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或者老師,你可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或者學生現在取得的成績究竟是基於他自身實際水平的「合理」教育成績,還是在許多教育功利心態引導後得到的「虛假」「拔高」的成績。「合理的」教育成績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孩子目前的真實水平,在這樣的真實水平上老師和家長今後需要對哪些方面加強教育,哪些方面加強啟發,這才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最好的教育。但目前很多時候,我們被許多「功利心」蒙蔽了眼睛。穀米文化創始人音樂教育專家林海標老師在文中以藝術教育為例,深刻剖析了合理教育成績與教育功利的區別,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啟發。
◆ ◆ ◆
記得三年前,有一位學生家長直白地「拷問」我,「我是做投資的,假如把教育視為一種投資,那麼如何評估我讓孩子學鋼琴的『投資回報率』?如果回報率很低,那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琴?我要讓孩子從學琴中得到什麼?」
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待這位學生家長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千千萬萬的琴童家長來說究竟是合理的教育態度,還是偏於功利的教育觀念?
再譬如,近年來一說到孩子的學琴問題,大多數家長不再會直接表明學琴只是為了考級,考級不再是學琴的唯一目標,但多數家長還會選擇讓孩子去參加考級,並且還是會十分在乎考級的成績。與此同時,另一些家長則表現出完全否定考級的態度,不讓孩子參加考級。
實際上,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孩子的各類文化課學習那更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問題。畢竟在多數人眼中,鋼琴僅僅是一項業餘愛好,並不是孩子成長教育的主體性內容。
在此我們僅僅以鋼琴學習為例,希望能夠幫助各位正確區分合理的教育成績與教育功利。
首先關於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家長心中的疑慮,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教育功利。任何教育選擇本身就包含了教育的期望值,有期望就意味著有目的,有目的就會有對實現目的過程的考量,這是一種自然法則。
所謂現代教育,本質就是按目標化進行有效組織的教育,是相對於非現代時期不同目標,不同組織的教育而言。
所謂現代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普及化、內容的細分化條件下的選擇性教育,是相對於非現代時期的單一階層的,單一化內容的世襲性教育而言。
所以,現代教育必然存在著對教育內容的選擇性,意味著對目標的選擇性,這也就必然會對選擇的教育目標帶有期望。因此,對選擇的教育擁有目標的期望,這不是教育功利,而是選擇的必然。
我們說回到音樂及鋼琴學習的教育命題。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音樂?
學習音樂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教育價值?
為什麼要讓孩子選擇鋼琴的學習?
又如何讓孩子的音樂學習符合選擇的教育期望?
不能說這些問題體現著教育功利心態,這些問題恰恰是現代教育必須思考、必須回答的命題。而當今社會之所以普遍存在各類教育亂象,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由,就是沒能完整、完善地回答這些問題,繼而導致了教育思想的混亂,標準不統一,教育、教學方法毫無章法。正是因為這些前提性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答案,繼而引發了廣泛的教育功利心態。
什麼是教育功利?
對此,我們需要對「功利」進行界定。我對「功利」的理解是,不合理的回報訴求。
譬如,我只想回報,但不願意做相應的付出。而這裡「相應的」就是指客觀上必須的付出。所以,「只想回報而不付出」的訴求是不合理的,這就是一種功利表現。
又譬如,我付出了,但我想獲得最大的回報。這個「最大」是否符合本身的規律,是否符合本身的相應條件?如果符合,那麼這個「最大」的回報訴求即是合理的,就不能說是一種功利。所以,功利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是基於訴求的合理性,而這個合理性的本質就是指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我們的教育功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拔苗助長」式的自我「成就」追求
「拔苗助長」的教育功利心態,違背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客觀規律性,是家長主觀意志強行幹預的結果。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拔苗助長的教育功利,源自於家長對教育的無知。這些現象尤其在藝術學科中特別明顯,一則,藝術學科的內容結構方式不像知識性學科的邏輯嚴密,其標準也不像知識性學科有對錯正確可評價,因此出現了許多越級考核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級」考級現象。二則,藝術學科的考核標準及其考核科學性本身有待完善,加上藝術學科的考核成績不像知識性學科那麼「嚴肅」(知識性學科的考核是納入到國家法律層面),所以使人們有「投機」的機會。第三,我們的文化傳統本身從未將藝術教育納入到必須性學習內容之中,即便今天很多家長重視御數教育其實也只是停留在「興趣培養」的可有可無的教育選擇範疇內。這就使得許多家長在孩子藝術教育方面希望投入小,回報大,實現快。
「投機取巧」式的勝利法
許多家長之所以在藝術教育方面選擇「投機取巧」的動力一則源於功利需求,二則在於藝術教育並不是主要學科的認知。這也導致了我們經常看到的「考級低齡化」現象,「小學前過十級」的追求。而之所以會選擇「投機取巧」,本質就是因為缺乏正確的教育導向,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及對正確結果的把握能力。讓孩子只在意眼前的「小成就」,而不具備長遠的成長規劃。
「刻舟求劍」式的自我安慰
其實很多家長和老師意識到自己讓孩子以功利的心態,以投機的方式去獲取「成績」是不符合自我價值取向的,也知道孩子取得的「成績」的其實是「表面」的,甚至是「作假」的結果。但是,囿於多種原因,總是以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給自己以安慰。
在前段時間的一次家長講座後,本文開頭列舉的那位家長跟我說,三年前問我的這個問題,今天終於有了答案。為此,我頗感欣慰。
我堅信,沒有一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選擇不負責的態度,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家長往往會按自己慣有的思維方式思考孩子的成長問題,隨之作出錯誤的選擇。因此,區分合理的教育回報與教育的功利,需要家長建立起對教育的理性態度。從為孩子未來負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家長就必須拋棄自身在教育問題上片面、錯誤的認知,以學習的態度來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科學問題。
圖源:法國畫師Mayana Itoz的童趣插畫作品
請持續關注「穀米音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