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日集:"神童"不是製造品 莫將假話當"神話"

2020-12-25 正義網

  萊陽實驗二中學生李某某,6歲編程,8歲建網站,13歲創辦公司,14歲「籤約」麻省理工成為「預科生」……這是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發布題為「萊陽一14歲少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的消息,隨後多家媒體爭相報導此事。乍一看,能夠有如此突出表現,李某某確實堪稱「神童」。然而,在此後的幾天裡,「神童」的故事卻幾經反轉。

   

  12月4日,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上曾發布一篇關於李向楠的文章,不過該文章已被刪除。手機截圖

  第一次反轉:隨著媒體爭相報導,陸續有網友對「神童」故事發出了質疑之聲:報導中的學校名稱和錄取時間均和官方文件有出入、一個國外名校的錄取通知郵件居然以中文撰寫、李某某的獲獎證書頒獎單位的矛盾之處、與不同高校往來郵件的發件人均為同一人等等,都被網友扒出問題。

  第二次反轉:有媒體向李某某所在的學校和萊陽市教體局尋求答案,得到的回覆卻是:確實被麻省理工錄取,相關資料都是學校提供的。教體局的工作人員還稱,該生正式的籤約文件正從美國郵寄到萊陽的途中。

  第三次反轉:12月8日,麻省理工學院本科錄取辦公室回應:不存在主動去籤下一個學生,或是與學生籤合同的情況。清華大學、華南理工、香港中文大學等也都發文或出面澄清。

  第四次反轉:12月11日晚,萊陽市教體局發布消息稱:「萊陽第二實驗中學李某某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筆者注:麻省理工學院)成功籤約」為失實消息。

  至此,這一出「神童」籤約麻省理工的羅生門落下了帷幕。作為觀眾,荒誕劇已「演」完,但事件背後透露的各種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在「神童」故事中不難看出,萊陽市教體局和萊陽實驗二中是幾次反轉的主要責任人。事實上,這都是扭曲的政績觀在作祟:一個孩子成為「神童」,有太多的人覺得自己有功勞,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把這一成果拿出來分享。但卻沒想到,有如此多的人會質疑求真。於是,官方從一開始用「正式籤約文件正在從美國郵寄到萊陽的途中」進行掩飾,再到打腫臉充胖子,反覆強調「宣傳需要」,讓這齣荒誕的鬧劇達到頂峰。更可笑的是,官方在掩飾不住時,稱之前網上公布的證書及相關資料是學生提供給學校的,學校報給教育局,並表示,已要求學生出具更多證明。即使是學生自導自演,學校和教育部門不加核實調查就進行宣傳,恐怕也不合流程和常理。

  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神童」的出現,不只會成為學校、教育部門的成績、政績,更讓家長抱有期待,期待下一個「神話」的造就者是自己的孩子。

   

  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20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經歷挫折以後,魏永康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逐漸適應了生活,已經結婚生子,還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曾被譽為「神童」的男孩王思涵以14歲的年齡,以572分超出分數線6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然而,他在大學4年的各門功課卻陸續亮起了「紅燈」。最終,面對僅有一科英語及格的畢業成績,王思涵被學校「責令退學」。

  「神童」讓人驚嘆,但可望不可及,所以人們追捧「神童」、甚至崇拜「神童」,此次事件中,教育部門、學校、媒體都表現出了這樣的「神童情結」。然而,古有方仲永,今有魏永康、王思涵,不當的「神童」宣傳、教育的負面消息至今還有,但很多家長、學校仍假裝看不到,反而抱著一種「出名要趁早」的心態,把「神童」推向高地。

  是誰編造了這些假材料?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媒體在其中無疑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新聞報導要求實事求是,報導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試問當地媒體是否遵守了這一原則?在轉載發布新聞的過程中,是否對內容進行嚴格審核把關?即便是教體局提供的資料,是否有提出過質疑?恐怕都沒有,當地媒體只是抓住了「神童」、「麻省理工」等博人眼球的內容,讓假新聞佔據了高地。

  歸根結底,這起反轉的「神童」事件是各方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結果,這不是一個14歲男孩的「神話」,而是一場審核不嚴、甚至是故意參與製造「神話」的假話。但細想一下,媒體的不仔細、官方的敷衍、甩鍋,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事件的主角李某某,一個14歲的孩子。在被冠上這些虛假榮譽之後,李某某將如何面對現實和人們的猜測,甚至輿論的壓力?一時之樂將對當事人造成心理重創,「假神童」的標籤將一直伴隨,教育部門、學校以及家長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甚至還有媒體,在事件已結束後,仍發布對李某某的個人調查和對其同學的採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教育與保護相結合。回顧整個事件經過,無論是宣傳、質疑還是官方調查,恐怕都給14歲的李某某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自上周起,他就沒有到校上課。

