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鷓鴣哨
來源:新人物(ID:zhanxingyuer)
這是一個「神童」輩出的年代。
從用5天時間做出博士級基因研究論文的小學生、到一日可作2000首詩的14歲「天才少女」,這些年,騰空出世的「天才」似乎層出不窮。
然而,這些所謂的「神童」現世,都只是披上神童外衣的冒牌貨。
這世上真的有神童嗎?
答案是:有過。
有些人可能還記得,那個曾名震全國的「東方神童」魏永康。
1歲多認識上千個漢字。
4歲自學完成小學課程,並開始初中課程。
8歲跳級進入重點中學。
13歲以606分的成績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這世上,有些人生下來就天賦過人,如果得到合適的培養,必成大器。當然,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最終流歸平淡,如仲永之流。
魏永康幸運的是,他有良好的先天之資,又得到母親的悉心栽培,從而一步步走上神壇,成為所有父母心目中的神童典範。
但不幸的是,同樣因為母親,他跌落神壇,甚至淪為父母的恥辱。
這高低起伏的背後,命運的推手同樣都來自於母親。
1983年,魏永康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的普通家庭,他的出生,給了好強的母親曾學梅無比的希望。
她將所有精力傾注在對孩子的培養上。
當魏永康還在襁褓裡的時候,曾學梅就開始有意識地對他進行培訓。
她每天對著孩子反覆朗讀詩歌,拿著蘋果、梨、香蕉、汽車等20多種彩色圖片讓他反覆辨認。
出生兩三個月,她就教他認字,也不管兒子還不會坐、不會說話。
在她的強化教育下,孩子1歲多認識上千個字,4歲完成小學課程。
「媽媽已下班,眼睛到處望。見我在看書,不住的誇獎。」
寫這篇日記時,永康只有四歲。
童年的他,玩耍從來沒有上過日程表,生活的主題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學習之外,再無大事。
1987年9月,曾學梅帶著4歲半的小永康來到華容縣最著名的小學華容縣實驗小學,想讓他直接讀二年級。
面對招生老師質疑的目光,這位母親胸有成竹,提出當場考核。
不考不知道,一考不得了,這孩子連四年級的試卷都完成得毫無壓力,連校長都驚動了,當場收下。
1991年,年僅8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重點中學讀書。
曾學梅從此開始了數年的陪讀生涯,對兒子的管束和嚴厲更是日甚一日。甚至斷絕了他與同學玩耍的任何機會。
「你的時間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玩耍的,要知道玩一個小時,就是浪費一個小時的生命!」
他的玩伴除了書,還是書,還必須是與學習相關的參考書。
哪怕兒童節上街,看花燈也淪為成語訓練的場景。
就這樣,在毫無縫隙的學習安排下,如母所願,他的升學之路如火箭一般直上雲霄。
1996年,13歲的他以總分606分的高分考進全國重點大學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地年紀最小的少年大學生。
這時,「魏永康」的名字已是家喻戶曉。
「神童」之稱當之無愧。
四年後,魏永康以全系總分第二的成績本科畢業,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學業還未及一半,在他20歲那年,卻被勸退回家,理由是: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根據央視節目實錄《「神童」的成長》得知,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從來沒有教過兒子如何生存,更斷絕了他融入社會的機會。
除了學習,曾學梅剝奪了魏永康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權利,包括勞動。
每天早上幫他擠好牙膏,給他洗臉,給他穿衣。
甚至為了節省更多的學習時間,她還給兒子餵飯,一直持續到高三。
在她看來,兒子只要學習好,就夠了,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哪怕連自理能力都沒有也不要緊。
她認為,只要讀書成才了,有了錢,將來不愁沒有保姆。
甚至,在大學期間,有女同學來找他玩,她恐嚇道:「女孩子是妖精,招惹不得,萬一招惹了,一生的事業就毀了。」
作為群體中的一個異類,魏永康從來不被準許參加集體課外活動。
除了上課,他不準許離開母親半步。
考研後,中科院拒絕了曾學梅的陪讀請求。
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已經成年的魏永康忽然就「失控」了。
他自閉木訥,不懂與人交往,別人問什麼,都是一句「不知道」。
總是擠錯同學的牙膏,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就隨意穿走別人的鞋子,做錯事也不懂得道歉。
天熱不知脫衣,天冷也不懂添衣。
被勸退的那年,恰逢非典爆發,同學們都按照規定去領取藥物和口罩,學校唯有派人送去給他。
卻發現,他床鋪凌亂、衣著邋遢,室內臭氣燻天。
他的生活,除了看書,一無所有。
上課常常遲到,記不清考試的時間,忘記寫論文,學業完全達不到要求。
學校做出開除的決定,連碩士學位都未能拿到。
面對兒子的滑落,這位心高氣傲的母親一度崩潰:
然而,那時的她卻未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切的根源,都源於她的掌控。
