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如何杜絕功利?「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2020-07-17 新華社

如何杜絕功利?「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

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已經成立調查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發布通報稱,撤銷該項目所獲獎項,專家組認定,該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獲獎小學生父親致歉,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

神童不能埋沒,造假不可縱容。「假神童」背後,無外乎兩隻推手:家長期望孩子擁有「黃金」履歷,以便在有機會時「彎道超車」「高人一等」;評審專家則因為種種原因對學術造假、履歷「鍍金」的不正之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比賽場」淪為「鍍金池」,損害競賽公平,挑戰誠信底線。

科學研究本該嚴肅嚴謹,造假之風必須狠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深教授、研究員作為評獎專家,為何沒能發現一些參賽作品明顯超出了中小學生知識能力範圍?作為國家專業研究所的研究員,為何讓兒子選擇與自己研究方向幾乎完全一致的參賽項目?這一系列問號不是輕描淡寫的道歉和敷衍了事的回應所能回答的。不能讓「過度參與」成為造假「隱形衣」,更不能讓「收回獎項」為不正之風「擦屁股」。要讓浮誇浮躁、投機取巧的,在學術界沒有市場;讓弄虛作假、違紀違規的付出應有的代價。

科技競賽本為鼓勵創新,不能只看結果。鼓勵青少年科技創新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能力和特點,在一些青少年科技競賽中,評審老師面對適合青少年的課題卻覺得「太low」,這種取向本身就背離了科學規律。青少年科技競賽還應該反思評獎標準和辦法,重視對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多參與、多體驗,而不是只看「成果」。此外,還應健全「迴避制度」,加強規範署名,不給動歪心思的人留下可乘之機。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誠實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質,即便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真誠的付出與努力,也遠遠勝過一張虛假的鍍金成績單。畢竟,沒有人能夠靠矇騙走到最後,再精緻的利己主義也會栽跟頭!

(完)

