被父親強行塞入滿是成年人的大學世界,而如今3年過去了,眾人不禁好奇,曾經號稱「神童」的張易文,現在怎麼樣了?
  • 那個10歲上大學,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的神童,現在怎樣了?
    2年讀完小學,3年讀完初中,初中畢業跳過中考直接參加高考,而且高考中還取得了505分的成績,比當時的二本線還高了近50分。如果大家只關注高考成績,或許感覺也就一般般,但是如果告訴你他參加高考那年才10歲,或許大家的看法就會發生180°大轉變。要知道普通孩子10歲也就四年級或者五年級,然而張炘煬已經參加完高考了。
  • 9歲高考落榜,10歲352分上大學,4年過去了,現狀令人沉思
    相信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不過,能被稱為「神童」的孩子卻少之又少。不過,在4年前,河南就出現了一位神童女孩,9歲便參加高考,雖然遺憾落榜,但是第二年卻成功考上大學。當年這件事還成為大眾眼中的焦點,有媒體報導還對孩子的父母提出了質疑,認為父母教育方式毀掉了孩子。
  • 神童從未上過學校,9歲高考落榜,10歲以352分考上大學,如今怎樣
    神童是人們對於年齡比較小,極具某種天賦的孩子一種稱呼,從古至今有不少神童,不過在「傷仲永」的故事出現後,許多人意識到,神童也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最後的結局也是令人唏噓不已,可是現在仍舊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 2歲識千字,4歲自學完初中,13歲上大學,那個神童現在怎樣了
    導讀:2歲識千字,4歲自學完初中,13歲上大學,那個神童現在怎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河南女孩張易文:9歲高考,10歲上大學,人造「神童」現在如何?
    而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中,7歲上小學一年級,12歲上初中,15歲上高中,18歲則參加高考,步入大學生活,當然在現實中並不是這樣嚴格按照年齡進行的,但在大體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可在河南,卻有這樣一個女孩,10歲就考上了大學。
  • 13年了,9歲上大學,14歲浸會大學碩士畢業的神童,如今怎樣
    下面,米醬分享這位9歲上大學,14歲碩士畢業,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的故事,看看他13年後如今怎樣?2007年,9歲的沈詩鈞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學生,並將在5年內修讀學士及碩士學位。沒想到,2009年9月年僅11歲的他便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當時該消息還轟動了教育界。
  • 13年了,9歲上大學,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如今怎樣?
    下面,米醬分享這位9歲上大學,14歲碩士畢業,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的故事,看看他13年後如今怎樣?2007年,9歲的沈詩鈞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學生,並將在5年內修讀學士及碩士學位。沒想到,2009年9月年僅11歲的他便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當時該消息還轟動了教育界。
  • 那個10歲上大學的少女,不是神童,而是受害者
    那個10歲讀大學的女孩,後來怎樣了?最近,新京報專訪13歲完成大學學業的「天才少女」張易文的父親張亞東,我差點被這位「神童之父」自以為是的言論給氣笑了。記者問他什麼是教育?女兒就要儘早大學畢業,儘早工作,兒子將來可以把他放出去鍛鍊。女兒要留在自己身邊,繼承家業,兒子就準備讓他上班,將來做科學家,或者幹什麼都行。」這已經不是這位「手握教育真理」的父親第一次刷存在感了。早在3年前,「神童」、「10歲大學生」、「天才少女」,在媒體的大肆報導下,張亞東牽著這個身高不足1米3的女孩走出了高考考場。
  • 女孩9歲高考,10歲考上大學,被稱為「小神童」,如今卻飽受爭議
    在我國就曾經有過一位神童何碧玉,她14歲就參加高考,還以750分的傑出成績成為了當年的河南高考理科狀元。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另外一位神童,她9歲就參加高考,10歲上大學,如今卻飽受大家爭議!張易文這位女神童的名字叫做張易文,她是來自河南省的一位學生,當這位身高1.3米而且身材瘦小的女孩出現在高考考點時,
  • 那個9歲參加高考,10歲上大學的女孩,不過裹著神童的一層遮羞布
    2016年,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考點,前來送行的家長跟老師以及準備參考的學生們都驚呆了,他們之中混入了一位特殊的考生,年僅9歲的張易文。一時間"河南省商丘市9歲女孩張易文參加高考"的話題引發了層層熱議,人們都在誇張易文乃是"小天才",張民也靠此吸引了很大一波生源。
  • 9歲高考落榜,10歲考上大學的那個小女孩,現在怎麼了?
