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賽曾經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儘可能的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很多父母的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直強調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甚至也自以為是這樣執行的。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大人們都比較自作主張,把自己認為好的帶給孩子,卻往往成為了讓孩子發揮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
中國式家庭當中有很多「直升機式父母」,他們每天都像一架直升機一樣,在孩子周圍盤旋,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密切的關注,只要孩子一有需要,父母馬上出現為孩子進行包辦。
例如:
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當中,家長不時的為孩子送上點心和水果,擔心孩子餓壞身體;
孩子在專心致志的破解玩具的過程中,家長在旁無意的幫助孩子進行通關;
孩子在看書的時候,家長不斷的在旁邊打斷孩子……
這些看似關心孩子的行為,實則正在一步步毀了孩子的專注力。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否則永遠不要打擾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會抱怨為什麼孩子不能夠集中精力,其實家長在提出這一個疑問的同時,應該首先問自己是否在孩子年幼時就一步步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應當從小進行培養,這樣才能夠促使孩子在長大之後越發的了解自己應當專注於哪一方面進行發展,才能夠更加明確的了解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隨後內心堅定的完成自己的任務。
而在這一個過程中,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小注重對孩子專注力的保護,切勿自以為是的,會壞掉孩子的專注力,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發展。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產生疑問: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養?明明在我們小的時候只要吃飽飯就足夠了啊?
所以面對不同成長軌跡的孩子,家長總是會為自己的教育事業感到頭痛。
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陷入了一個怪圈:依照自己的成長模式去套用孩子的成長,往往會走入一個難以教育的死胡同,從而錯過了發掘孩子潛能的最佳時機。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應當明確的了解到孩子屬於哪種性格之後,因材施教,更加有針對性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於了解孩子的性格,家長可以利用PDP性格測試進行檢測:PDP是一個用來衡量個人的行為特質、活力、動能、壓力、精力及能量變動情況的系統。
PDP根據人的天生特質,將人群分為五種類型,包括:支配型、溝通型、耐心型、精確型、整合型;為了將這五種類型的個性特質形象化,根據其各自的特點,這五類人群又分別被稱為「老虎」、「孔雀」、「考拉」、「貓頭鷹」、「變色龍」:
老虎型
具有較高的支配型特質、競爭性強、積極自信、有較高的決斷能力。
孔雀型
具有較高強度的表達能力以及熱情幽默的風度,並且具備天生的樂觀以及和善的性格,能夠有效的與他人建立同情心,在團隊合作當中會有著良好的表現。
考拉型
具有高強度的耐心,遇事能夠冷靜對待,生活和工作當中講求規律,面對困難能夠坦然自若。
貓頭鷹型
就高度精準的能力,其形式風格以規則為準繩,遇事更加講求制度化,同時。更加的細心以求精準性,在團隊協作中不易破壞團隊的團結精神以及凝聚力。
變色龍型
就有著高度的應變能力,處事風格極具彈性,能夠隨時為了應對環境的需求而調整自身的情況,是具有支配型、表達型、耐心型、精確型性格的混合體,具有以上四種類型的所有優勢。
家長可以首先通過測試來更好的了解到自己屬於哪一種性格的人群,之後再通過自己性格的特質,以及通過對孩子性格特質的測試達到雙方了解之後,通以期與孩子建立更為理想的交流狀態。
三、不要將你的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因為父親在公司裡面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家之後就對自己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覺得異常的委屈,於是就將情緒發洩到身邊的貓身上。
貓為了逃脫主人的打罵,逃跑到了大街上,此時一輛卡車正好開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行人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當中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當人充滿壞情緒時,一般會延續著等級以及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端,而無處發洩的那個最底端,最終成為壞情緒的受害者。
但是一定程度上,一個家庭當中,孩子是最為弱小,最沒有反抗能力的個體,所以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那一個。
人到中年時往往會有著兩個角色:一為父母,二位職場精英。即使在工作當中不算是精英行列,一般也會管理過人員。
所以有些家長就會將兩種角色進行混淆,將在工作當中的角色帶回家中,無形當中將孩子當做了員工對待。
如果家長做不好情緒的管理,就會無形當中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撒在孩子的身上。而對於孩子來講,忍受來自於父母的壞情緒。
孩子自身的精神也會始終保持高度的緊張,內心也會充滿不安全感,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隨後也會被父母的壞情緒所感染,孩子自身也會變成暴躁易怒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敏感而又脆弱的,同時也是堅強的。孩子都是嚮往獨立自由的個體,家長們不要太過於寵溺孩子,也不易對孩子太過於嚴格,應當為孩子努力的營造輕鬆的生活範圍,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