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告誡我們: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聚精會神學習的方法。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專注力又稱注意力,是一個人集中精力專心於當下的能力。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
作為父母,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不管Ta在做什麼,餓不餓啊、冷不冷啊、喝點水吧、別碰到自己、這兒太髒了到那邊去玩、我來幫你做手工、這個媽媽來告訴你怎麼做?……
對孩子成長的焦慮,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痛快投入地玩兒」的專注力,我們以為孩子只是「三分鐘」熱度,卻擋不住父母三分鐘的焦慮。
如此這般,等孩子開始上學了,父母的焦慮只會有增無減。TA在一旁寫作業,你在一旁嘮叨個沒完;TA一點事兒沒做好,你就氣不打一出來;TA正在彈鋼琴,你會忍不住點評;TA報的一堆興趣班,你未必知道哪個是TA真心喜歡和擅長的?……
而父母日常有意無意地打斷孩子的自我學習成長,越俎代庖,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沒有耐心,從小缺乏自我掌控,很難認真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緒是會傳遞的,等孩子大一些,你的焦慮會不自主的,通過言行傳遞和感染,孩子的焦慮也會與日俱增,隨之進入排斥反應和專注力下降的惡性循環。
父母對孩子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全感,缺少的不是愛,而是包容。解鈴還須繫鈴人,父母怎麼辦才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
人是環境的動物。很難想像在一個充滿焦躁、嘮叨、講道理的環境中,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孟母三遷,正是給孟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一個是外在客觀環境,排除周圍噪音和人為幹擾,一個是內在心理環境,給足孩子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環境靜下來心才能靜下來,你靜下來孩子才能靜下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卻是獨一無二的。包容孩子的過失、不足和錯誤,放手讓TA在挫折中鍛鍊,在嘗試中成長,才能激發孩子勇於探索、投入做事的能力。
人往往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特別關注,父母應該樂見其成。白巖松的兒子喜歡足球,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允許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賽。因為興趣滿足有利於培養專注力,而良好的專注力也一定會遷移到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影響孩子。父母的焦慮無處不在,作為成人理智的看待和化解自身的緊張和焦慮,不遷怒於他人,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用行為來帶動孩子。
不做嘮叨式父母,包辦式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才會越來越安心和省心,孩子才會越來越積極和投入。
歲月靜好,陪你長大。不要讓父母的焦慮,成為毀掉孩子專注力的枷鎖,你說呢?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本文由鷗爸學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