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談家長教育焦慮:畸形攀比「心魔」背後有利益推手

2020-12-11 華龍網

乍一看《兩個碩士竟教不了一個小學生——誰在靠你的教育焦慮「吃飯」》的標題,似乎有點「標題黨」的味道,細讀全文不難發現,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相對稀缺固然是造成家長們教育焦慮的一個原因,但如此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後卻另有利益推手,其中不乏那些用心不良的校外培訓機構與學區房中介。

這篇文章告訴讀者,某培訓機構英語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專挑孩子不會的提問」「一定要讓家長感覺自己孩子真的不太行」,其用心就是催生、放大家長的焦慮,以達到招攬生意的目的。至於一些在微信朋友圈裡被炒得火熱、看起來出自資深教育人士的文章,背後的寫手卻可能是學區房中介機構。他們用心寫軟文的目的,就是為了穩賺不賠。這樣的軟文某種程度上而言,更容易吸引客戶,並容易給年輕的父母們造成這樣的心理暗示:學區房等於優質教育資源,能給孩子一個美好未來。

或許正是這些推手,才使得消息中所說的畢業於國內「985」「211」大學的碩士夫婦興奮於將其二年級的孩子送入一家英語培訓機構接受密集的課程培訓,才使得一些城市的商業中心正在變身「超級教室」,才會有南京市紫峰大廈那樣的社會生態——「每一層樓都有至少兩家培訓機構進駐。每到周末、假期,背著書包的中小學生頻繁進出。孩子們的身影從一樓的英語班出來,又進入二樓的培優班,匆匆吃完午飯,再進入三樓的舞蹈班。門外等候的家長中不乏碩士、博士,他們一邊焦慮地刷著手機,吐槽起步階段的數學、拼音、圖形教得這麼簡單收費卻不低,但又很慶幸自己第一時間『秒殺』到了課程」。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碩士、博士也是人,因為「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輸,一定要比我強」幾乎是我們這個國度為人父母的共同心理特質。何況他們孩子的起點原本就比非碩士、博士家庭出生的孩子高一些,輸了沒道理。至於非碩士、博士的父母們的教育焦慮就更可以理解了,他們的孩子起點本就不如別人,「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輸,一定要比我強」的焦慮則顯得更強烈一些。某些校外培訓機構與房屋中介正是摸透了此種心理,「利用各種群圈定目標受眾,打著分享升學信息、提供升學指導的旗號,散播報名緊張等信息,製造焦慮氣氛」,把生意做大了,將自己做強了。

從家長角度看,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並沒有錯,希望孩子比自己強也沒有錯,但需要明白的是,父母的行為首先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努力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個性和品格,而不是一味考慮「我的孩子不能輸」,轉而以自己的行為方式來建構孩子們的生活模式,為他們規劃當下乃至未來的人生。「兒孫自有兒孫福」,一般而言,為人父母只能包他一時,卻無法包他一世。如果父母們真的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能夠超過自己,不妨理性一點,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點,多給他們一些獨立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周全地審視自己需要怎樣的人生與未來,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幫他們一把。是不是可以在泥沙俱下的培訓市場和五花八門的營銷廣告面前,保持應有的冷靜和理智?

我們也必須清楚,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培訓市場非常熱鬧的現實面前,光靠家長們的理性去緩解其教育焦慮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緩解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一方面,固然要靠各地教育、工商等部門健全教育培訓市場法律法規,加強教育培訓機構準入、審批和監管,制定培訓機構從業人員資質標準,加強對區域內教育培訓機構資質的審核,督促其嚴格按營業許可規範辦學,杜絕誇大效用的業務宣傳,加大對違規經營行為的查處力度;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房屋中介機構的監管,一旦發現其超越營業範圍,要嚴格按相關法規查處。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要各級政府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盡最大可能「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從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態」。

(作者:凌宗偉,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原題為:《緩解教育焦慮離不開社會「減壓閥」》)

