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破除SCI崇拜 回歸學術初心

2020-08-10 光明網

作者:王曼倩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強調,要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此次改革與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遙相呼應,意在破除片面、過度使用SCI論文相關指標,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提出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對高等學校未來的學術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學術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精華。自古以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就是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初心和使命。現代社會中,大學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和公眾對社會進步的希望。通過學術研究,追求真理、服務教育和奉獻社會是每一個高等學校工作者的時代使命。科學評價學術成果是保障學術質量的基礎。SCI收錄了萬餘種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期刊,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與其類似的還包括SCI、SSCI、A&HCI等,都已經成為進行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檢索和分析工具。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學術評價制度剛剛起步,引入SCI充當評價標準對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具有一定作用。但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學術評價的直接依據,學術研究也逐步陷入過度、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的學術亂象。SCI指標成為學校資源配置的指揮棒,也變成學者研究工作的緊箍咒。對SCI的崇拜使一些學者放棄了學術的初心,不惜通過造假、買賣和人情等方式證明自身的學術價值,這也造成了學術使命的扭曲和學術文化的墮落。

SCI等文獻檢索系統是學術研究的必要工具,但不應成為學術評價的唯一標準。不顧學術研究的客觀規律,盲目追求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是造成學術亂象的直接因素。大學相關的建設制度和建設方案中,缺乏對學術水平和創新貢獻的科學評估則是誘發盲目崇拜的深層原因。因此,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審和考核獎勵等方面,應遵循學科特色、重視代表性成果的創新和意義,避免功利導向。

很多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都在期待這些要求的具體實施,希望從焦頭爛額的指標追逐中解放出來。目前,一些「雙一流」建設高校已經根據自身實際,結合相關文件並提出完善評價體系的舉措。未來的學術評價中,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評價學術活動已經基本成為共識。如何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改革目標落實成為各界關注重點。從改革方向來說,學術評價應當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樹立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的政策導向,引導高等學校工作者反思學術的使命,形成誠心敬業的治學風氣。

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應當體現學術的初心和使命,鼓勵學者求真、求新、求深學問。追求這一目標,需要探索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綜合評價體系。健全分類評價,避免一刀切。對不同類型的學術研究分類,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國防科研的研究定位和研究目標不同,成果形式自然不同。理科、工科、人文、社科領域不同,學術成果的產出周期、轉化方式和社會效益也不相同。學術評價的標準宜分領域、分學科、精細化,反映該學科的學術研究規律。完善同行評價,避免至上論。

學術成果的價值判斷,是糾偏數量和數據至上的主要方式。代表作和同行評議制度是對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可行方法。評議中違反職業操守的人情和腐敗是同行評價制度面臨的挑戰。明確評議專家的選拔、權力、責任、迴避和制約等規範,設置透明、合理的評議程序,保障被評議人受到公正的對待和學術成長機會,都需要在具體制度中進行強化,公正看待成果,避免走極端。

