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功利化 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思想匯】

  作者:李建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員)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必由之路。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教育功利化的傾向給教育發展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擾亂教育節奏,忽視教育規律,異化教育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直面教育功利化的現實,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找到破解之道,其中,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是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的重要目標任務。與此同時,面向未來以新思維新技術推動教育評價的變革,則影響著立德樹人的導向和質量。為此,本版刊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年重點研究課題的部分成果,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教育正在異化為追逐利益的手段

  教育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生產活動緊密相連,能增進個體幸福和社會利益,客觀上具有功利性,但是,過度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勢必造成教育走向功利化。功利化是指:「實踐主體將既定利益的追求視為行為的參照標準和驅動力,行為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目標是實現組織或個體活動的特定需要。」教育功利化主要強調把教育作為追逐利益的手段,並依據功利的原則對教育自身結構進行重新建構,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但若把教育只作為經濟增長的工具、當作經濟系統一樣經營,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則容易被忽視,使教育目標、內容、評價等走向異化,禁錮在效率的鐵籠中。

  「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是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的重要目標任務。為什麼破「五唯」如此關鍵?因為「五唯」反映實踐主體對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評價標尺的理解、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實踐主體對評價標準片面推崇和追求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折射出教育各環節各領域所存在的教育功利化問題。分數、升學等評價標尺的本質是對各領域或者說各範疇事物發展變化進行描述,是一種可量化、便於操作的工具,具有科學性、客觀性和進步性,有利於管理效率的提高。若過度使用分數、升學等,使之成為外部評價教育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以基於客觀數據的方式衡量教育價值,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則必然會喪失其合理的一面,最終背離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五唯」為教育功利化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教育功利化的間接推手,制約教育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功利化給教育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學者劉智運、胡德海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傳承文化使個體社會化,並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個體的全面發展。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也談到,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由此來看,教育功利化背離了教育的本質,過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實用性,使得教育淪為利益追逐的工具。教育功利化給教育發展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使得教育目的、方法、內容、評價等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初衷,加速了「為發展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思維方式的泛濫。

  教育功利化架空「全面發展」,使得育人目標實際指向「單向度的人」。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導向下,教育教學實踐過於偏重智育,忽視品德塑造和審美素養的提升,過分誇大分數的重要性,忽視分數的內涵,將分數簡單地當成辦學管理的手段加以工具化;為了升學不惜犧牲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打亂學習節奏;政府用各種「率」評價教育部門,教育部門用「率」評價學校,學校用「率」評價教師,層層傳導,引發教育焦慮;基於「升學率」評價教育和學校的做法內化為思維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間接刺激社會各方追逐升學率。這種「學業成績政績化」的傾向和做法,嚴重阻礙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分分計較、分數至上、按分排座等做法司空見慣,更有甚者出現「殺掉第一名我就是第一」的慘案。分數和升學本是反映學生成長過程和狀況的重要工具,然而,功利化的取向使得分數和升學承載過多,本末倒置,被當成學生成長的目標,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也沒有看到教育過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持以及對學生長遠發展的積極影響,這勢必會造成全面發展的失真。

  教育功利化擾亂教育節奏,忽視教育規律,異化教育過程。在功利化的導向之下,不僅中小學校推崇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教學,校外培訓機構、社會用人單位等也在推波助瀾,重視以分數、文憑、論文為代表的教育結果,忽視教育過程的育人價值。於是,在教學上強調死記硬背、急於求成,大量運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學生則不求甚解地抄筆記、背筆記,機械地重複練習、提前學習、超負荷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被忽視,好奇心被消耗殆盡,創造力被人為地消磨。上海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的結果足以證明:中國學生低階思維(理解、記憶)題目分數高於平均分,而高階思維(評價、判斷、創新等)題目分值低於平均分值。如果結合中國學生課業補習時間長、作業量大的調查數據來看,這種強烈的「剪刀差」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育過程中學生負擔之大,好成績往往來自對認知性知識的勤學苦練。在這樣的邏輯之下,「教」簡化為告訴和傳遞,「學」簡化為刷題和記憶,實驗被演示實驗代替,教材被知識點代替,睡眠時間被加班加點代替。教育的節奏越來越快,高中三年的知識壓縮為兩年甚者一年半學完,無論學生是否能夠真正理解。