相關焦點

  • 商業中心變身「超級學校」,誰在靠你的教育焦慮「吃飯」
    南京的一位家長任女士無奈地說:「別人換房子是改善,陪讀的家庭卻在改差。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蝸居一段時間是值得的。」不辭辛苦培訓、不惜人力陪讀、不惜成本擇校……專家認為,當下的教育焦慮固然來自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但家長嚴重焦慮和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後確有利益推手。教育焦慮究竟為何愈演愈烈?誰在靠「吹大」你的焦慮「泡泡」牟利?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調查。
  • 哪有那麼多「天賦異稟」,其實背後有一位負責的家長做「推手」
    你看所有成功的優秀的孩子背後,身後都有一個很強的推手。」每一個被世人看見的天才,背後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往往都喜歡放大結果而忽視過程,放大天賦而忽視努力。 但其實,努力也是一種天賦,一種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天賦。
  • 私立學校的背後推手,教育焦慮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拜讀了她和同事們出版的《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她的《人們對教育如此焦慮,是因為活在「高度篩選型」的社會裡》《直面中國的「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戰》等文章。 每一篇反覆閱讀深有感悟,覺得很有必分享出來,幫助大家理性地減輕焦慮和不安。
  • 攀比式教育要不得
    現實生活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都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總是那麼完美,結果孩子就在這種陰影籠罩下,疲於奔波,去攀登父母期待的那座山峰。不少父母習慣拿「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不斷給孩子樹立「榜樣」。這種方法,對於一部分內心強大的孩子來講,或許能起到促進作用。
  • 英語考級熱背後是家長教育焦慮
    據中國之聲報導,不久前,劍橋通用五級考試網站開放了2019年10月19日KET和PET校園版考試網上報名的通道,短短幾分鐘,考點便顯示報名人數已滿。有網友表示,上海考點瞬間報滿,周邊省市名額也很快被一搶而空,四五百元的報名費被一些黃牛炒到了四五千元。
  •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是否能成為「教育焦慮」的減壓閥?
    據了解,為期2周的遊學費用高達3萬餘元、網友對該事件的評論中,有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人吐槽家長之間、學生之間跟風攀比,有人在質疑孩子幾天遊學花掉家長數月工資性價比太低。這兩則新聞背後,縈繞著濃濃的「教育焦慮」。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根治於很多中國人心中的觀念。而家長們為孩子追求優質教育的機會,使得「教育焦慮」成為了困擾很多家庭的煩惱。
  • 高額融資的教育行業背後:低價獲客、企業虧損、家長焦慮
    家長 Vidan說。「DoNews」在對家長的探訪以及培訓機構的探訪中,了解到了家長們對孩子報班的不同選擇,教育需求以及線上線下培訓機構的市場空間,試圖揭開教育行業的冰山一角。家長們的談資與焦慮不斷加碼的補課培訓背後有家長對孩子的升學焦慮、家長之間聊起孩子報輔導班時的談資。
  • 1.5萬小留學生背後:見證了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和人性的趨利避害
    還有的家長認為,送孩子出國的是你們,享受國外優越教育資源的是你們,出現問題的時間,才想到自己的祖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你們需要自己想辦法,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有的家長甚至說機票太貴,有自媒體對英國留學三年的費用做了統計,應該高達150萬,既然願意花費150萬元送孩子出國讀書,為什麼沒有錢買機票送孩子回國?
  • 中國式神童再惹爭議:16歲女孩日作詩2000首,網友:畸形的教育
    大家都不敢相信一位16歲的少女能有這樣的才能,這簡直超乎了人們的想像,也因此而引起了爭議。但這位岑怡諾的父親表示,岑怡諾的這些履歷都是真的,她能有今時今日的成果,也在於他平時對她的嚴厲教導。網友看完後紛紛表示:畸形的教育。在中國,幾乎每個父母都有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成為神童、天才。為什麼中國父母都崇尚神童呢?接下來將為大家分析一下。
  • 幼兒園興趣班鄙視鏈告訴你: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究竟有多高?
    古有「孟母三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而搬家。今有「三十而已顧佳」,為了讓孩子進入頂尖幼兒園,賣掉房子並貸款買了一套高端學區房。而劇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的行為,更是引發了網友廣泛討論。你會用盡一切方法給孩子報「高端」興趣班嗎?
