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一路快進鍵中,
被父母推著走到今天,
也在孤獨叛逆中,
回到了原點。
——題記
1.
尋常人家,13歲的少女,應該背著沉甸甸的大書包,去初中上學。
但少女張易文,已經成了一名大學畢業生。
今年7月,13歲的張易文,從商丘工學院畢業。
和4年前,她參加高考時,網絡鋪天蓋地的「9歲考生」「天才少女」「神童」的大肆報導不同,如今,13歲已從大學畢業的張易文,媒體已少問津:
她畢業的並非名校。
畢業後,也沒有單位敢要她。
這個尚且是個孩子的女孩,不得不按照父母規劃的人生,再次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張易文
從天才神童的光環,回到叛逆少女的庸常,從璀璨爭議的漩渦,回到清冷孤寂的原點,天才少女張易文和父母非同尋常的教育,讓人在噓唏中惋惜。
2.
張易文最早引發爭議,是2016年,高考第一天。
彼時,她才9歲,身高不足1.3米,在父親張民弢的陪同下,來到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考點,參加高考。
一時間,她讓在校門口圍觀等候的一眾家長和記者讚嘆不已:
人家才9歲,就參加高考,簡直是神童!
張易文在父親的陪同下參加高考
面對眾人的羨慕,她開有培訓機構的父親張民弢,侃侃而談:
女兒只上了一個月幼兒園,就再未到正軌學校參加過義務教育;
跟著父母學習,4歲已經認識2000多個漢字;
在家中私塾學習5年,拿到了高中畢業生同等學力證明,參加高考……
「我計劃讓她20歲博士畢業,然後搞科研,進入上流社會。」
眾人面前,信心滿滿的張民弢,擲地有聲地對媒體說。
也不管,他這願望能不能實現,他有沒有徵求過女兒的意見。
非常遺憾的是,2016年,張易文落榜了。
在家中私塾裡,她只學了國學,高中數學、物理和化學,她一概不會,只考了172分。
顯然,這個讓父親張民弢的海口,無處安放的高考分數,已耗盡一個9歲孩子的全部力氣。
只是,她不願接受失敗的父親,依然把她摁到另類而陡峭的求學路上,繼續走下去。
3.
2017年2月,距高考還有4個月時,張民弢改變了對女兒的應試策略:
他不再讓女兒一味在自家私塾複習,而是花錢報了一個高考衝刺班。
4個月後,10歲的張易文參加了商丘工學院的單招考試(高職高專層次學校的自主招生),以352分的成績,考上三年制大專,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張易文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路子是父親選的,學校是父親選的,專業是父親的選的。
在父親的一路快進鍵中,10歲的女孩,走上了被規劃好的人生。
學校老師說,大學3年,她成績還可以,一直屬於中等水平。
因為個子比較矮,在食堂刷卡吃飯,需要踮著腳尖才可以。
由於她和同學們的年齡相差比較大,不管是從閱歷,還是從思想,她都沒法和他們談到一起。
讀大學的張易文
她沒有什麼朋友,經常一個人獨處。
沒有誰知道,這個以小小的身軀行走在大學校園裡的少女,在拔節生長的10歲到13歲,一個人捱過了怎樣的孤寂和疼痛。
老師說,她低調,不惹事,希望別人不要看到她,希望周圍的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
這是一個害怕被人貼上「另類」標籤的少女,為了避免成為人群和流言的焦點,故意自我矮化的保護措施。
只是,當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保護自己,無形中也切斷了和其他人之間,正常而陽光的連接,漸漸活成了一座孤島。
4.
孤獨。
內向。
沒有朋友。
和大齡的同學交流有障礙,又沒有機會接觸到同齡人。
即便很努力,面對大學的課程,張易文還是感到很吃力:
她學的專業,對數學和英文要求很高,而這兩門課,她的基礎都比較差。
她雖然拿到了畢業證,但沒有參加專升本考試,她知道自己無法考過。
被父親形容為「如來佛手掌心裡的孫悟空」的女孩,畢業後只能回到家中私塾當助教,輔助母親批改作業。
成為助教的張易文
儘管,父親張民弢說,這是她自願的選擇。
但這句話背後,更像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
13歲的瘦弱女生,即便取得了大專文憑,也沒有單位敢接收。
她就像陷入了困境的幼獸:
在一路快跑中,把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又沒有能力抵達更高的山頭,一個人在半山腰的懸崖峭壁間,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來。
無奈之下,只能對著空曠大山嗚咽。
5.
面對13歲已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女兒,父親張民弢卻說「這是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或許,在這位把自己女兒當作另類教育實驗品的父親眼中:
快速和不凡,大於緩慢和平凡。
只是,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進入青春期後,女兒正在叛逆中,站到他的對立面。
在大學讀書時,張易文已不怎麼願意回家。她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回到父母身邊。
她甚至開始和父母頻繁吵架。
她認為父母不負責任地,將她帶上了一條錯的道路,耽誤了她。
張民弢接受採訪
回到家中私塾教書後,因為教育理念不同,她也屢屢和父母發生爭執:
她覺得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而她的父母依然堅信老師要強勢而權威。
表面看,她反對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深層想,她不過是擔憂那些從未到正軌學校念過書的少年,將來也如她這般,活得絕世又孤單。
她不希望他們重複自己的老路,所以才叛逆地站到父母的對立面。
6.
