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遍地走的背後:暴走的父母不只坑了自己的孩子

2020-08-28 誓約TheCovenant

【家國天下·熱點】

作者:Bella

01 被坑苦了的孩子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網友質疑後,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其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當日,小學生的父親對外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予以回覆:

未充分掌握「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僅僅是一個「過度參與」,圍觀者本不會買帳;但在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中,有一句真話觸動了人心的憐憫——孩子已經承受了極大的精神壓力

一等獎到手沒幾天就遭到了語言暴力;同齡的孩子不明白個中原委,只知道朝夕相處的同學是一個「騙子」,肯定會疏遠、排擠他;六年級是小升初的檔口,走過青春期的成年人都知道,這時的孩子會開一些自認為沒有問題、實際卻會給人造成很大傷害的「玩笑」……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過度參與」的父親。如果沒有這個獎,他的科研興趣本可以不斷增加,並且能在此過程中收穫堅實的友誼。經此一事,不知道再看到「科研」,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

同樣走紅的還有一位日均作詩2000首、創立3個品牌、拿獎無數的天才少女。

然而,在記者與網友檢索查詢後,一些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比如給女孩出書的「中國人民出版社」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網上根本找不到,就連其出版的《岑某某詩詞1314首》也是查無此書;又如所謂的「學生記者」,據稱該新聞雜誌社社長是女孩父親的朋友,為了讓孩子得到鍛鍊,給了她一個記者證,有人查過這個雜誌社,發現國內根本沒有註冊;更不用說其「創立」的三個品牌均為父親公司旗下的商標信息。

在網上流傳的女孩演講視頻中,稚嫩的面孔配上商業的笑容、老套的言語、熟練的手勢——「成功傳銷」與「未成年人」就這麼不和諧地融合到了一起。

16歲,本該在學校踏踏實實地讀書,有興趣還可以培養一些藝術特長。她卻被帶出了相對質樸的環境,在大力包裝中學會了撒謊。最可怕的是,孩子樂在其中、深信不疑。母親覺得她是被洗腦了,她卻要努力證明母親錯了。

被逼長大的孩子錯過了成長機會,外界誇他成熟,他不知道怎樣應對成熟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卻只能繼續裝下去。這種糾結彷徨會給人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好萊塢童星德魯·巴裡摩爾的母親為了賺錢,從小就帶她出席活動,任她與一些男人調情。9歲時德魯開始酗酒,10歲沾染了大麻。她曾說:「我只是一個 7 歲的女孩,卻被期待做出 29 歲的成熟姿態。」14歲那年,她用刀片劃破自己的手腕,想要擺脫這種畸形的生活。

在健康的理念下,催熟的果蔬、短時間內養成的家畜都會被人們拒絕,為什麼轉過頭來敢讓自己的孩子速成神童呢?

02 規則與潛規則

如果沒法把孩子培養成神童呢?那總有辦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先有翟天臨「不知知網」,後有仝卓將往屆生身份改為應屆生,更令人氣憤的是成績排名中下遊、甚至有幾門掛科的學生,憑藉補考成績和高質量論文取得保研資格。沒有教育資源的人還可以用錢權進行學術交易,找到靠譜的「論文中介」,或者乾脆讓員工代寫,潛規則甚至都不再需要遮掩。

對於社會和個人而言,最不正常的事情是把「不正常」當成「正常」。

那些通過造假拿到高學歷的人,那些沒有被曝光的人造「學霸」,不久之後就會拿著光鮮的簡歷,進入醫院、律所、學校工作,繼續通過造假,成為人盡皆知的「大神」「專家」。關係到個體生命健康的部門,竟然有那麼多不學無術、滿口謊言的人,想想都覺得可怕!一個人如果為了升學競爭就可以操弄規則,那麼在是非對錯、公共利益與個人私慾之間,又怎會不輕易地選擇後者?

