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插畫 / 選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是著名詩人紀伯倫的詩歌,描述了親子關係的一種良性狀態,那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恰如其分的界限感,但很多中國父母卻置若罔聞,直到悲劇一次又一次重演。
多地發生學生跳樓事件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竟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從15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不就是說了她幾句嗎?要是知道她會這麼想不開,我一定不會說她。」
「我家孩子平時很開朗的啊,不像是會幹出這種傻事的孩子。」
「我這是為她好,誰家的孩子不學習,不考試?」
這樣的事件不是個例,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對「高分」、「名校」、「升學」的迫切渴望長時間桎梏著孩子們本就脆弱的內心,也許只是一次小小的訓斥,就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論是「月薪3萬,養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
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
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新榜數據也顯示,2019年微信公眾號內容中提到「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有3470篇閱讀量超過了10W+,平均每天將近10篇,我們這代父母真的很焦慮。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都有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或許是在轉嫁中年焦慮
很多人活到三四十歲,就是為了孩子活著,他們每天加班加點工作,背著幾十年的學區房房貸,時刻關注著孩子,這次月考考了第幾名,為什麼還下降了?
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全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自己的生活不盡人意,不能讓孩子也重蹈覆轍,考上好大學,就意味著有了光明的前途,不用深陷生活的泥淖。
焦慮是中國社會的通病,但在中年人身上,這焦慮好像尤其更甚。要努力工作,要還月供,要贍養老人,要教育子女,這樣的壓力最終轉變成了,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安慰:只要孩子有出息,我再辛苦都值得。抱著這種想法,對孩子成績的過分關注也就能窺見一二了。
高考仍是最公平的賽道
儘管忍受著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先天不足,但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高考仍然是通往名校最公平的途徑。
70、80後這一代父母中,有很多人就是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所以他們篤信,下一代也能通過高考過上更加優渥的生活。因為有了相對公平的高考,才有了和不同出身起點不同教育資源的孩子們一拼高下的入場券,也讓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高考實現夢想是行得通的。
一條無比清晰的道路就放在眼前,即使是萬人過獨木橋,中國家長也相信,可以通過自己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成功進入名校,改變命運。
在這種「不要問,只管信」的孤注一擲下,讓孩子杜絕所有娛樂活動,犧牲一切休息時間,見縫插針安排得滿滿當當,近乎瘋狂的學習也只是孩子們最習以為常的生活罷了。
不滿足是攀比心理作祟
孩子回家告訴媽媽這次語文考試得了99分,數學考試得了100分,媽媽非常開心地誇獎了孩子,晚上在班級群裡看見班主任發的成績單,班上一共56個學生,有33個都得了雙滿分,媽媽頓時心口堵得飯也吃不下了。
回想一下,父母們的焦慮從何而來?孩子在嬰兒時期,大家互相比較誰家的孩子說話早;當上幼兒園的時候,互相比較誰家的孩子識字多;等到了小學的年紀,則又開始分數成績的攀比。
家長們的眼睛總是不由自主地瞄著別人家的小孩,生怕自己的小孩就落後於人,一邊糾結著要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一邊又畏懼於輸在起跑線,但沒有人願意退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就意味著落後。
這樣的焦慮換來的是什麼?
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有的孩子頂住了壓力,有的孩子則不堪重負,不遺餘力地揠苗助長,但也只是填補了父母自己的焦慮,無論問哪一個孩子,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說:「我最愛上補習班了,我很期待每次考試公布成績。」
沒有家長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普通,儘管他們已經接受自己的普通。
真正好的養育方式,從來都不會充滿壓迫、讓人窒息,它應該是放鬆的、從容的,潤物細無聲般挖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引導他們自己去認識世界,去感悟生活。
教育的本質不是贏得競爭,焦慮也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與其去期盼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從容地過好當下,尊重並且相信孩子,去發現孩子的天賦與優點,不是讓孩子成為下一個高考狀元,而是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