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熱點】
作者:Bella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網友質疑後,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決定撤銷其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當日,小學生的父親對外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予以回覆:
未充分掌握「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僅僅是一個「過度參與」,圍觀者本不會買帳;但在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中,有一句真話觸動了人心的憐憫——孩子已經承受了極大的精神壓力。
一等獎到手沒幾天就遭到了語言暴力;同齡的孩子不明白個中原委,只知道朝夕相處的同學是一個「騙子」,肯定會疏遠、排擠他;六年級是小升初的檔口,走過青春期的成年人都知道,這時的孩子會開一些自認為沒有問題、實際卻會給人造成很大傷害的「玩笑」……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過度參與」的父親。如果沒有這個獎,他的科研興趣本可以不斷增加,並且能在此過程中收穫堅實的友誼。經此一事,不知道再看到「科研」,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
同樣走紅的還有一位日均作詩2000首、創立3個品牌、拿獎無數的天才少女。
然而,在記者與網友檢索查詢後,一些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比如給女孩出書的「中國人民出版社」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網上根本找不到,就連其出版的《岑某某詩詞1314首》也是查無此書;又如所謂的「學生記者」,據稱該新聞雜誌社社長是女孩父親的朋友,為了讓孩子得到鍛鍊,給了她一個記者證,有人查過這個雜誌社,發現國內根本沒有註冊;更不用說其「創立」的三個品牌均為父親公司旗下的商標信息。
在網上流傳的女孩演講視頻中,稚嫩的面孔配上商業的笑容、老套的言語、熟練的手勢——「成功傳銷」與「未成年人」就這麼不和諧地融合到了一起。
16歲,本該在學校踏踏實實地讀書,有興趣還可以培養一些藝術特長。她卻被帶出了相對質樸的環境,在大力包裝中學會了撒謊。最可怕的是,孩子樂在其中、深信不疑。母親覺得她是被洗腦了,她卻要努力證明母親錯了。
被逼長大的孩子錯過了成長機會,外界誇他成熟,他不知道怎樣應對成熟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卻只能繼續裝下去。這種糾結彷徨會給人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好萊塢童星德魯·巴裡摩爾的母親為了賺錢,從小就帶她出席活動,任她與一些男人調情。9歲時德魯開始酗酒,10歲沾染了大麻。她曾說:「我只是一個 7 歲的女孩,卻被期待做出 29 歲的成熟姿態。」14歲那年,她用刀片劃破自己的手腕,想要擺脫這種畸形的生活。
在健康的理念下,催熟的果蔬、短時間內養成的家畜都會被人們拒絕,為什麼轉過頭來敢讓自己的孩子速成神童呢?
如果沒法把孩子培養成神童呢?那總有辦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先有翟天臨「不知知網」,後有仝卓將往屆生身份改為應屆生,更令人氣憤的是成績排名中下遊、甚至有幾門掛科的學生,憑藉補考成績和高質量論文取得保研資格。沒有教育資源的人還可以用錢權進行學術交易,找到靠譜的「論文中介」,或者乾脆讓員工代寫,潛規則甚至都不再需要遮掩。
對於社會和個人而言,最不正常的事情是把「不正常」當成「正常」。
那些通過造假拿到高學歷的人,那些沒有被曝光的人造「學霸」,不久之後就會拿著光鮮的簡歷,進入醫院、律所、學校工作,繼續通過造假,成為人盡皆知的「大神」「專家」。關係到個體生命健康的部門,竟然有那麼多不學無術、滿口謊言的人,想想都覺得可怕!一個人如果為了升學競爭就可以操弄規則,那麼在是非對錯、公共利益與個人私慾之間,又怎會不輕易地選擇後者?
潛規則橫行會帶來極壞的社會風氣。就像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女士在北大畢業典禮上說起的那樣:「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這不是過高的社論調子,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公義與良善的缺失。如果人看慣了彎道超車、特權交易,真的很難相信規則能勝過潛規則,很難相信真理的存在。前赴後繼地利用「資源」,自食惡果後還會心存僥倖,爬起來再試一次。
大費周章的背後是成年人因為階級困頓而產生的焦慮。階級困頓不是特定人群的專屬,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自然認為,自己的生活至少要超過父母,培養的孩子要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而橫向上,當身邊的人有著同樣智力和能力,這種「相同」會帶來更大的焦慮,仿佛腳踏實地、各安其職就意味著落後,公平競爭、有輸有贏則代表了沒有進步;仿佛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要不停地從當下的環境奮鬥到更好的階層;仿佛有同樣的資源卻不能高人一等就表示自己是個無能的失敗者。為了用外在的成績證明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完成跳躍,甚至不惜犧牲倫理道德與他人的利益。
說到底,成年人真的太怕輸了。失敗被當成最大的敵人,不只是因為羞恥感和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一次失敗就仿佛失去一切,對于越順遂的人越是如此。這種恐懼像被判了死刑,所以哪怕去做不正當的事情,也要保守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把「贏」當成人生唯一的目的和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其實對一個社會而言,越好的發展一定會有越激烈的競爭;而對於個人來說,勝利不只是拔得頭籌,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益:如果在勝利中自高自大,認為自己所向披靡,看不到他人的付出,不明白機會是一種饋贈,只會在光環中迷失自我;如果能在失敗裡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發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取得多少成績,而是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演好自己的劇本,那就是找到了隱藏在低谷中的寶藏。
競爭面前,需要學習的不只是如何贏,更是如何面對輸與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