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但是生活中屢見不鮮;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神童是厲害,但是需要成為人才,變成對於社會有價值的人,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不是說給他們這類人太大的壓力,只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著不平凡的能力,註定在享受更多待遇的同時,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責任。
但是很多神童的半路泯然眾人,不單單是年少成名的難以適應,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為了培養一個神童,幾乎就讓他把學習作為唯一的生活方式,搞得有一些所謂的神童,都十多歲了,連鞋帶都不會系,誇張點甚至是衣服不會穿,因為從睜眼他的父母就準備好了,給他穿上衣服,準備好食物,一切妥當之後,就開始了學習生涯。
這樣的機械式不能說是教出來的,「餵養」出來的神童,除非後天自己能夠意識到,否則這樣的人擺脫了學習,來到了社會,只能無法適應,最終走向另外的極端。
我想說的是這些人本來就是凡人,只不過我們做關注的一個方面他們很優秀,所以我們認為是神童。
但是綜合看下來,他們的本質是人,不是工具。
今天要剖析的魏永康,就是一個例子。
東方神童
1 歲多開始識字(我連個詞語都說不全),2 歲掌握一千多個漢字(我就認識個數字),4 歲自學完初中課程(我穿著開襠褲玩泥巴),8 歲跳級進入縣重點中學(我還在小學一年級)。
1996年,魏永康才13歲,結果卻以 602 分的成績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
四年之後,他也才17歲,以總分第二的成績畢業,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東方驕傲」,我覺得這麼稱呼他不為過,要知道物理的廣泛應用性,以後成為物理學家,還能有再多的貢獻。
只不過僅僅三年之後,他就被勸退回家了,輿論一片譁然,一方面是因為對於一個神童勸退是非常大的損失,另外一方面就是給出的理由匪夷所思。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而造成這樣的根本原因,我個人認為在於他的母親。
捧到神壇,跌落王座
她把魏永康視為一個希望,一個動力,只不過她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她沒有把魏永康看成是一個孩子,一個活生生的人,只是當成工具,一個為了進行學習而誕生的工具。
她對於魏永康的照顧,你認為我上述所說的那種,就是極端了?
我上述起碼還沒說吃飯也需要別人喂,但是魏永康的母親選擇了吃飯也要喂。
這樣的行為模式甚至持續到了高中。
對於魏永康的生活模式,完全就是一種圈養的方式。
他沒有朋友,沒有自己的空閒時間,他有的是吃喝不愁,加被添衣,以及永遠學不完的習和看不完的書。
所以一旦離了保姆母親,他的十多年生活完全被打亂,他作為一個少年,根本和那些成年人相處不了。
更何況,不是每個成年人都無限包容,充滿善意。
和同學沒有交流和導師沒有溝通,所以他畢不了業,拿不到學位,甚至都不能繼續學習下去。
再度出發
得到這個消息的魏永康母親,曾經怒不可遏的詛咒兒子。
」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當時面對的是車水馬龍的道路,以及中科院的大樓)
只不過她最終還是醒悟了,明白了這一切其實不是孩子的錯,是她的錯。
20多歲的魏永康,重新開始了幾歲兒童就應該學會的生活。
「洗衣做飯,料理家務,還有照顧那個癱瘓的父親」
也逐漸打開了心扉,可以和人家交流,面對來做客的,待人接物越來有模有樣。
現在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程式設計師,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魏永康是不幸的, 無疑是幸運的。
其實用局限的思想來看魏母是沒什麼錯誤的。
家裡需要她一個人操持,除了照顧癱瘓的丈夫,所有的希望都在這個孩子身上,她希望他有出息,他好了,也會帶著自己走出這種困苦的生活。
但是錯就錯在,她只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工具,是一個希望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沒有感情的工具,那麼就是所謂的局限,大錯特錯。
孩子對於生活的經歷,以及對於情感的喜怒哀樂,甚至是生活當中的挫折,這些是需要去經歷的。
而不是作為父母的你們就可以給予的。
「道理都在書上,但是實踐都在路上。」
你從來都不捨得放棄自己的手,不讓他們自己去走,結果等到有一天他們摔倒了,你的手沒有在,他們就是連爬都失去了動力,最終就是渾渾噩噩。
凡事都要有個度,過猶不及。
但是相比較那些迷失的,或者說精神出現問題的,魏永康無疑是幸運的。
因為學校做出了正常的判斷,這樣的一個優秀人才,對於學術研究上可能有著高見,但是學術研究,不單單是一個人的智慧結晶,更重要的是整個團隊的眾志成城。
所以他們選擇了放棄,看起來殘忍,其實也讓他更好的審視自己。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母親沒有放棄他,說話毒歸毒,最終幡然醒悟,才成就了如今的魏永康。
適當的社交和玩耍是必須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社會。
因為他們不是工具,而是人,不是為了父母的人生,而是有著自己的人生。
人生當中需要有父母參與,因為畢竟那是你的父母;但是卻不能完全由父母掌控,因為你畢竟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