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面前,歷史是無助的。因為票房和收視率,很多歷史事實被戲說、被穿越,流風所及,薰染得小學生也能寫出「孫悟空娶白骨精,生下慈禧」之類的奇文。功利面前,歷史是脆弱的。為了城市建設和土地開發,很多歷史遺存被「保護性」拆遷、商業化運作,凝固的歷史在推土機下變身一堆瓦礫而不知所終。
最近又出現三個與歷史有關的輿論焦點:西安興教寺因「絲綢之路聯合申遺」而面臨強拆;濟南「萬人坑」遺址將用於商業住宅開發;香港演員成龍向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捐贈4棟明清古建築。
從漸趨明朗的情況看,之前媒體曝光確有片面之嫌,圍觀者不明究竟也不免一邊倒地批評。回顧以往,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媒體片面、誇大才引起相關方面「高度重視」,由於圍觀者一邊倒地批評才得以 「切實解決」。公眾見過較多的拆舊建新、毀真造假,所以,此類消息一出,自然就群體性地一邊倒。
資訊時代,公民社會,輿論是不甘於寂寞的。現在的問題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勢在必行,而興教寺內還有一些不是文物、與寺塔環境風貌不相協調、對興教寺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造成負面影響的新建築,「妥善處理」還需協調各方、續以時日;濟南「萬人坑」遺址,雖然目前「沒有針對這塊地的新規劃,也沒有接到任何單位關於辦理這宗土地規劃審批的申請」,但難保今後不會有,因為此前已經有開發商前來考察、商量租售事宜;4棟古建築已經遠在新加坡了,成龍還有6棟在手,是繼續留在手上還是捐贈出來、是無條件還是帶「附加條件」捐贈、是捐贈給國內還是如成龍之子日前透露的「搞不好還會送給別的國家」,目前尚難以預測。
難以預測的就不說了,相信有關方面和當事人會「妥善處理」的,如成龍回應輿論質疑時說的「不會做對不起民族的事」。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些事情上明白一些道理。如果說戲說、穿越是對民族歷史從內容上進行解構,那麼,很多拆遷、開發則是對民族歷史在形態上予以消滅。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尊重歷史,是一條務必堅持的原則、務必堅守的底線。
——如何對待歷史,檢驗我們的民族情感。我們應該牢記歷史、銘記屈辱。牢記歷史不是泥古不化,而是為了更好與時俱進;銘記屈辱不是要報仇雪恨,而是為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譬如濟南「萬人坑」遺址,記載著中華民族的屈辱,銘刻著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不但要保留下來,而且一定要保護好。不能與「抗日神劇」不約而同地「文武結合」,抹掉那一段屈辱歷史;說得再嚴重一些,不能與那些極力否認侵華歷史的外國極右勢力「遙相呼應」,「幫助」他們毀掉這個鐵的罪證!
——如何對待歷史,考驗我們的社會理性。古建、遺址,既不可多得,更不可再生,拆除了是消失,保護不好也是「消亡」。中國是文明古國,近代又歷經百年屈辱,各類古建、遺址很多。以往自然損毀、人為損壞已經不少了,時至今日,尤其不能重複以往的錯誤,不能因眼前功利而忘了千秋大義。如果真有公眾和輿論所懷疑的「幕後推手」在「另有所圖」,所在地的政府和相關方面應警惕被功利者「綁架」,更要當心在功利面前「昏了頭」。
——如何對待歷史,鍛鍊我們的集體智慧。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要振興,決不能斷根!民族歷史,承受不起功利的重擊;保護民族歷史遺產,我們應該抵擋住功利的重擊。戰亂年代尚有那麼多有勇有識之士千方百計護國寶,今天,我們更應該「算」好這筆「帳」,大處著眼,從長計議。先不說我們創造和留下了什麼,起碼必須保護和傳承好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再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縱有萬貫家財(姑不論其性質),也架不住不肖子孫「海天盛筵」般的折騰;再悠久燦爛的歷史,也經不起後代們功利性的消耗與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