她只知道,她為人父母的願望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傑出的人才,卻忘了所謂育人,最先要成就的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
必須要學會做人,才有資格談論其他。
可惜,魏母不懂這個道理。
進入大學後,魏永康曾提出自己獨立生活,但這個請求被母親否決了。
詩人於戈說:
「為人父母,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她親手剝脫了兒子「成人」的機會,也剝奪了兒子各種不同的人生體驗。
可謂,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神童」被退學一事,在家鄉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在當時,「魏永康」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眾孩子學習的榜樣,「曾學梅」這個名字也成為眾多父母爭相仿效的楷模。
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落差,曾學梅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
母子關係空前惡化,魏永康決定離家出走。
39天後,警察將身無分文、狼狽不堪的魏永康帶回到曾學梅面前,母子倆抱頭痛哭。
在這最艱難的時候,魏永康曾經的小學教師江建國,聞訊趕了過來。
他跟曾學梅說:
「你以為當了科學家,找一個保姆就解決了問題,實際上這個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小孩參加家務勞動,能夠提高自己的智力,能夠與人交往,他的心情就非常愉快。」
「你如果能夠做一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你的研究生、博士生、科學家就是副產品,可以水到渠成。」
因為江老師的勸解,冰冷的家裡,終於有了些許熱氣和笑聲。
直到此時,曾學梅才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對他也太狠了。」
如今的曾學梅老淚縱橫,她開始後悔的所作所為,如果當時能夠鼓勵兒子,或者不罵兒子那麼狠,孩子也不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她重新學習著做母親,將20多歲的兒子當做蹣跚學步的嬰兒,帶著他重新「成長」。
她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教他照顧癱瘓的父親。
她邀請別人來來家裡做客,教兒子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與人溝通交流。
他人生曾經缺失的那些成長必須課,正在一點點地填補起來。
人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每一步都必須踏實走好;
曾經錯失的,都會在日後成為絆倒自己的坑,也必須用更多的時日才能彌補修復。
在母親和師長的引導幫助下,魏永康慢慢融入了人間。
2010年,他認識了一位女孩,結婚後回到老家,在一家軟體開發公司工作。
十多年過去,如今的他,早已褪去神童的光環,做著平實的程式設計師工作,育有一雙兒女,日子過得簡單而滿足。
在孫輩面前,曾學梅被禁止提及的一句話,就是「你爸爸在你這個歲數,已經……」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每一條路也都不盡相同。
過去的時光不能倒轉,她和兒子再也不能回復以前。
這是她回顧前路的省悟。
有人說,曾學梅就是自私,才這樣逼兒子。
其實,望子成龍,本來也沒有錯,哪個父母不盼孩子好呢?
出發點和願景都是美好的,錯誤的只是方式和過程。
魏永康之後,仍然有不少父母樂此不疲地重複著曾學梅的育兒軌跡,希望孩子能成為又一個神童,贏在起跑線。
然而,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關鍵又豈止在成績?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為人父母,最首要的責任不是培育出一個天才,而是培養出孩子健全的人格,既能獨立自主,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情商。
因為,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人生這段路,父母能陪伴的只有半程,剩下的都要孩子自己去走。
孩子註定要成長,而父母註定要退到幕後,做孩子人生的「背景」。
往後日子,或許荊棘滿途,或許山重水複……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在挫折和跌碰中得到歷練,才能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跌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最高明的父母,不會只是將孩子圈養在柵欄裡,他們都懂得放手讓孩子外出闖蕩,自由高飛。
同時,又會保持家中大門常開,以便孩子累了倦了回來。
-End-
【致讀者:感謝你讀到了現在,如果喜歡今晚時間的內容,請設置「星標」或多多打開每一天的文章,並且點擊文末「分享」「在看」和「點讚」,這樣才能每天18:00準時收到推送哦~🤞】
來源:新人物(ID:zhanxingyuer),新人物,新視角,帶你看點兒不一樣的。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