  教育功利化催生過度教育需求,強化教育標籤,使得對真善美的追求失去健康土壤。教育能夠提高人的勞動能力,提升經濟和非經濟的收益,進而幫助人們實現社會地位的改變。教育經濟學家提出教育收益率的概念,從個人角度和國家、社會角度分別計算個人收益率和社會收益率,結果表明,大學的收益率高於高中以前教育的收益率,相同受教育水平下更高的教育質量會帶來更高的個人收益率。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強化了教育投資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不停地追逐高層次教育,出現過度教育需求的現象。在這樣的思維之下,社會選人用人單位只有不斷提高學歷要求才能以最經濟的方式選到可用的勞動力,而受教育者也只能不斷追求高學歷、高質量教育來獲得穩定的顯性收益和日趨擴大的隱性收益。於是,一方面「韓寒」式人物再難出現,另一方面大量的碩士、博士工作在只需本科學歷即能滿足要求的崗位上,造成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唯論文」「唯帽子」正是教育功利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表現。在科研評價中片面追求論文數量、論文發表刊物級別,而忽視論文本身的質量;把論文作為教師職稱晉升、人才評價的核心指標,忽視對教師主責主業的關照;把論文所代表的科研凌駕於教學之上,忽視不同類型院校發展的真實需要。在院校和人才評價中,「帽子」成為院校評估的重要指標,以數「帽子」衝淡院校評估的發展性意義;唯「帽」取人,信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過分追逐「洋帽子」,過分誇大「帽子」的作用和功能,使得其激勵作用過於泛化,逐漸使得「帽子」成為「戴帽子者」追名逐利的手段和工具。功利化使得大學「什麼都和錢掛鈎,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從破「五唯」著手破除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非一日之寒,破除教育功利化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抓住破「五唯」的歷史契機,破冰前行、久久為功。破「五唯」直接指向了作為「指揮棒」的教育評價和社會用人評價等,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客觀科學理解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的正向作用,同時也需要警惕對這些評價標尺的過度追捧使之異化的弊端,避免「唯」之片面、「唯」之膚淺、「唯」之單一。破「五唯」隱含著三對關係的處理。

  一是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破「五唯」應整體考慮「五唯」產生的根源和機理,明確「五唯」之間的相互關係,找準關鍵點集中發力。在整體把握「五唯」的基礎上,從形成「五唯」頑瘴痼疾的外圍因素著手,分階段、分步驟實施破解策略和措施,由量變到質變,扭轉教育功利化的價值取向。

  二是處理好破與立的關係。破「五唯」,不僅要「破」,更主要是「立」。破除當前對分數、升學等評價標尺的異化,並不是對評價標尺本身的否定,一方面要扭轉各方面對評價標尺的認識和使用方式,另一方面更要在已有評價標尺之外,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開發更加利於事業發展、更能反映評價對象的新方法、新標準等。