  12月11日晚,山東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在通報中表示將嚴肅處理責任人,並深刻反思、真誠道歉。「端正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是萊陽市教體局給出的承諾,也是當前教育體制應當秉持的理念。我們期待萊陽市教體局給出一個真相,更希望媒體堅持真實客觀的態度,對待每個新聞和當事人。後續更重要的是,各方都應卸下「神童」包袱和情結,「神童」不是製造品,莫將假話當「神話」。

相關焦點

  • 蔡英文拜媽祖,防疫別說假話、鬼話
    柯文哲在法會首日一早就前往上香祈福;特別的是,他一反過去頻惹爭議的直白髮言,只在臉書表示「上天開示,宜少說話、多做事,該去工作了。」柯文哲有沒有「矯昭神旨」,只有天知、地知、柯知;但比起曾被批評「連神明都敢騙」的蘇貞昌,柯文哲至少在媽祖面前表現了難得的謙遜。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你瞧這不是神童是什麼。那這些孩子真的就是神童嗎?先看這個研究癌症的小學生,他的獎項最後被撤銷了,為什麼呢?因為研究根本不是這孩子做的,而是他的父母做的。與文學家的看法不同,在社會學家眼裡,神童在成人後遭遇挫折,可不是簡單的驕傲自滿,而是有另一個更為殘酷的神童詛咒在等著他們,那什麼是神童詛咒呢?
  • 江西「神童」寧珀:10歲進入少年班,14歲進中科大,卻以出家結束神話
    如此,便使得人們無比豔羨"神童"。因為他們如此早的便成名獲得人生修行的成果,那麼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有多麼大的潛力等待發掘,神童勢必會創造更大的奇蹟。 然而,這不過是世人想當然的事情。那些神童的內心如何思索,想要走怎樣的人生道路,從來都是無人問津。人們只會對創造神話的他們鼓掌加油,等到他們走向神壇時冷嘲熱諷。可見神童確實成名足夠早,可未必能獲得最大的快樂。
  • 日作詩2000首的「神童」出世,父親澄清沒誇張,真假?
    一位16歲的姑娘,日作詩2000首,你敢信?近日熱搜,一位16歲的高一小姑娘,可以日作詩2000首,或者300首詞牌,亦或者15000字小說。真有此事還是炒作蹭熱度?日寫作15000字小說可以接受,其他兩個是靠想像而得出的結論嗎?
  • 《希臘神話故事集》 寫給成人的童話
    受此鼓舞,霍桑又寫出了《神奇故事集》的續作《坦格林故事集》,同樣大獲成功,此書被後世稱為「影響了19世紀家長們愉悅自己孩子的少數佳作之一」。最近出版的中譯本《希臘神話故事集》,便是上述兩部作品的合集。作為霍桑獻給世界的禮物,經他之手改編的希臘神話,充滿了奇幻、神秘與匪夷所思。某種程度而言,此書不僅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更是寫給成人的童話。
  • 小提琴家楊天媧:「神童」不是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1987年出生於北京,4歲學琴,11歲受交響樂團邀請演音樂會,13歲錄製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30歲出頭已經是德國、瑞士兩所大學的小提琴教授……小提琴家楊天媧從小頂著「神童」光環長大。然而,楊天媧卻很抗拒神童的稱號,「大家叫你神童,好像天上掉餡餅、不勞而獲、中了彩票一樣,其實我小時候練琴很苦,只是用比別人更少的時間練出了更好的效果。」
  • 神童退學啟示錄 莫讓孩子成現代版「傷仲永」
    珠海「小神童」馮邵一的一封「退學申請書」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當前教育的關注和熱議。再讓我們看看其他神童: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兩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 8歲上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19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
  • 日寫2000首詩的神童是如何煉成的
    這便是岑某某的荒謬之處:神童一直存在,空手套白狼的成功學演講從未消失,但沒有人能想到,今天,二者竟然能結合——不僅要套白狼,還要把下一代孩子套進去,甚至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整個教育鏈。量產式神童狂歡神童並不罕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神童熱」一波又一波的出現。彼時的特點是,超前學習數理化,低齡考進中科大少年班。
  • 小學生研究癌症,少女日均作詩2000首,「神童」背後真相太扎心