破除SCI崇拜,不應絕對否定學術成果的數量意義,而是強調成果形式的多樣性和成果質量的重要性。論文、著作、研究報告、新技術、新工藝等都是學術成果的表現形式,學術評價的任務是透過形式看到成果的質量和價值。學術評價是服務於學術研究的。學術的初心和使命是學術文化的生命線,但也需要公正合理的制度予以呵護和澆灌。新的評價體系如何更加科學完善,最終還要看能否促進學術研究的良性發展,學術評價和學術文化相互促進才能使學術回歸初心。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光明日報》刊發專家...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破解「SCI崇拜」對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哪些重要意義?
  • 郭東明:讓SCI論文回歸學術初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論文評價體系
    同時,SCI論文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地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以致形成了「SCI」論文崇拜。為了扭轉這種勢頭,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目的就是破除「SCI至上」,使學術評價回歸正確的發展方向。
  •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 優化學術生態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當美國人創辦SCI科學引文索引時,一定沒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學術界會對這個指標體系產生「迷信」般的高度崇拜。無論是學術評價、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還是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中國學術界幾乎都要看SCI。
  • 觀點|SSCI、CSSCI崇拜也須儘快破除
    SSCI、CSSCI崇拜已造成諸多惡果:一、違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初心。在巨額獎勵的誘導和科研考核的壓力下,一些學者一味追求SSCI、CSSCI論文的數量,以至於為寫論文而寫論文、為發表而發表,而忘了學者和學術的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教育部、科技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高校學術生態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斯文)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淨化高校學術風氣。
  • [人民網]徐擁軍:觀點|SSCI、CSSCI崇拜也須儘快破除
    SSCI、CSSCI崇拜已造成諸多惡果:一是違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初心。在巨額獎勵的誘導和科研考核的壓力下,一些學者一味追求SSCI、CSSCI論文的數量,以至於為寫論文而寫論文、為發表而發表,而忘了學者和學術的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些論文成為學者自娛自樂的玩物,而實際上於理論無貢獻、於實踐無促進。二是導致「自我殖民化傾向」。
  • 破除「SCI迷思」,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相關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長江學者」不再是「鐵帽子」,讓學術頭銜回歸本源
    一旦某學者戴上「長江」榮譽帽,不僅是對其學術成果的高度肯定,更預示著他將來的學術道路更加坦蕩。然而當下,「長江學者」正在偏離設立的初衷。由於其只進不出和監管不嚴,一些學者在成為「長江學者」後,開始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甚至在師風師德上自甘墮落。今年多起校園性醜聞都涉及到了「長江學者」,還有68人由於違規擔任校領導、不能按時到崗、違規轉校導致獎金停發。
  • 破除SCI神話後怎麼辦?校長們有話說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推動建立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 兩部委出手:破除「SCI崇拜」
    未來,高校學術研究到底該採取何種標準?疫情尚未控制搶發論文缺乏科學精神如何破除「SCI崇拜」的科研風氣,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委會理事長、《中國科技論文》榮譽主編、清華大學教授李志民。
  • 關於破除論文「SCI至上」,南大校長怎麼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如何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一起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的解讀文章《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 破除論文「SCI至上」,回歸學術的本質
    論文發表是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幾百年來,甚至上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術,為科學的傳播貢獻非凡。橫渠四句之一就是「留言」。論文不僅僅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可靠的載體,而且是科學文明的記錄。沒有學術論文,科學技術的傳承必然受到嚴重的影響。總之,目前的「破五惟」不是簡單的口號和文件,而是要清肅我們人類的心靈!
  • 破除論文「SCI至上」!教育部、科技部發文提明確要求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意見要求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光明日報刊文:破除論文「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
    近年來,大學在知識創新和轉移方面的功能被矮化成細小的量化指標,科研活動被各種評估體系所掣肘,SCI變成橫行大學和科研的指揮棒,學術生態被改寫,大學的真正使命受到極大挑戰。(詳見拙作《全球排名和科研評估使大學深處危機》,載《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第13版)。
  • SCI崇拜 別把中國科研帶偏了
    如同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必須進行主動或者被動調整類似,如今破除SCI崇拜並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科技評價體系,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當然,一切問題的根源,不是SCI,而是異化它的力量。SCI是如何被扭曲的科技評價由改革開放前的行政部門說了算,到有一定數量指標作參考,應該說是一種進步,但過分重視數量指標導致了科研工作忘了初心。這些年對科技評價進行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可謂一浪高過一浪,報刊文章和論文很多,政府部門的文件意見也發了不少,但實際進展並不明顯。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sci發表論文能申請獎學金嗎-英輯學術
    sci論文的發表對作者個人的益處是非常大的,對於大學生來說,可以幫助大家順利畢業、評優,有同學問到sci發表論文能申請獎學金嗎?當然是可以的,很多研究生博士生拿獎學金的必要條件就是發表學術論文,沒有論文獎學金就遙遙無期了,對於研究生博士生來說,發表學術論文不僅僅可以拿到獎學金,對自身學術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能夠在SCI上發表論文,作者本人的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其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下面具體說說sci論文的發表技巧,想要以此申請獎學金的同學可以參考下。
  • 光明日報刊文:高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
    光明日報12月22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到,要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光明時評】    作者: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近來,在學術評價方面如何破除「唯論文」,再次受到高度關注。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新話題或者說新信號,稍微年長些的教育工作者都經歷過「破」字當頭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