  三是處理好大與小的關係。「五唯」是教育評價問題的冰山一角,不代表評價的全部。教育評價改革任重道遠,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系統性變革,當前破「五唯」是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引發更加深刻的教育評價改革的那隻「蝴蝶」。因此,在破「五唯」的問題上,要充分把握好「五唯」與教育評價之間的關係,二者有聯繫但不宜完全等同。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年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委託項目「『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研究」(GYG12019001)成果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0日 13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從應試本位回歸育人本位南京:多管齊下破題「全人」教育
    從應試本位回歸育人本位南京:多管齊下破題「全人」教育( 2020-12-02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教 育圖1:南京雨花臺區板橋中學正在上課。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本報記者蔣芳、陳席元提及江蘇教育,似乎很難擺脫「軍備競賽」「艱難模式」等標籤。地處全民高度關注下一代教育的經濟發達地區,基本義務教育兜底任務早已完成,家門口的教育均衡變為現實,但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與需求也在與日俱增。育人必先興學,強教必先強師。面向未來,什麼樣的教育生態才能適應「全人」培養的育人變革新要求?如何施策才能取得多方認可?
  • 從應試本位回歸育人本位 南京:多管齊下破題「全人」教育
    地處全民高度關注下一代教育的經濟發達地區,基本義務教育兜底任務早已完成,家門口的教育均衡變為現實,但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與需求也在與日俱增。  育人必先興學,強教必先強師。面向未來,什麼樣的教育生態才能適應「全人」培養的育人變革新要求?如何施策才能取得多方認可?記者近日在南京調研發現,一場全面聚焦教育領域深層痛點的改革已經打響,南京正在努力破題,引領變革。
  • 活力教育:回歸能力本位與育人功能
    學校教育需要活力。所謂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是行動上、思想上或表達上的生動性。山東省安丘市新安街道新安學校以課堂為突破口實施「活力教育」,從體力、情緒能量、認知靈敏性三個維度發力,使師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穩定的情緒、樂觀的態度,敏捷的思維、高效的方法等,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整體提升。
  • 淡化博士論文要求,破除功利教育觀
    要提高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質量,高校必須破除功利主義的阻力,推進動真格的學術評價改革。  近年來,很多高校師生發表的論文數快速增加,有些大學也因論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學排行榜上表現優異,但是,這卻沒贏得輿論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質疑,包括過分追求論文發表(數量與期刊檔次),而忽視人才培養,並讓學術研究變得急功近利。
  • 成績不作招生依據 讓競賽回歸興趣本位
    《辦法》規定,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市性競賽活動將實行清單管理制度,清單每年動態調整一次,在市教委門戶網站公布並印發給各區教育行政部門。近期因多個獲獎作品受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引發熱議。鑑於此,教育部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要全面自查,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為,並明確任何競賽獎項均不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
  • 成都:義務教育全面取消重點班,回歸教育本位!
    @老王去旅行 認為,取消重點班,有利於孩子全面成長 ,降低社會教育焦慮,回歸義務教育本位!今年成都義務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先是取消私立學校的單獨招生制度,公私學校統一實施「就近原則」,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環境!
  • 程小帥:「論文買賣」是學術功利化結的惡果
    原標題:程小帥:「論文買賣」是學術功利化結的惡果  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鈎,而且,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出國等「門檻」時,論文被「異化」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本為鼓勵學生科研的這些政策,卻成為中介圈錢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不問優劣,中介張口要價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費,而一份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起步價竟達2萬元。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舉辦學術交流大會,就是要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推動人才將追求學術理念、學術標準、學術成就上的卓越作為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的以人才稱號論英雄。破除「五唯」,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五唯」的核心是要打破一切束縛人才評價機制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評價回歸學術評價本身。
  • 南京高校強制晨跑:「校本位」思想亟待破除
    學校出臺各項規定本該是為了讓學生受益,但是即便出發點再正確,若是完全不考慮實際效果、不顧及學生們的態度觀點,習慣於從「校本位」思想做決策,一味強調服從意識,蠻橫推行「一刀切」,則難免讓好的初衷變了味道,甚至會激化師生矛盾。
  • 「內捲化」——教育過度競爭,破除「教育內捲化」的可能!
