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實驗二中學生李某某,6歲編程,8歲建網站,13歲創辦公司,14歲「籤約」麻省理工成為「預科生」……這是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發布題為「萊陽一14歲少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的消息,隨後多家媒體爭相報導此事。乍一看,能夠有如此突出表現,李某某確實堪稱「神童」。然而,在此後的幾天裡,「神童」的故事卻幾經反轉。
12月4日,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上曾發布一篇關於李向楠的文章,不過該文章已被刪除。手機截圖
第一次反轉:隨著媒體爭相報導,陸續有網友對「神童」故事發出了質疑之聲:報導中的學校名稱和錄取時間均和官方文件有出入、一個國外名校的錄取通知郵件居然以中文撰寫、李某某的獲獎證書頒獎單位的矛盾之處、與不同高校往來郵件的發件人均為同一人等等,都被網友扒出問題。
第二次反轉:有媒體向李某某所在的學校和萊陽市教體局尋求答案,得到的回覆卻是:確實被麻省理工錄取,相關資料都是學校提供的。教體局的工作人員還稱,該生正式的籤約文件正從美國郵寄到萊陽的途中。
第三次反轉:12月8日,麻省理工學院本科錄取辦公室回應:不存在主動去籤下一個學生,或是與學生籤合同的情況。清華大學、華南理工、香港中文大學等也都發文或出面澄清。
第四次反轉:12月11日晚,萊陽市教體局發布消息稱:「萊陽第二實驗中學李某某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筆者注:麻省理工學院)成功籤約」為失實消息。
至此,這一出「神童」籤約麻省理工的羅生門落下了帷幕。作為觀眾,荒誕劇已「演」完,但事件背後透露的各種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在「神童」故事中不難看出,萊陽市教體局和萊陽實驗二中是幾次反轉的主要責任人。事實上,這都是扭曲的政績觀在作祟:一個孩子成為「神童」,有太多的人覺得自己有功勞,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把這一成果拿出來分享。但卻沒想到,有如此多的人會質疑求真。於是,官方從一開始用「正式籤約文件正在從美國郵寄到萊陽的途中」進行掩飾,再到打腫臉充胖子,反覆強調「宣傳需要」,讓這齣荒誕的鬧劇達到頂峰。更可笑的是,官方在掩飾不住時,稱之前網上公布的證書及相關資料是學生提供給學校的,學校報給教育局,並表示,已要求學生出具更多證明。即使是學生自導自演,學校和教育部門不加核實調查就進行宣傳,恐怕也不合流程和常理。
其實也不難理解,一個「神童」的出現,不只會成為學校、教育部門的成績、政績,更讓家長抱有期待,期待下一個「神話」的造就者是自己的孩子。
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20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經歷挫折以後,魏永康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逐漸適應了生活,已經結婚生子,還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曾被譽為「神童」的男孩王思涵以14歲的年齡,以572分超出分數線6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然而,他在大學4年的各門功課卻陸續亮起了「紅燈」。最終,面對僅有一科英語及格的畢業成績,王思涵被學校「責令退學」。
「神童」讓人驚嘆,但可望不可及,所以人們追捧「神童」、甚至崇拜「神童」,此次事件中,教育部門、學校、媒體都表現出了這樣的「神童情結」。然而,古有方仲永,今有魏永康、王思涵,不當的「神童」宣傳、教育的負面消息至今還有,但很多家長、學校仍假裝看不到,反而抱著一種「出名要趁早」的心態,把「神童」推向高地。
是誰編造了這些假材料?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媒體在其中無疑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新聞報導要求實事求是,報導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試問當地媒體是否遵守了這一原則?在轉載發布新聞的過程中,是否對內容進行嚴格審核把關?即便是教體局提供的資料,是否有提出過質疑?恐怕都沒有,當地媒體只是抓住了「神童」、「麻省理工」等博人眼球的內容,讓假新聞佔據了高地。
歸根結底,這起反轉的「神童」事件是各方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結果,這不是一個14歲男孩的「神話」,而是一場審核不嚴、甚至是故意參與製造「神話」的假話。但細想一下,媒體的不仔細、官方的敷衍、甩鍋,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事件的主角李某某,一個14歲的孩子。在被冠上這些虛假榮譽之後,李某某將如何面對現實和人們的猜測,甚至輿論的壓力?一時之樂將對當事人造成心理重創,「假神童」的標籤將一直伴隨,教育部門、學校以及家長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甚至還有媒體,在事件已結束後,仍發布對李某某的個人調查和對其同學的採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教育與保護相結合。回顧整個事件經過,無論是宣傳、質疑還是官方調查,恐怕都給14歲的李某某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自上周起,他就沒有到校上課。
12月11日晚,山東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在通報中表示將嚴肅處理責任人,並深刻反思、真誠道歉。「端正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是萊陽市教體局給出的承諾,也是當前教育體制應當秉持的理念。我們期待萊陽市教體局給出一個真相,更希望媒體堅持真實客觀的態度,對待每個新聞和當事人。後續更重要的是,各方都應卸下「神童」包袱和情結,「神童」不是製造品,莫將假話當「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