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專注力的這個問題上,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很多媽媽也都會有這樣的擔心和焦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底該怎麼辦?
比如我家的搗搗,2歲半時候送去幼兒園,我經常接到老師的「投訴」,說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不配合,經常從椅子上跑開到處溜達。
是的,我承認她很容易分心,如果有一件事是她從來沒遇到過的,那麼最開始會比較專注,除此之外,對其他事情都是幾分鐘熱度,沒有一個專心的態度。
孩子的專注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由於後天的諸多因素,孩子的專注力被抑制甚至破壞了。那些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事兒,是否你也曾經做過?或者還在這樣做呢?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1. 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
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很專注,可以一動不動地看一下午呢。給他ipad,玩得可入神了,叫他都沒反應。
其實,孩子的以上狀態並不是專注。電視是以快速運動的影像和鮮豔的顏色引起孩子的注意。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在被動地接受屏幕給予的信息,他的大腦活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我們父母需要做的是控制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電視節目,在適當的時候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觀看並互動。
2. 孩子的運動量不足
在運動時產生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分別能使人情緒變好,幫助記憶和提高專注力,學習要「勞逸結合」就是這個原因。
遊戲是靜、運動是動,一靜一動互相配合,才是打造專注力的最佳組合。
運動能消耗孩子過多的「動能」,玩得夠、動得多的孩子,才能靜得下。
3. 刻意安靜或過於嘈雜的環境
當孩子周圍的環境過於嘈雜,我們很容易理解,孩子會被打擾,不容易注意力集中。其實如果孩子一直處在特別安靜的環境中,他的「抗幹擾」能力得不到鍛鍊,也不利於他的專注力發展。
既不能太安靜也不能太吵鬧,其實只要保持正常的周圍環境即可,不要特別大聲也無需刻意無聲。
4. 打壓孩子的好奇心
「這個別碰」,「那個別動」似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可是這些脫口而出的話語其實正在打壓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有多重要?好奇心和專注力密切相關,只有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才能做到專注耐心。
所以不要輕易就把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認為是「搞破壞」的源頭。理解他們的好奇心,做出適當的改變和讓步,在沒有安全隱患和大損失的情況下讓他們盡情探索吧!
5. 同時給予過多的玩具
孩子一會兒翻看一下書,一會兒又擺弄一下小汽車,等會兒又去堆了積木,沒多久就不耐煩了。你心想,這麼好玩的玩具,孩子怎麼就只玩那麼一會兒?
殊不知,過多的選項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其實一些簡單、開放式的玩具更能讓他們專注沉迷,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建議每次只給1-2件玩具,其他的先收起來,玩完再換玩具。這種有目的的活動更容易讓寶寶集中專注力,既能讓孩子專心也能保持他對玩具的新鮮感。
6. 對孩子過度關注和幹預
孩子坐在地上玩玩具、看繪本,家長不時在旁邊叨叨:地上涼,不要坐在這裡玩。餓不餓?渴不渴?要不要尿尿?寶寶不對,你這個應該放在這裡。寶寶你按一下這個按鈕。。。
其實孩子需要自己獨處,這件事上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個人玩時能更自由地觀察和思考,能隨心所欲地嘗試各種可能性。孩子的專注力,也是需要他們在單獨的探索中來得到強化的。能獨處才會專注,我們給了孩子那麼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7. 家長的不良示範
陪孩子玩的時候,你是不是一邊還在看著手機?或是還做著其他的事情?很多情況下,我們大人並不覺得自己不專心,因為我們有好多事情要處理啊,而同時完成幾件事情是我們的能耐啊。你都沒有做到專注,如何去要求一個孩子呢?
培養孩子,很多都是生活小細節裡耳濡目染的,專注力也是如此。家長更應該做好榜樣,給孩子起一個好的示範作用,家長的這些細節,孩子都看在眼裡,習慣和品質就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我查閱了兒童發展心理學資料,很明確地指出:孩子的注意(專注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和完善的:
在新生的嬰兒階段,他們沒有主動注意,往往會因為大的聲音或者顏色鮮豔的物體而產生「被動注意」;
到了1歲左右,孩子們的專注力基本不超過2-3分鐘,他們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幹擾和刺激;
到3歲的時候,孩子們的專注力在2-8分鐘內,除非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可能注意力會持續多一點時間;
到4-5歲左右,隨著大腦的發育和完善,以及各種習慣的訓練養成,他們的專注力在5-15分鐘左右,甚至會更長一些。
6歲前的孩子大腦發育都還未完善,神經系統興奮性高,因而意志力差,常常會出現「坐不住」的現象。
所以父母不應該太焦慮,可以耐心地等待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逐漸成熟,在此基礎上慢慢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事實上,孩子就應該活潑好動一些,會對周圍的事物更加敏感。只要孩子能夠"專注於他感興趣的東西,這就意味著他的注意力是沒問題的。
一個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種強烈的生活衝動,這種衝動不需要由外人來推動。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孩子的精神胚胎的存在,掌握愛的尺度,對他們有耐心,但不要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