    其實,如果你認真瀏覽一下歷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名單,你會發現,這樣的「科學神童」、這樣「高大上」的研究項目並不在少數。更令人震驚的是,當媒體懷著解疑釋惑、求真務實的態度,採訪岑某諾的父親岑剛燦時,得到了這樣的答覆:沒有說假話,沒有誇大宣傳,孩子要靜心寫作,一天2000首沒有問題。 這又是怎樣的一位父親,緣何說出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震撼之詞?
  • 睿融資 | 英語小神童完成併購咕比寶寶英語,用戶規模將達70餘萬
    睿藝公眾號對話框中回復【報告2】即可獲得《2018年素質教育行業分析報告》睿藝3月20日消息,少兒在線英語品牌英語小神童完成了對咕比寶寶英語的併購。英語小神童成立於 2017 年 11 月,以中外教雙師教學短視頻、 AI 語音測評糾音模式,對0-12 歲少兒進行英語啟蒙。
  • 流水線上的中國人造神童夢
    他們被網際網路插上翅膀成為新型神童,又很快被從來不缺人造神話的網際網路驅逐神壇。 岑怡諾被扒出光鮮簡歷通過砸錢注水而成,陳靈石因「父母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材料編撰過程」被取消獎項。天才少女不過是被「成功學」傳銷包裝的「產品」,科研神童只是被學者父母言傳身教造假的「木偶」。 實際上,批量生產的「岑某某和陳某某們」早已泛濫成災。
  • 小神童併購咕比寶寶英語,將布局幼小AI英語產品
    0-12歲幼少兒在線英語品牌「英語小神童」近日完成併購「咕比寶寶英語」,該併購將使英語小神童的用戶規模擴大一倍。英語小神童創始人金凌虹介紹,2018年11月英語小神童實現正向現金流,根據2019年一季度的增長數據推測,英語小神童有望在2019年實現破億營收並實現盈利。
  • 0-12歲兒童在線英語品牌英語小神童併購咕比寶寶英語,用戶規模將...
    0-12歲兒童在線英語品牌英語小神童併購咕比寶寶英語,用戶規模將擴大一倍 作者:紅印兒 發布時間:
  • 「神童」不斷: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16歲女孩日寫2000首詩?
    7月15日,岑某諾的父親說,流傳甚廣的簡歷圖片,正是《岑某某詩詞666首》一書中的作者簡介。按照其父親的說法,在此書之前,岑某諾還於2017年9月著有《中國青少年經典詩詞集》, 2018年5月著有小說《雷霆戰警》。
  • 邏輯推理題:真話假話思維訓練題
    當班主任追問時,他們承認上面每人講的話中都有一句真話、一句假話。根據這些條件,你能分析出到底誰做了好事麼?題三、話說宇宙中有個說謊王國,這個國家的男人和女人在一星期裡有幾天說真話,有幾天說假話。男人說真話的日子是星期四、五、六、日,說假話的日子是星期一、二、三;女人說真話的日子是星期一、二、三、日,說假話的日子是星期四、五、六。有一天一男一女兩人在聊天。男人說:「昨天是我說假話的日子。」女人說:「昨天也是我說假話的日子。」
  • 真正的神童,不需要包裝
    7歲能作詩,又能以天下為舞臺搞演講,駱賓王如果能搞一個諸如「神童秀」之類的欄目,把自己包裝包裝,躋身於唐朝名流上層應該也不難吧。不難,但駱賓王不屑幹這種事情。他在道王(李元慶,李淵第十六子)府中做事的時候,道王就要將他舉薦給朝廷,駱賓王還甩手不幹了。說己之長,言身之善。
  • 為利造神童,神童如「仲永」
    江山代有神童出,繼仲永之後,沒少聽到神童的故事,他們當中不乏因父母圖利而成了「仲永第二」。這名小學生堪稱「神童」,且是「神童」中的「神童」!「神童」父母造!神童,年紀小小,接受後天學習有限。有限的學習沒有阻礙孩童成神,這在於其過人天資。天資,是天成嗎?若無父母,童自何來? 事實證明:開篇這位「神童」,「父造」痕跡明顯。其父事後發布聲明,「項目報告中,他代筆寫了很多專業的術語。」這位父親,望子成龍之心也過於迫切了吧。
  • 聞神童日賦詩兩千有感
    聞神童日賦詩兩千有感網際網路上現神童,演講出書樣樣行。日賦詩詞千百首,才思如湧眾人驚。陸遊聞訊添羞愧,子建得知拜下風。如此包裝成笑柄,浮名泡沫最終空。
  • 史上傳頌的「神童」典故,滿布著成人的扭曲欲望
    中國自古盛產各種「神童」。比如《史記》裡就說,甘羅十二歲時已長袖善舞,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讓燕趙兩國互毆,為秦國得到了十多座城池。桑弘羊十三歲時,也已因擅長「心計」(大概是心算的意思)做了「侍中」,成了漢武帝身邊的寵臣。其實,甘羅的事跡只是一個神話。
  • 孔教神童
    但有趣的是,不是只有戰國才有甘羅,不是只有宋代才有仲永,也不是只有那趨新的講少年崇拜,連那守舊的也推過孔教神童。  近代就有這麼一位孔教神童,名曰江希張,要問這神童有多神?據神童自述和旁人記載(江希張自述,《歷城文史資料》第2輯;《王鳳儀言行錄》第十八節):  江神童1907年2月14日生於山東省歷城縣,祖父識字不多,父親在農作之餘,苦讀二十年,寫過一些孔教的通俗讀物。  父祖鑑於讀書甚少,故訓子孫尤切。神童也爭氣,兩歲認字,三四歲時就能作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