  • 中國式育兒焦慮下,家長別盲目追求「超前教育」
    一、為什麼家長給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超前」?其實在剛剛的那位寶媽的提問中,是有一定原因可以說明的,有一位家長在提問的時候是這樣告訴說明的:小區裡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一歲就開始教寶寶說話,能簡單表達,不到六個月就會爬了,所以自己的心裡著實有些焦慮。
  • 揮之不去教育焦慮,中小學生及家長壓力的來源,我們家長怎麼辦?
    也是前兩天,在小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細問原因,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但孩子一直坐不住,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一窩蜂地去湊熱鬧,孩子家長奔波於各種班之間。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
  •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或成緩解「教育焦慮」一劑良方
    時至今日,雖然許多專家、調查報告都曾一再指出,國人幸福指數正日益增高,但不得不承認,無論你是百萬富翁,還是普通上班族,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無形殺手」都正逐漸啃噬著屬於你的這條幸福線,它就是讓每個家庭都為之困擾的教育焦慮,那麼,這種「集體式教育焦慮」的成因是什麼,面對這種焦慮我們的家長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美兩國文化、資源投入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可以讓相當部分差別看來也算合理,唯有深深藏在中國中產父母背後的那份因制度而生的焦慮,卻難以靠這份對多樣性的寬容來抹平。  實際上,這份焦慮不僅僅烘烤著孩子在讀中小學的中國父母,也直接影響到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教育的首長和執行者。釐清其中制度安排與人們心態的互動,才可以讓我們能以更多平常心來思考調整之道。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 智課教育發布《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
    鯨媒體訊(文/喬木)9月16日,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發布並解讀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調研歷時15天,面向70到90後家長人群,收集有效問卷3205份,圍繞社會環境、教育資源、家庭關係及父母成長等四個影響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維度展開,結論顯示: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
  • 「量子波動速讀」 火爆背後,掩蓋不住的是家長對教育焦慮的本質
    每個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天才少年,這種心情我們都能理解,但教育真的沒有大力丸,不會一招就有奇效,而類似「量子波動速讀」這種稀奇古怪的培訓班,就是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而演變出的換湯不換藥的套路,企圖依賴神秘力量給孩子走捷徑的家長,必然是被收割「智商稅」的。
  • 心理學家:父母因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錯在孩子嗎?家長應該學學
    加上同事與朋友之間存在嚴重的攀比心理與虛榮心理,每次考試成績的背後,都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於是,怕落後的攀比心理在從中作梗,最終就有了跟風似的「報班」。如果家長可以捫心自問,其實答案並不複雜,解決的辦法也是隨手可得。1、尊重孩子的興趣意願,才是快樂教育的必需品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過程中,隨機挑選一些孩子問他們:「你們喜歡父母報的培訓班,還是喜歡自己根據興趣去報培訓班呢?」答案也可想而知,興趣始終是動力的源泉,因為任何一個科學家或者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是興趣使然的結果。
  • 教育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又出國了?攀比之前先想想這些
    爸媽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上心,是好事,可如果太過焦慮,事事攀比,可就有點不正常了。學習上、休閒娛樂上,總之只要對孩子有好處,就沒有爸媽們不涉獵的地方。有個朋友曾經也是「快樂教育」理論的支持者之一,認為孩子該玩就要玩,自己絕對不會逼孩子上補習班。等有了孩子之後,補習班、興趣班、冬夏令營一樣也沒少,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曾經豪言壯語絕對不能戒菸的男人,到如今是抽的越來越便宜,也越來越少,大有戒菸的趨勢。總結起來一句話:爸媽苦一點沒關係,千萬不能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