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兩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 8歲上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19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這個早年備受世人追捧的天才如今變成了被「剖析」的對象。短短幾年,他經歷了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的人生歷程,演繹了一幕現代版的《傷仲永》。
「神童」魏永康
對於魏永康的新聞,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描述:除了學習,曾學梅(母親)不讓魏永康插手家裡任何事情,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直到讀高中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曾學梅說。
曾學梅只是「大包大攬」型媽媽的極端例子,但確實有很多媽媽認為,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所有的事情媽媽都可以包辦。
小樹接觸過一位幼兒園老師,她講過一件事情:小班有個很聰明的男孩叫豆豆,會鋼琴,會算數,會英語,但是入園一個月了卻從來不跟小朋友打招呼,做遊戲;吃飯的時候一直不肯上桌,都是老師一點一點地喂,自己從來不拿勺子。豆豆媽媽是一個全職媽媽,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在教育上,她也很下工夫,給孩子講故事、讀兒歌,教孩子背古詩,孩子比同齡人「聰明」很多……但是由於長期在母親的過度呵護下成長,豆豆不懂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也完全不能自理,所以開始入園的一星期裡,豆豆媽媽要全程陪護。
豆豆媽媽式的家長很多,她們認為:學前幾年是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的階段,必須打好基礎,讓孩子領先一步,所以想盡辦法發展孩子的智力。在習慣養成方面,穿衣、吃飯、和其他小朋友做遊戲,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做了,所以還是應該抓緊時間,著重開發孩子的智力潛能。這種只重智力開發,輕視習慣養成的家庭教育必然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欠缺,造成孩子適應能力差的後果。
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水到渠成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家長可以從小事著手,在點滴中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從做家務開始,形成自理意識。家長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先從訓練孩子學做家務。如讓孩子自己收拾碗筷,洗襪子,疊衣服,買東西等。在孩子做好後,父母一定要及時誇獎孩子「你真棒」「你真的長大了」「你能做的很好」「你學會了做家務」等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或者在給孩子讀書講故事時,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鼓勵為主,形成自信。由於孩子年齡小,認識水平不高,考慮問題不周全,力氣小,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家長不應因此指責孩子,更不能懲罰孩子,而應首先鼓勵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對於孩子有失誤的地方,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
寓教於樂教技巧。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孩子在遊戲、娛樂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學習如何繫鞋帶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繫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裡,輕鬆自主地學習繫鞋帶的方法。
循序漸進,不斷強化。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孩子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任務的種類和難度。比如孩子上小班的時候只需要把鞋子正反穿對就可以了,上了中班之後還要教會孩子如何繫鞋帶。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有時不管,有時又開始幫忙,應該自始至終都讓孩子自己去做,不斷的鞏固訓練,讓孩子認識到不僅是因為父母要求才要這樣做,而是真正形成一種生活習慣。
早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絕不是培養「神童」。教育,不是簡單的智力開發,還包括培養品德、塑造人格、養成習慣、認識社會、建立關係等等。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術,而是學會做人做事。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