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馮友
自然境界
從字面上我們便就可以了解,自然境界,指的是人的
單純依靠動物的本能而活,存在的意義便就是為了滿足吃喝住行等生物的本能。並且並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就如同孩童,因為好玩所以玩耍,因為餓了所以吃飯,因為老師和父母要求,所以寫作業等,他所做的事,對於他意義很少。
功利的境
除了滿足作為動物的本能外,還有對金錢權利等物質方面的追求。存在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利己的過程,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情的過程。他所做的都是為了利己,具有功利的意義。
我們發現當下這個社會,我們大多人基本上都是處於功利的境界。那這種境界我們是否需要批判呢?有些人利己利人,有些人損人利己。
利人利己為何要批判?我們需要批判的是損人利己!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要被批判的對象,我們始終把自己的利益優先在他人之上,很多時候我們在損人利己。而利人利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有道德的功利行為。
功利不好嗎?
功利境界就不好了嗎?社會太過功利是否就不對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這個社會一直受到利益的驅使,發展進步,可以說功利促使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但功利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自私,自利,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這是我們應該正視和批判的。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只要社會存在這種現象便就會一直存在,或多或少而已。
但與社會一同出現是道德。人區別於動物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有思維,我們會思考,我們有道德。如果說自私自利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天性,那麼道德便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要條件。我們因功利在追求更好的自己,我們道德而追求個人的完善。
我們總是會問,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自然人會回答,我要活著。
功利的人會說,我要房子,車子,票子和妹子。
那道德的人會怎麼回答,我要實現自我,怎麼實現自我?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他人,有益社會。
功利之後有道德
欲望永遠無法滿足,當我們物質條件得到了滿足,我們會尋求精神的滿足,我們會尋找精神上的寄託。我們會思考——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想要的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有人專注於本能的欲望,有人專注於感官的刺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錢人會有吸毒行為,他們太過空虛而追求精神上的刺激),肉體和欲望的追求是容易滿足的,但卻是不持久的。
精神的滿足才具有持續性,自我實現的滿足才是永恆,有人為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廢寢忘食,有人在求知中,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不知疲憊,有人樂於傳播和分享自己的思想。這種滿足是持續的且是讓人心情愉悅的。
功利有時有益於道德
人們都說窮人不要學習哲學。因為只有物質條件較好的人才有閒暇的時間思考。當功利的人的越多,並且實現了功利的追求,物質條件得到了滿足,那麼產生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追求道德的人便就更多了。
很多人得過且過,並不思考明天要怎麼樣,也不期待明天能改變什麼。卻因為自己物質條件的不足,憤慨社會的不公,鄙視他人的功利,嫉妒他人的成功。在我看來,他們滿嘴都是道德的境界,在行為上卻不如一個自然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