潛規則橫行會帶來極壞的社會風氣。就像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女士在北大畢業典禮上說起的那樣:「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這不是過高的社論調子,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公義與良善的缺失。如果人看慣了彎道超車、特權交易,真的很難相信規則能勝過潛規則,很難相信真理的存在。前赴後繼地利用「資源」,自食惡果後還會心存僥倖,爬起來再試一次。

03 焦慮的成年人

大費周章的背後是成年人因為階級困頓而產生的焦慮。階級困頓不是特定人群的專屬,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自然認為,自己的生活至少要超過父母,培養的孩子要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而橫向上,當身邊的人有著同樣智力和能力,這種「相同」會帶來更大的焦慮,仿佛腳踏實地、各安其職就意味著落後,公平競爭、有輸有贏則代表了沒有進步;仿佛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要不停地從當下的環境奮鬥到更好的階層;仿佛有同樣的資源卻不能高人一等就表示自己是個無能的失敗者。為了用外在的成績證明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完成跳躍,甚至不惜犧牲倫理道德與他人的利益。

說到底,成年人真的太怕輸了。失敗被當成最大的敵人,不只是因為羞恥感和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一次失敗就仿佛失去一切,對于越順遂的人越是如此。這種恐懼像被判了死刑,所以哪怕去做不正當的事情,也要保守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把「贏」當成人生唯一的目的和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其實對一個社會而言,越好的發展一定會有越激烈的競爭;而對於個人來說,勝利不只是拔得頭籌,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益:如果在勝利中自高自大,認為自己所向披靡,看不到他人的付出,不明白機會是一種饋贈,只會在光環中迷失自我;如果能在失敗裡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發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取得多少成績,而是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演好自己的劇本,那就是找到了隱藏在低谷中的寶藏。