相關焦點

  • 半月談|如何杜絕功利?「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
    如何杜絕功利?「假神童」背後的推手們應反思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神童不能埋沒,造假不可縱容。「假神童」背後,無外乎兩隻推手:家長期望孩子擁有「黃金」履歷,以便在有機會時「彎道超車」「高人一等」;評審專家則因為種種原因對學術造假、履歷「鍍金」的不正之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比賽場」淪為「鍍金池」,損害競賽公平,挑戰誠信底線。科學研究本該嚴肅嚴謹,造假之風必須狠剎。
  • 致科研「神童」與「天才」少女——成也「推手」,敗也「推手」
    應該說,《推手》這部電視劇的故事還不錯!該劇講述了職場小白柳青陽通過學習「推手」思想,在眾人的合力幫助下,從太極推手中悟出了人生之道、經商之道,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富二代,變成職場高手的故事 。太極推手從本質上說,它是太極拳獨特的操練方式,它是一種訓練方式。誠然,劇名為推手,當之無愧,深諳精髓。
  • 神童不能埋沒,造假不可縱容
    神童不能埋沒,造假不可縱容。「假神童」背後,無外乎兩隻推手:家長期望孩子擁有「黃金」履歷,以便在有機會時「彎道超車」「高人一等」;評審專家則因為種種原因對學術造假、履歷「鍍金」的不正之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比賽場」淪為「鍍金池」,損害競賽公平,挑戰誠信底線。
  • 半月談|粉絲權力在崛起,深度攪動娛樂圈!我們該反思什麼?
    另一方面,由於對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情意見不一,演員趙麗穎、朱一龍的粉絲在微博上「掐」了起來。更早之前,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中鄧倫、羅雲熙的粉絲因為戲份多少的問題,在微博上也展開過為期多天的爭論。對此,社會公眾持不同意見。
  • 歷史,如何承受功利的重擊?
    功利面前,歷史是脆弱的。為了城市建設和土地開發,很多歷史遺存被「保護性」拆遷、商業化運作,凝固的歷史在推土機下變身一堆瓦礫而不知所終。 最近又出現三個與歷史有關的輿論焦點:西安興教寺因「絲綢之路聯合申遺」而面臨強拆;濟南「萬人坑」遺址將用於商業住宅開發;香港演員成龍向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捐贈4棟明清古建築。
  • 「拔苗助長」啟示錄:功利的培養孩子最終依然是失敗
    這些神童級別的少年,智商才華槓槓的,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做父母的,哪個不羨慕神童兒女?如果家裡能出個神童,那真是天大的幸事了。可惜的是,經過一番調查和推理,「神童」在強大的事實面前,終於被迅速拉下了神壇。
  • 「高考狀元報軍校」——假新聞背後的反思
    據報導,其實高考狀元報考國防科大的新聞其實是一個假新聞。因為孟令昊人家本來就報考的是清華大學,根本也從來沒有準備報考國防科大。而一切的過程,只是一些媒體的創作,以及社會的自嗨而已。失落之餘,人們不禁發出感慨:當國防科大被譽為「軍中清華」的時候,當軍隊的待遇和福利越來越好的時候,當軍人成為社會尊重職業越來越得到大家認可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假新聞?
  • 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晶瑤)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的評論。其實,無論是「12歲準備碩博連讀」的「裸跑弟」,還是此前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和15000字小說」的天才少女岑怡諾,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神童」頻繁出沒,幕後推手絕不滿足於「人造」一兩個天才少年,瞄準的還是那些受育兒焦慮驅使、拔苗助長的父母的錢袋。
  • "神童"張易文教育的背後,值得我們反思
    這個世界上有神童嗎?當然有,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陶澤軒。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我們不能盲目的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自私地去控制孩子的人生,要尊重孩子,因地適宜的去教育,揠苗助長式的填充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缺一不可。
  • 日寫2000首詩的神童是如何煉成的
    這便是岑某某的荒謬之處:神童一直存在,空手套白狼的成功學演講從未消失,但沒有人能想到,今天,二者竟然能結合——不僅要套白狼,還要把下一代孩子套進去,甚至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整個教育鏈。量產式神童狂歡神童並不罕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神童熱」一波又一波的出現。彼時的特點是,超前學習數理化,低齡考進中科大少年班。
  • 教師應如何反思
    教師應如何反思在教師結構化面試的答題要點中,我們往往會引導考生要注重反思提升,因為這是教師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正的關鍵,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那麼反思的內容是什麼?考生應該從哪幾方面進行反思?反思的形式又有哪些?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將對這方面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以豐富考生在作答此類問題時的具體措施。
  • 「科學神童們」接連翻車:拼爹的時代,有些父母的愛太過扭曲
    01事件回顧最近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圈卻接連被曝出來「科學神童們02原因探究對於此等看似匪夷所思的事件,其實內在的原因很簡單,這些科學神童的背後一定有著了不得的父母在運作再說,老師們如果知道學生家長是行業大牛,哪還有搖頭拒絕的道理?畢竟,這是一門包賺不賠的買賣。03 事件反思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是假的,早晚會有見天光的那一天。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一提到神童,你第一個想到是誰呢?是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傷仲永》,仲永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成為了村裡的神童。
  • 拼多多是如何躋身一線電商行列!為啥能迅速成長,背後推手是什麼
    拼多多是如何躋身一線電商行列!為啥能迅速成長,背後推手是什麼 2020-11-26 22:11 來源:科技看天下
  • 雙日集:"神童"不是製造品 莫將假話當"神話"
    至此,這一出「神童」籤約麻省理工的羅生門落下了帷幕。作為觀眾,荒誕劇已「演」完,但事件背後透露的各種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在「神童」故事中不難看出,萊陽市教體局和萊陽實驗二中是幾次反轉的主要責任人。
  • 中國教育報談家長教育焦慮:畸形攀比「心魔」背後有利益推手
    乍一看《兩個碩士竟教不了一個小學生——誰在靠你的教育焦慮「吃飯」》的標題,似乎有點「標題黨」的味道,細讀全文不難發現,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相對稀缺固然是造成家長們教育焦慮的一個原因,但如此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後卻另有利益推手,其中不乏那些用心不良的校外培訓機構與學區房中介。
  • 講起來都是神童,背後卻全是生意
    這些,不就是一堆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教學?有任何教學難度嗎?和培養神童掛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鷹爸公學」在教學上,最出圈的,無非是重複老步驟,讓報名的孩子在雪地裡狂奔,美其名曰挑戰極限。更搞笑的是,家長們一位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是在向神童發展,其實鷹爸根本連教育資質都沒有。2018年一篇《逃離鷹爸》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披露了在「鷹爸」教育機構中,受不了「挑戰極限」想要逃跑的孩子。也是2018年,有媒體報導「鷹爸公學」無資質。
  • 16歲浙江天才少女背後,是數以億計妄想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中國家長.
    還等著神童少女出場呢要不是評論區點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老氣橫秋的白衣姐姐就是神童本童的岑怡諾 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實在令人擔憂其背後的教育問題更令人深思 根據各路科普博主的分析這個項目「足夠一個博士生研究到畢業了」 可現在這個需要博士生花大量心血去完成的項目被小學生研究出成果來了突然為廣大留學生們感到心酸
  • 「神童」背後的焦慮
    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 故事:小升初競賽背後,是「科研神童」們家庭資源的比拼
    為給孩子爭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大人們也各盡其力,成為神童背後的推手。這哪是小學生的作品,且不說小學生如何會編程、焊接電路板,光是檢測土壤乾濕漉程度的傳感器,都不知道該挑哪種吧。離提交作品只剩下一周的時間,我有點自暴自棄,跟鍾哥講,時間太趕,如果要做這樣的高科技產品,除非上網買個現成的。鍾哥沉默片刻,說:「好,就按照你說的做。」我才明白,鍾哥之前為什麼說「決定」拿下這場比賽,而不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