    減負難的根源也是在於我國教育體制競爭機制的作用。如何解釋「教育內捲化」2020年下半年的年度熱詞「內捲化」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教育內捲化為解釋這種「陀螺效應」提供了基礎,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各種社會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迫使學生參與到這種內卷中的內生型教育內卷;另一方面由於客觀社會資源的不足以及社會本身的運行機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強制外驅力使得篩選方式和內容更加複雜化而形成的外鑠型教育內捲化。
  • 淡化官本位六策
    我認為,首先要客觀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官本位現象、意識、思維、文化、機制、行為依然存在於我們的政治體制、經濟生活、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文化之中,並表現為多種形態。要認識到,夯實黨風廉政基礎,剷除腐敗滋生土壤,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讓「官本位」觀念沒有市場,讓特權思想無容身之地。反腐敗要向縱深推進,不斷動搖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觀念,努力使幹部回歸「人民本位」、「服務本位」的理念。
  • 光明時評:破除SCI崇拜 回歸學術初心
    通過學術研究,追求真理、服務教育和奉獻社會是每一個高等學校工作者的時代使命。科學評價學術成果是保障學術質量的基礎。SCI收錄了萬餘種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期刊,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與其類似的還包括SCI、SSCI、A&HCI等,都已經成為進行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檢索和分析工具。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學術評價制度剛剛起步,引入SCI充當評價標準對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具有一定作用。
  • 用批判性思維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問題 傳道授業解惑回歸本位
    用批判性思維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問題 傳道授業解惑回歸本位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時過境遷,反觀當代教育領域,批判性思維確實是成了稀缺性資源!就開放思想而言,當代教育的主流是模式化教育。西方教育模式幾乎學了一個遍,由於脫離自身的教育實際,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全部流於形式,僅存一個素質教育的皮囊;然後又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閉門造車,自己摸索,力圖自我創新模式,於是有了廣東模式、江蘇模式、河北模式等。
  • 時評:「博士丸子」的角色體驗回歸教育本位
    時評:「博士丸子」的角色體驗回歸教育本位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街頭小販大都沒有接受過多少學校教育;這一次,一對在讀博士夫婦走出校園,加入了街頭小販的行列。強烈的概念對比,鮮明的角色反差,「博士丸子」既有看點又有賣點,生意火爆並不意外。  與一般小販不同,博士夫婦賣章魚小丸子並不為了謀生和盈利,而是通過兼職調節生活,將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身體力行感受普通勞動者的酸甜苦辣——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
  • 首個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方案出臺 破除功利化重德育 建立多維度...
    因為有什麼樣的教育政績觀,就等於說有什麼樣的教育價值觀,就等於說我們有了什麼樣的教育資源配置觀。 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 那麼不看升學率後,評價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看什麼?
  • 打破學校「圍牆」 回歸素養本位
    核心素養的提出,體現了教育目標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價值本位的變遷,是深化課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高質量且適應其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機會,成為現代學校變革的方向。
  • 成績不作招生依據,競賽少些功利
    《辦法》規定,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市性競賽活動將實行清單管理制度,清單每年動態調整一次,在市教委門戶網站公布並印發給各區教育行政部門。近期因多個獲獎作品受質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引發熱議。鑑於此,教育部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要全面自查,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為,並明確任何競賽獎項均不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
  • 暢園學校校長張耘:回歸育人本源,堅持家庭教育在路上
    當下教育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民族復興,教育先行。一流的學校,不僅要有一流的教師,還要有一流的教育管理者。「要成為一名好校長,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名好教師,一名好的教學專家和好的教育者。要堅守教育理想、教育良知和教育底線,才能讓學校回歸育人的本源。」對於張耘來說,20年校長之路,一路走來,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來終究屬于堅守者。
  • 打造「金課」,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
    長此以往,大學通識教育可能變成「雞肋」——越是水課,選課人數越多,真正有深度、有內涵的課程反而乏人問津,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影響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淘汰「水課」已成為地方政府、高校等社會各界的共同認識。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立起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
  • 【觀點】宋萑:確保居家學習質量要回歸學習本位
    【觀點】宋萑:確保居家學習質量要回歸學習本位 2020-05-06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