競爭面前,需要學習的不只是如何贏,更是如何面對輸與贏。

相關焦點

  • 講起來都是神童,背後卻全是生意
    但神童不一樣,神童不用到18歲才上大學,也不用大學畢業才走入社會。神童1歲就開始徒步暴走,3歲就走到社會面前,12歲不到,就已經在準備碩士和博士的考試了:看截圖不直觀,還是看他自己說吧。這個小朋友名叫何宜德,2008年出生的,今年12歲。別人1歲的時候才開始蹣跚學步,他已經能夠徒步暴走了。
  • 「神童」背後的焦慮
    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一個個被戳破的謊言尚且殷鑑不遠,為何包裝「神童」之事還在繼續上演呢?這背後無疑隱藏著足夠可觀的利益:有人藉由孩子的神童人設,四處兜售自己的教育方式,獲得滾滾財源;有父母通過打造神童人設,投機取巧,鑽選拔制度的漏洞……歸根到底,社會上每隔一段時間出現的「神童熱」,不過是成人慾望的扭曲表達。
  • 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晶瑤)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的評論。值得注意的是,何宜德的父親不僅將「鷹式教育」試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還在2016年創辦了所謂「鷹爸公學」,打造一系列「鷹爸公學神童班」「鷹爸公學天才班」「軍事體育特訓班」「情商特訓班」「小領袖特訓班」等等。不過,該教育機構因被指殘酷對待學生,沒有辦學資質,已停課、整頓、關門。
  • 「裸跑弟」超級簡歷再受質疑,媒體: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他說,自己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兒子的學習成績能被認可,說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行得通的,也是高效的。但他同時也認識到兒子學習上的不足,一是學的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沒有用在實踐中,二是孩子內在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實踐教育還需強化。
  • 為了打造「神童」孩子,到底進過多少坑?
    「神童」這個詞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不得不讓我們感慨,到底是我們太笨還是打造一個「神童」這麼簡單?最近,一則關於「神童」的新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14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的,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想讓人不關注都難。看著一批批「大神」的出現,前浪被死死的拍在沙灘上,但這些孩子真的如此成功嗎?
  • 9歲神童馬上大學畢業卻突然退學,背後是父母令人害怕的野心欲望
    據說,在退學之前,他的父母和大學的校方之間公開互撕,吵得沸沸揚揚,結果最後以「神童退學」收場。你不能想像的是,這背後是父母的野心和欲望。我們家出了個「小天才」!2010年,勞倫特出生在比利時,爸爸是牙醫,媽媽從事行政工作。
  • 這種爸爸哪裡是培養神童,簡直就是在強暴孩子的人生!
    你幫孩子造過假嗎?),好像突然冒出不少神童,什麼日寫2000首詩的天才少女,什麼11歲大學畢業12歲準備讀碩博的神奇「裸跑弟」……昨天晚飯後,小愛媽媽和上高中的兒子聊起了這些神童。而且這女孩據說是什麼「宇宙超能量」品牌的創始人,背後的文化傳播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都是她爸爸持有。從我多年的媒體經驗和職場經驗來看,這女孩很大程度就是被老爸包裝出來的一個「形象代言人」,天才和神童都不過是營銷手段和噱頭罷了。
  • 為製造「神童」買單,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很遺憾,「人造神童」只能看到功利又虛假的世界。對於子女教育,所有父母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困惑。因為深愛,所以焦慮,因為焦慮,一些為焦慮驅使的父母「無所不用其極」。有人看準了其中的商業機會,批量生產「神童」,最大化中國父母的育兒焦慮。
  • 家長不能把孩子作為斂財的對象,打造神童成就了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咱們國內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有出息,有本事,可是,最近這些時間接連出現各種各樣的神童,比如一歲徒步暴走,三歲雪地裸跑,6歲寫自傳,聽到這樣的消息,朋友們無不翹起大拇指,別人家的孩子真是太棒了。
  • 神童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神童父母的逆天表現99%的人做不到
    這個孩子是天生的神童嗎?有過目不忘的神功嗎?神童背後是神一般的父母。何宜德的父親,四十得子,醫生告訴他孩子未來可能是個腦癱兒或者痴呆。7個月早產的何宜德,出生時不足4斤,並伴有左腦室出血、腦蛋白低下、腦水腫等多種併發症。父親何烈勝表示不甘心,放下了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孩子的治療和訓練中。
  • 仲永之殤,「神童」之鑄,孩子,為什麼我一定要你用功讀好書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時,人們都很注重教育,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的是還自己的將來,過得比自己好,不希望走自己的這條路。就像龍應臺對她的孩子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面對孩子,怎樣控制住自己暴走的情緒嗎?
    再比如,每當有虐童事件發生之後,集體應激的父母,每天都會翻遍孩子全身上下找針孔,逼著孩子說老師怎麼對自己不好了發現孩子有一點點反常跡象,就懷疑是不是被老師虐待、被小朋友欺負,要抄傢伙上幼兒園的焦慮媽媽們
  • 16歲浙江天才少女背後,是數以億計妄想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中國家長.
    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實在令人擔憂其背後的教育問題更令人深思 考慮到這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符談方琳的父親專門找了相關領域的教授支持和推進孩子在數學方面的進一步學習       即使出身文科專業他也會花費足夠的精力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 在孩子的表現大放異彩背後的是父母付出的巨大時間和精力
  • 14歲日均寫詩2000首,小學研究基因工程,為什麼家長愛造「神童」?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神童」背後的那些事。如果孩子獲得好的名次,有可能被知名高校直接錄取,或者獲得自主招生與高考加分的機會。雖然之後教育部取消各類競賽的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但如果孩子能夠獲得一個全國性大獎,以後寫在簡歷裡也是一個強大的「加分項」。由此可見,家長造「神童」,為的是幫孩子積攢進名校的籌碼。至於「天才」少女,製造「神童」背後牽涉的就是實打實的商業利益了。
  • 浙江神童少女爆紅背後,誰在製造神童?
    其實翻看岑某諾的履歷,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演講或者當記者,不難發現背後都有其父母和家庭的影子目前很多家庭教育其實都在延續這樣一個育兒思路,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像中的優秀,努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把「神童」設為孩子的培養目標。
  • 剖析神童魏永康:孩子有自我的人生,不應成為父母的工具
    為了培養一個神童,幾乎就讓他把學習作為唯一的生活方式,搞得有一些所謂的神童,都十多歲了,連鞋帶都不會系,誇張點甚至是衣服不會穿,因為從睜眼他的父母就準備好了,給他穿上衣服,準備好食物,一切妥當之後,就開始了學習生涯。
  • 自古英雄出少年如今神童遍地走,詩詞哲理信手拈語不懵人死不休
    我不得不承認,我被「碾壓」了,發現自己非但讀書太少而且識字量也太少,這讓我一個教「漢字思維」的老師情何以堪呢?更讓我難堪的是,我之前還自鳴得意地編了兩本書:《詩詞誤讀知多少》和《國學誤讀知多少》,還新推了一門《文言文精選課程》,並且言之鑿鑿地說:古人說的一定是「人話」。近期我還一直在寫「人話版」《道德經》的系列文章,這下臉被打得劈啪作響。
  • 個性化父母課程|當年的東方神童魏永康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被母親詛咒、被中科院勸退的13歲神童…17年後,現在怎樣了?從天才到凡人,這條路走得異常艱辛,令人唏噓。詩人於戈說:「為人父母,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如果父母學不會放手,你替孩子走過的路,終將成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 16歲日作詩2000首,小學研究癌症獲獎,「神童」背後的真相太扎心
    原來16歲的「神童少女」,她走的每一步路,擁有的每一個頭銜,都是因為父親背後的助力。父親為了盲目追求孩子表面的成功,就靠弄虛作假造出了一件件不合身的「華服」。零基礎的「神童」,幾天學習就能獲得科技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