天才少女張易文的故事,被媒體挖掘後,質疑聲未曾停止過。
有人認為,張民弢拿女兒當小白鼠,強行把孩子逼到天才的路上,給自家私塾樹典型,不斷炒作。
人們反感的,不僅僅是他的教育理念,更是他身為一個父親,以如此揠苗助長的方式,讓原本聰慧活潑的少女,推向早衰的極端。
但直到今天,張民弢也不這麼認為。
這個暑假,他對著媒體,再次立下宏大而鏗鏘的誓言:
兩年後,就讓女兒參加研究生考試,學有所成後,讓她繼承家族教育產業——
順便提一句,張家的私塾教育,被商丘教育部門認為非法辦學。大河報記者證實,張民弢上下兩層樓的私塾,只有3個老師,總共招生也不過十多個人。
當地教育部門的說法
他還宣稱,今年10歲的兒子,也正接受他的私塾教育,已達到初三學生的水平,目標是13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這樣的宏大誓言,讓人想起張易文10歲那年,張民弢也許過類似的宏願:
「我計劃讓她20歲博士畢業,然後搞科研,進入上流社會。」
這個看似離經叛道踐行新教育的父親,其實從未遠離過功名和世俗。
他把自己的孩子逼到少有人的走的路上,他又像大多數父母那樣,焦慮而功利。
為人父母的這種分裂和包辦,才是孩子走向悲劇的原點。
7.
張易文的故事,讓人想起湖南省華容縣天才少年魏永康。
在母親曾學梅的教育下,魏永康2歲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
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魏永康
但2003年7月,他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他母親曾學梅聽聞這個消息,趕到北京,指著中科院的大樓,對兒子魏永康說:
「這麼好的條件,你竟然不爭氣!你去死!你怎麼不去死?!」
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
熟悉這對母子的人說,天才少年魏永康的隕落,恰恰和他媽媽曾學梅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錯過1978年高考的曾學梅,把考上大學,當成人生未竟的夢想,並把它投射到兒子身上。
魏永康是極其聰明的,只是他的每一步都無法自主,都是母親規劃安排好的。
除了學習考試,曾學梅不允許兒子做任何事兒,包括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
魏永康高考時,她還在親自餵他吃飯。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上中科院高等物理所,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後,徹頭徹尾成了一個無法自立的巨嬰:
天熱不知道脫衣服,天冷不知道加衣服,穿著睡衣拖鞋邋遢地走在校園裡,宿舍裡全是他的臭襪子髒衣裳;
他經常錯過考試,不記得什麼時候提交論文,無法和老師同學溝通。
無奈,學校只得勸退他回家。
從天才到巨嬰,從人人羨慕到人人笑話,從少年得志到鬱鬱寡歡。
這種巨大落差,摧毀的,不僅有一個少年的前程,還有一個母親的臉面。
退學回家的魏永康
回家後,在母親曾學梅的拒不接納中,魏永康一氣之下,曾離家出走。
由於他無法生存,錢被人偷,身無分文,流浪街頭,最後被警察遣送回來。
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開始像個幼童一樣,練習生活技能,學會和人溝通,嘗試洗衣做飯,炒菜做飯。
自立起來後,魏永康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順利畢業。
當他卸下天才的光環,跌落凡間,沾滿生活氣,融入煙火中,也覓得了幸福:
遇見了美麗大方的妻子,生養了兩個孩子。
他不再被奉為神,他才真正成了人。
8.
張易文和魏永康這樣的天才,與年薪201萬的華為天才少年左鵬飛、張霽不同。
左鵬飛、張霽,也出生於普通人家,但他們是一步步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接受了系統而正軌的教育,歷經了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和很多同齡人一塊競爭一同成長。
哪怕,他們自己成長得快一點,學得好一些,成績優一截,但在循序漸進的學習,和同齡人的連接中,他們始終保持著每個年齡段該有的樣子:
他們天才得一體,優秀得自然,所以能璀璨得始終。
華為天才少年張霽
而張易文、魏永康這樣的天才,卻用傷仲永式的悲劇,提醒著自以為是的父母:
這世上有一種難,是承認孩子平凡。
極端而悲劇的天才,是少數的。但焦慮而控制的父母,向來很多。
惟願這樣的悲劇,能讓更多父母看見:
●平凡人家的父母,要有定力讓孩子隨大流吃苦。
如果你沒有財力和能力,擺脫高考這條路,那就趁早按照學習規律,讓孩子和同齡人一步步,從小學到大學。
這樣緩慢,這樣最好。
●父母的意義,不在於強教,而在於陪伴。
放手不管的父母,是不夠合格的,但管得太寬的父母,也等同於謀殺。
為人父母,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事實的真相都是:單憑我們一己之力,不可能給孩子完整的教育。
孩子要回到學校裡,回到老師身邊,回到同齡人中,才能更好地成才成人。
父母的意義,不是把孩子變成另一個自己,而是在守望中看他向更遠的地方走去。
●成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人。
不可否認,競爭激烈的當下,節約時間成本,讓孩子走上快車道,搭上順風車,快速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心。
但,如果僅僅以學業和成績,衡量一個孩子,未免過於單薄。
一個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一串數字,而在於它本身的質感和重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讓孩子的歸孩子,讓父母的歸父母,讓不凡的歸天才,讓平凡的歸人間。
讓恨的釋然,讓痛的消融,讓真的落地,讓愛的圓滿。
點個【贊】,把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看,願更多家庭有愛有溫暖。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