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能被稱為「神童」的人,在古代就有記錄,在南北朝時就有一位叫元嘉的神童,他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口誦經史,目數羊群,兼成四十字詩,足書五言一絕。
能成為神童,固然令人羨慕,但是也不是每一位神童,最後都能取得大的成就。宋代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中,也記錄了幾歲就能寫詩的神童方仲永,然而,方仲永的父親,卻沒有讓方仲永進行正規的學習,而是依靠仲永的天資,讓他成為了掙錢的工具,由於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方仲永最後成為了一名普通人,讓人唏噓不已。
仲永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後天的努力,比天資聰明更加重要。然而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依然有人過早地開發孩子的天賦,原本天資聰穎的天才,也被超前教育給毀了。
張易文,從小就沒有在學校接受教育,而是在其父親辦的的私塾接受父母的指導。她4歲時,便認識4000多字。而且早早地接受了初中的全部課程,2016年,張易文只有9歲,其父就給她報名參加高考。當時她只有1.3米,身材瘦小,她的出現讓考生和考生家長驚嘆不已,被大家贊為「小神童」。
由於當時她只稍微學了一下數學,而物理、化學都沒有看,在2016年的高考中,張易文只考了172分,距離大學錄取分數線還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張易文的父親張民弢沒有放棄,2017年又給女兒報名了高考考試,並且將她送入了一個高考複讀機構。
通過4個月的突擊學習,年僅10歲的張易文參加了商丘工學院的單招考試,考試分數為352分,被該校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為大學專科三年制。
儘管網友們對於張易文父親的教育做法很不理解,認為這會毀了張易文,但是其父卻不為所動。
按照張易文父親的說法,張易文10歲考上大學,20歲博士畢業,然後搞科研,進入「比較上流的社會」。
小小年紀就考上大學,原本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張易文的年紀太小了,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與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
一般情況下,考入大學的年齡是在16~18歲,然而張易文考上大學時只有10歲,這還是一個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紀,但是張易文卻要融入一個比自己大6、7歲的集體中,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
才10歲的張易文,和周圍的同學是有交流困難的,畢竟話題都不一樣。不過,即便面臨種種困難,張易文依然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並且在2020年7月順利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之後的張易文,年紀也才13歲,並不能找到什麼好工作。而且用人單位也不敢用還未成為的她。
據悉,畢業之後的張易文,並沒有繼續深造,而是來到了自己父親的私塾當助教,每個月工資是2000塊。不過,由於她會遲到,有的時候不能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會扣掉一部分工資,到手工資只有1000塊左右。
張易文從人們口中的「神童」,到現在月薪2000塊,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超前教育真的好嗎?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但是至少張易文的經歷,就在告訴我們跟《傷仲永》一文中同樣的道理,天賦和後天努力比起來,後天努力更加重要。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沒有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或許更好。這讓筆者想起了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年少時的他,也是大家公認的神童,但是其父母在他的教育方式上,卻沒有採取快一點的做法,值得大家參考。
在陶哲軒兩歲的時候,父母就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在他3歲半的時候,就被送進了一所私立的小學。然而他的父母很快就發現,儘管自己孩子智力超群,卻不能和身邊的孩子相處。
幾個星期之後,父母又把陶哲軒送回了幼兒園。於是,陶哲軒就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正是他的父母採取了慢一點的教育方式,讓陶哲軒獲得了更好的成長。在他21歲時,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不管是個人成長,還是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都應該遵循客觀規律。過早的幹預孩子的教育成長,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孩子聰明,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也要和後天的努力相輔相成。有一句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也同樣適用。
對於超前教育,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