    4年前,9歲的河南女孩張易文便參加了第一次高考,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高考考生,但成績不理想,落榜了。第二年,10歲的張易文再參加高考,以352分考上商丘工學院。4年過去了,張易文的現狀如何?張易文,出生於河南商丘,由於父親張民弢是一個學生培訓班的老師,她並沒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樣上小學,而是在家裡由父親教育。所以,她4歲便識兩千多字,9歲已基本學完高中語文、英語,初中數理化。
  • 時隔4年,當初9歲落榜高考,10歲勉強上大學的河南女孩,如今怎樣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就反映在一些神童的身上,在那些神童小的時候就獲得很大的名氣。她們之所以會被稱之為神童,是因為她們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在過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七八歲的小孩子,她們就能夠成為某一個領域裡面的一名專家,她們能夠發明出一些新的科技,她們能夠通過高考,甚至她們能夠拿到國際性上的比賽冠軍,這些人她們的天賦極高,智商更是比普通人要高,然而在古代我們也看見過傷仲永這樣的事情。一轉眼4年過去了,當初9歲落榜高考,10歲勉強考入大學的河南女童,現狀如何了呢?
  • 時隔4年,當初9歲落榜高考,10歲勉強上大學的河南女孩,如今怎樣
    她們之所以會被稱之為神童,是因為她們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在過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七八歲的小孩子,她們就能夠成為某一個領域裡面的一名專家,她們能夠發明出一些新的科技,她們能夠通過高考,甚至她們能夠拿到國際性上的比賽冠軍,這些人她們的天賦極高,智商更是比普通人要高,然而在古代我們也看見過傷仲永這樣的事情。一轉眼4年過去了,當初9歲落榜高考,10歲勉強考入大學的河南女童,現狀如何了呢?
  • 10歲考上大學的「女神童」,如今怎樣了?網友感嘆:當代傷仲永
    歲考大學,13歲「私塾」當老師的「女神童」,如今生活令人感嘆3年前,來自河南商丘的一位叫做張易文的「女神童」年僅10歲就考上了大學。其實當年張易文的高考成績只能說是普通,甚至連本科線也沒有達到,但是張易文的父親卻決定讓女兒去就讀當地的大專院校。
  • 當年那個跳級上學,10歲就上大學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只花了兩天半就讀完了小學,10歲就參加高考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這個神童叫蘇劉溢,他從小對於學習就非常感興趣餓,並且能看到出來他考試的時候通常都是遊刃有餘,所以他在上小學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決定讓她直接跳級讀五年級,本來學校不同意,但是沒想到看到他的驚人的天賦以後,直接讓她讀了幾天就參加考試了,就這樣在他七歲剛上學的時候就直接升入初中了。
  • 當年那個跳級上學,10歲就上大學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只花了兩天半就讀完了小學,10歲就參加高考的神童,現在怎麼樣了?現在的父母越來越年輕化,因為最大一批90後現在也已經三十歲了,開始步入為人父母的年紀,他們在小的時候收到的教育和現在孩子的教育完全不同,他們對於自己的孩子要求不再像往常一樣只知道學習就行,家長是要求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且要學習一些藝術,以增強孩子欣賞藝術的水品,其實就是現在的家長生活條件都好了,希望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10年前,那個3天讀完小學,10歲上大學的神童蘇劉溢,現怎樣了?
    這就是《孟子·公孫丑上》中揠苗助長典故的由來。在很多「神童」的身上,其實人們都會有揠苗助長的憂慮,誠然小神童們有高於同齡人太多的聰明才智,但他們是否真正適合跳級的超齡教育,始終是天才兒童教育中的重要議題。
  • 4年了,當初9歲高考失敗,10歲勉強上大學的張易文,她現在怎樣了
    在中國家長的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好的,這也是因為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太迫切,也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才,當年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10歲的時候就考上了大學,雖然是勉強考上的,但是一個10歲的孩子能夠過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可以說已經是天才級別的人物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她怎麼樣了?
  • 當年那個9歲高考,10歲上大學的女孩,撕開了神童最後一層遮羞布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在幫助禾苗節約成長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披著一層虛假的外衣罷了,在這外衣下,最後得到的結果就只是一無所得。脫離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求一時的心急,最後的結果便也只是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